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节选文段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辩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郡。  相似文献   

2.
狐假虎威     
<正>虎求2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3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4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5,故遂6与之行。兽见之皆走7。虎不知兽畏8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相似文献   

3.
<正>节选文段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节选自《论语·述而》)注释(1)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司败,即司寇,古代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一说司败为人名。  相似文献   

4.
<正>节选文段国朝汪汝达1令黄岩,损俸筑城,寇至而民不惊。历官二十余年,清操2皎然。去浙之日,属吏致罚锾3,曰:“此例所应得。”汝达惊曰:“居官自常俸之外,尚有应得者耶?”竟不受。家甚贫,至无以供朝夕,举栖身数椽4鬻之。黄岩士民知其贫,醵5八十金闻6于官,邮7致之,适遇病卒,遂以为殓。  相似文献   

5.
称象     
<正>曹操得1巨象。欲2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3操曰:“置4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5。去6象,将他物7积载船中,使水及原8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选自《三国志》,编者有改写)【注释】(1)得:得到。  相似文献   

6.
新年新气象     
<正>[原文阅读]岁时(节选)选自《幼学琼林》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灵辰。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新岁曰王春,去年曰客岁。火树银花合,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谓元夕金吾6之不禁。[字词注释](1)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2)桃符: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或纸,相当于门神像。  相似文献   

7.
张英华 《作文》2024,(15):57-58
<正>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2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3,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  相似文献   

8.
刘蕙 《新读写》2023,(10):46-47
<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蔡洪1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2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3。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4,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相似文献   

9.
<正>节选文段苏峻((1))既至石头((2)),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3))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雠((4))。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5))将执简而进矣”(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相似文献   

10.
<正>一、阅读下面两文,完成题目。(甲)(选文略,见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桀纣1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2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4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5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相似文献   

11.
黄惋莉 《新读写》2023,(5):42-45
<正>【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材料】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1,光、黄2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3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4。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5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6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相似文献   

12.
品悟经典     
<正>[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4),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有若,字子有。(2)弟:即"悌"(tì),敬重兄长。(3)鲜:少。(4)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  相似文献   

13.
1概念不清例1已知三个数1,2,31/2,请你再添上一个数,使它们能构成一个比例式,则这个数是<sub>.错误答安若设所添加的数是x,则有1:2=31/2:x,解得x=2 31/2.故这个数为2 31/2.错因剖析错解对四个数成比例的概念理解模糊,认为已知三个数1,2,31/2,再添上一个数,要使它们能构成一个比例式,则所添  相似文献   

14.
陈军  陈玉琴 《新读写》2023,(6):47-48
<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徐文长传(节选)袁宏道((1))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2))。薛公蕙校越((3))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4))。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5)),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6))。  相似文献   

15.
1.问题与争论.某次初三调研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知识回顾:在学习"二次根式"时,我们知道:21/2+31/2≠51/2;在学习"勾股定理"时,由于21/2、31/2、51/2满足等式(21/2)2+(31/2)2=(51/2)2,因此以21/2、31/2、51/2为边长的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相似文献   

16.
宋红玉 《历史教学问题》2023,(6):196-200+208
<正>20册本《章太炎全集》为学界全面系统地研究“章学”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然其仍有相当数量的失收之作。《章太炎全集》出版后,陆德富、1刘明、2张昭军、3田丰、4斯彦莉、5刘怡6等学者续有增补。笔者于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了章太炎集外文六篇,分别是序孙静庵《明遗民录》、序熊谦吉《中西文化哲学》、序魏石生辑《魏氏诗集》、序徐鋆辑藏《澹庐藏镜》、题邓实辑藏《簠斋吉金录》、跋清人吴之章《泛梗集》。现予以点校整理,按时间顺序,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17.
<正>【锁定考点】1.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3.掌握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4.理解并翻译句子;5.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6.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或感情;7.评析人物形象;8.品析文章的语言、写作手法等;9.联系文章写启示、感悟。【新题演练】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甲】(选文略,见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着箄1,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2?”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  相似文献   

18.
<正>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著名的西方哲学命题,把感性存在排除在外。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指出:“情感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或存在样式。”((1))梁漱溟则提出“直觉”和“理性”两对概念,把儒家所言心、知(或智)理解为一种“情意之知”或以“情意”活动为主体的体证和自觉作用((2))。  相似文献   

19.
<正>1问题呈现命题1若n为正整数,则n(1/2)+(n+1)(1/2)+(n+1)(1/2)+(n+2)(1/2)+(n+2)(1/2)为无理数.文[1]在证明命题1时,运用了反证法,不妨摘录其中的一段,如下:"假设n(1/2)为无理数.文[1]在证明命题1时,运用了反证法,不妨摘录其中的一段,如下:"假设n(1/2)+(n+1)(1/2)+(n+1)(1/2)+(n+2)(1/2)+(n+2)(1/2)为有理数,则存在互质的正整数a和b,使n(1/2)为有理数,则存在互质的正整数a和b,使n(1/2)+(n+1)(1/2)+(n+1)(1/2)+(n+2)(1/2)+(n+2)(1/2)=a/b,得(n+1)(1/2)=a/b,得(n+1)(1/2)=a/b-n(1/2)=a/b-n(1/2)+(n+2)(1/2)+(n+2)(1/2).于是又得  相似文献   

20.
一、意不可言传的理论根据《庄子·天道》有则“轮扁斫轮”的寓言,用以阐述庄子意不可言传的理论,为论述方便,不妨引述如下: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失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