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强迫郑虔任伪职,郑求为摄市令,秘密为肃宗搜集传送洛阳叛军情报,后得间逃至长安,肃宗收复长安后,给郑虔定次三等罪,远贬台州,杜甫深为郑虔抱不平,为之辩护,杜甫的辩护是公正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萧含 《学苑教育》2012,(15):96-96
"安史之乱"导致的天下动荡,改变了许多天才的命运。李白挈妇将雏,到江南避祸去了;王维成了叛军的俘虏,被迫接受伪职,差点丢掉性命,从此万念俱灰,心游天外;杜甫带着全家逃往羌村避难,然后只身一人前往灵武追随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八个月后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为左拾遗;最悲惨的是王昌龄,命丧一个卑劣的刺史之手;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肃宗朝担任过左拾遗,官职虽小、却算得上天子的近臣。至德二载(公元七五七年)九月,长安收复后,他即于十一月由鄜州(今陕西富县)携眷重返长安,一家人仍住在城南的下杜。 这次杜甫回到长安,在宫廷中过了约八个月的平静生活。这期间,由于环境所决  相似文献   

4.
公元七五年四月,杜甫从长安间道逃到凤翔,任左拾遗之职,因上疏援救房琯,触许肃宗,幸得张镐营救,方得免罪,但肃宗见他总不顺眼,于是命他离开凤翔放回鄜州探家。这一年国八月,杜甫回到鄜州,到家后写了著名的长诗《北征》。诗题下原有小注:“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征,即是旅行之意。因鄜州在凤翔东北,所以借用东汉班彪的《北征赋》的题目,题名为《北征》。叶燮《原诗·外篇(上)》说:“如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怀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  相似文献   

5.
古人写诗,常用“对面着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青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作于至德元年(756)八月,时杜甫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所俘。诗人从对面着笔,通过写妻子月夜忆夫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简介: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后代对其有“杜少陵”“杜工部”之称,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人生,故有“诗史”之称。“奉儒守官”(《进雕赋表》)是杜甫的人生志向,但他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大半生困顿、潦倒,因而对世态人情的感受很深刻。诗歌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相似文献   

7.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安庆绪弑其父安禄山。同年十月,郭子仪率唐军会同回纥兵收复西京长安,唐军乘胜追击,随后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逃奔河北,以重兵占据邺郡。乾元元年(758)九月,肃宗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兵数十万围攻邺城,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统帅军队。由于肃宗的猜忌无能,唐军上下解体,士气低落,在次年三月,全军溃败,“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资治通鉴·唐纪》)。为了重新组织对叛军的进攻,服兵役的灾难又一次落到百姓头上。乾元元年元月,肃宗大举贬斥以房…  相似文献   

8.
王海燕 《新作文》2021,(4):38-40
唐代大诗人也玩跟帖?我们先来讲个故事. 唐至德二载(757年)秋,长安收复,肃宗还京,主政大明宫.第二年新春,唐肃宗大赦天下,改元乾元.大乱之后,百废待兴,朝廷礼仪也在逐步恢复中. 春天是个诗意的季节,不必去远方,上朝路上也能孕育诗思.  相似文献   

9.
《春望》写于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三月。两年前,即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沦陷,杜甫携家逃难,住在鄜州(今陕西鄜县),七月肃宗即住灵武(今陕西灵武县),他前往投奔,途中为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幸因官职卑小,未被囚禁。当时长安被叛军占领着,诗人身陷贼营,他看到长安被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即景生情,就写下了这首伤时恨别,忧国思家的千古名篇。  相似文献   

1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公元756年,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也是肃宗至德元年。这一年六月,玄宗在抵挡安史叛军失败后仓皇逃离长安。七月,肃宗在一群朝臣的支持下于灵武即位。在已失陷的长安城中,滞留着众多来不及跟随玄宗离去的朝廷官员乃至王室贵族,职位卑微  相似文献   

11.
《羌村》三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作品。安史之乱中,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初则携带妻子家小,从奉先向陕北避难,继则把妻子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自己准备只身投奔灵武(唐肃宗即位的地方),但就在半途中被安禄山的乱兵把他掳到占领下的长安,在长安又流浪了几个月,终于伺机逃奔到风翔(唐肃宗的行在),在凤翔被任命为左拾遗。原于疏救房琯,触犯了唐肃宗,险遭不测之祸,幸赖当时宰相张镐的说解,  相似文献   

12.
《九成宫》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八月杜甫探亲途中所写的一首记行诗。它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真实反映了杜甫的内心世界、思想状况及价值取向 ,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极高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给我们留下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他的创作有两个高峰,一是唐肃宗乾元2年(769),这年由于杜甫受到房琯事的牵连,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他最终离开了朝廷,离开了长安,他和饥饿惊恐的百姓一起流亡,在溃败的战士里,在满目疮痍的乡间和城镇,观察着,思索着,结果对肃宗的“中兴”希望大大减弱了,然而这却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生机。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曾到过东都洛阳,翌年春回到华州。当时围攻邺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春望》一诗作于至德2年3月(公元757年)。诗中“烽火连三月”中的“连三月”该作何释?说法不一,通常有两种:一说“连三月”是指正月、二月、三月,时为三个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也是此说);另一种说法是指“连逢两个三月”,时为一年。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可商榷。请看历史:天宝14年(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6月叛军破潼关、占长安,唐玄宗李隆基离长安奔蜀,杜甫携家从奉先到鄜州。7月,肃宗  相似文献   

15.
郑晓龙 《山东教育》2010,(7):102-104
一、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明确三点 1.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最后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  相似文献   

16.
翟少华 《现代语文》2014,(11):74-75
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至死不渝。然而,多重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安史叛乱,"万方多难",诗人也被卷入社会底层,离乱飘泊,而壮志难酬。756年,杜甫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获,带至沦陷的长安,次年三月写作《春望》。全诗感时恨别,哀愁蕴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17.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八中列,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五月以后的河西节度使是杜鸿渐。《旧唐书·杜鸿渐传》记载,至德二载五月,杜鸿渐“兼御史大夫,为河西节度使、凉州都督。两京平,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荆南节度使。”吴表在注释中引用了这一记载,但将杜鸿渐的任期一直列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事实上,这里的“两京平”是指至德二载九、十月间收复长安、洛阳事,可知杜鸿渐任河西节度使首尾只数月而已,吴表所列显然有误。然目前所见国内外涉及此问题的研究论述,如戴密徽《叶蕃僧诤记》(耿昇译,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第420—421页)、邓小南《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校释》(见北大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一九八二  相似文献   

18.
《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至德二载(七五七)三月唐朝国都长安沦陷时写的。他精于写律诗,他自己也说“老来更于诗律细”。这首律诗,就是他有名的诗篇,读来沉郁悲痛,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9.
唐永王璘事件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在安史叛军的威胁之下,仓皇离开长安前往蜀郡。途中太子李亨分兵北上,并在灵武自立为皇帝;同时,玄宗也以皇帝的身份发布命令,任命永王为四道节度使,并出镇江陵。八月,玄宗得知肃宗即位消息之后,不得不承认肃宗,但是他仍然为自己保留了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的有限权力。因此,永王的出镇为玄宗所派遣的合法行为,但由于永王的行为对肃宗构成威胁,肃宗部署军队予以防范。十二月,永王出师东巡,玄宗积极给予支持,但是在肃宗军队的强大压力之下,永王军队内部发生分裂,一败涂地。在这种情况下,玄宗只好宣布永王东巡为“暴乱”,以与肃宗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20.
杜甫曾在唐肃宗乾元二年避乱甘肃秦州、同谷,其间流露出的隐居思想,较以前的淡淡之思大为不同,表现出相比强烈明显生存意识。本文拟论述诗人此时的隐居思想,兼谈其陇右之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