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我国提出“县管校聘”的交流轮岗政策,这一制度对改善乡村地区与薄弱学校教师的师资力量、盘活教师队伍具有重大意义。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执行力度低、配套制度不健全、教师对政策认同感低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县管校聘”政策,本文提出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执行力度、完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增强教师的认同感等对策,以期能够推动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稳步推进、改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乡二元结构给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对教育水平起着关键作用,面对农村教育的相对落后,走进基层的"教师轮岗制度"便颇为引人关注。而扎根于乡村的教育现场会发现,轮岗制度的实施遇到许多困境。轮岗教师家、业两地,生活极为不便;有些轮岗教师只是教师评比制度下的被动参与者;轮岗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还存在着教育逻辑的隔膜。"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对于乡村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并且其发展受知识背景与学习硬件的限制,难收实效。而对于乡村的学校来说,轮岗教师的衣食住行已成为这些贫困学校的负担,并且轮岗教师人少,对学校的帮扶作用杯水车薪。针对此些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完善轮岗制度的评价体系,增加投入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并且应把"师徒制"的传授方式引渡到城乡教师的交流中来,从而提升轮岗制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反思现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进中产生的问题,发现其主要源于对教师个体理性的忽略和教学技术化的认识,遵循的仍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逻辑。而今,随着新时代教育发展迈入优质均衡的新阶段,以师资均衡为逻辑导向的轮岗制度与当下追求优质均衡的逻辑不相适应。因此,立足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师交流轮岗制的逻辑应由“配置式均衡”转向“发展式均衡”,教师认识也随之从“人力资源观”向“专业资本观”转变,以交流轮岗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将专业资本作为重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认识论的视角,重新认识轮岗教师及其教学实践,克服当前认识局限性所带来的问题,更好地满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我国为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但是教师、学校和政策制定者对等主体因对交流轮岗的需求不一致而存在不同问题。教师共同体是教师、学校和政策制定者需求交互的平台,可以协调与整合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各方的需求,即可增强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意愿,通过共享实现交流轮岗学校的共同发展,缩短交流轮岗教师的过渡期,从而助力交流轮岗政策的施行。  相似文献   

5.
韩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行国公立学校教师定期轮岗制度。韩国的现行中等学校教师定期轮岗制度是在全区域内、全员定期轮岗的制度。教师轮岗模式是先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和文化发达程度,把区域和学校分若干等级(不是教育水平)后,采取不同等级(区域和学校)间轮换的模式。具体轮岗方式采用的是同一科目教师间轮岗方式。  相似文献   

6.
《青海教育》2008,(3):62-62
“轮校执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个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一段时间后,按规定到其它不同水平的学校任教的制度。“轮校执教”的目的是保证各校间师资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轮校执教”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不同的国家使用的名称并不一致。在我国与其相似的表达主要有“定期轮岗制度”“教师城乡交流”“教师定期轮换”“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师资流动制度”“轮岗支教”等。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代,教师交流轮岗在政策、实践及研究层面都迎来了新发展。结合文献可视化分析技术,梳理2012—2022年相关研究,发现交流轮岗实现了从流动性配置到结构性优化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从线性流动到多维交流的阶段性特征、教师从“被流动”到“要发展”呈现主体觉醒主动作为的行为特征以及实现了从局部配置到结构性重塑区域教育生态的转向。为进一步优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下教师交流轮岗的理论研究结构和政策实践,应以提升交流轮岗多主体的“获得感”为研究逻辑、厘清“岗位流动”与提供“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两种发展层面的关系、以完善评估体系研究促进由外而内“重塑”能力的生成为核心内容、为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国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出台了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在各省市陆续开展了教师交流轮岗的实践探索。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义务教育的失衡,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如教学质量保障问题、人事管理制度问题以及评价与监督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与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密切相关,因此,要创新教师交流轮岗机制。  相似文献   

9.
教师交流轮岗是推进基础教育平衡发展与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持机制。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新时代教师轮岗的行动逻辑,对教师轮岗行动的现实困境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共享互惠的教师轮岗支持路径。研究认为,国家轮岗政策规制下的集体行动,理性选择下多主体“获得感”的共同诉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师轮岗行动的行动逻辑,而其困境在于“公共善”与“个体善”的非平衡性致使轮岗行动被动,“优质校”与“薄弱校”对接不畅致使轮岗效果不佳,“新来人”与“熟人”身份的差异致使轮岗教师边缘化,而其支持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以师为本合理推进教师轮岗加强校际平等协商;第二,以学科组与年级组为育人单位积极促进“新人”融入。第三,从教育逻辑出发关注教师个体轮岗行动的潜能动员。  相似文献   

10.
构建基于受援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共同发展。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教师轮岗制度应选择的政策取向。受援学校要从营造合作氛围、制订发展规划、提升教学效能、建立轮岗档案等方面入手,构建基于受援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教师轮岗制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1.
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经历了鼓励引导为主的起步探索、规范初步建立的制度形成、强化政策落实的制度完善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政策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重政策制定轻政策执行导致各地教师交流轮岗实践进度不一,实施力度有强有弱;交流轮岗教师的选拔标准较为笼统,“谁去交流”的随机性较大;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师主动交流轮岗的意愿较弱;重流动轻流动后的管理,降低了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最终成效。未来,需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明确各地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全员流动的轮岗规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交流轮岗教师选拔机制;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提高教师主动交流轮岗的意愿;加强教师流动后的监管工作,切实提高教师交流轮岗成效。  相似文献   

12.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教师轮岗制度是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促进区域内校际交流、缩小区域内校际师资差异、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教师轮岗工作刚刚起步,轮岗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轮岗"现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健全轮岗激励机制,规范轮岗运作模式,真正使教师轮岗制度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双减”政策在提出之后,我国教育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可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明显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交流周期短、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缺乏带动性与影响力这两大问题,而本文也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三大举措,即大周期甚至是长期“交流轮岗”;甄别分析交流教师的作用,学校管理要着眼区域全局性;轮岗教师交流要注重内发性和人文性,希望借此来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相似文献   

14.
教师交流轮岗具有打破名师名校垄断、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建设共同体推动教师轮岗存在显隐性融入阻滞问题,教师轮岗政策出现替代性、浅表化、缺损化等失真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政策价值缺少认同性、未形成有效的组织协同机制、存在学校文化壁垒且乡土知识欠缺及自适应程度低等问题;可根据国家导向及当地实际状况从推动“系统人”身份协调流动、突出人文关怀的政策制定、文化渗透路径隐性融入、设立协调统一组织系统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实现青年教师高质量轮岗,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成都市T区26所学校的249位交流轮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多数交流教师对交流政策认同度不高,交流教师专业发展机会较少,在政策实施过程未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交流教师在新环境中缺乏归属感。此外还发现教师交流轮岗的一些特点与规律:教师交流方向以同级交流为主,交流教师以骨干教师为主且语数外三科教师居多,交流轮岗教师的年龄、教龄、职称与交流轮岗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骨干教师的交流效果较好。未来还需贯彻执行“区管校用”,继续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助力教师正确解读交流轮岗政策意涵;充分考虑交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增强教师交流轮岗参与意愿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教师交流轮岗是缩小我国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了解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中的自愿型政策工具、强制型政策工具和混合型政策工具的运用现状,探究不同政策工具运用对教师交流轮岗成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教师交流轮岗成效较好,近七成教师认为交流轮岗促进了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三类政策工具均有涉及,但综合运用程度不高,政策工具在不同教师间的运用存在差异;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性别、职称等因素对教师交流轮岗成效没有显著影响,教师交流轮岗意愿、轮岗过程中的人事管理、职称激励等因素对提升教师交流轮岗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师轮岗是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公平与高质量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持机制。基于行动者视角审视教师轮岗,教师轮岗是政策规制下的教师集体行动、理性计算下的教师能动行动、知识共享下的师资配置行动。然而,教师轮岗还存在政策规制下教师轮岗的被动执行、校际教师轮岗的差别化对待,轮岗教师采取权宜策略。建立共享互惠的教师轮岗支持路径,关键在于轮岗政策刚性执行兼顾柔性刺激,加强轮岗教师自身职业认同;以师为本合理选派轮岗教师,校际遵循平等协商的交流轮岗;重视轮岗教师的资源主体性,以促进构建教师轮岗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指凭借轮岗教师的专业领导力,引领帮扶学校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科研的变革,以促进帮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帮扶学校内生性发展力量,实现薄弱学校精准脱贫。这与旨在从根源上帮助贫困对象脱贫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相契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却遭遇了轮岗教师观念失衡与专业引领胜任力不足,帮扶学校支持性环境与内生性力量缺失,管理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缺失与制度性保障不到位的困境。化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困境,需要关注轮岗教师能力精进和角色认同,重建帮扶学校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完善政策导引与制度设计,精准推进轮岗扶贫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教师交流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三方主体之间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存在失真现象。本研究以双重委托代理为视角,将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学校与教师看作两组委托-代理关系,同时引入博弈模型,将三方作为博弈的主体。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学校、教师认真执行政策所获得的收益小于成本,反之,其变相执行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惩处。为纾解以上困境,可以从减少査处成本,完善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提高委托人査处概率,完善教师交流轮岗评价体系;加大对学校、教师的政策补贴,完善奖惩制度,建立“减责、免责”机制;完善参与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师轮岗政策加以完善,促进教师轮岗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动态     
《中国教工》2014,(2):43-44
哈密推行学校领导及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近日,新疆哈密市教育局制定并印发了《哈密市教育系统校级领导、老师轮岗交流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地区推行校长(书记)和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和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