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唐太宗诗     
有唐近三百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政治上是颇具雄才大略,功业卓著的英主,在文学上同样是一位勤于创作,勇于开拓的人物。现存诗歌,《全唐诗》著录一卷99首,《全唐诗外编·续补遗》补2首,计101首,另有残句8。他以其创作实绩,不仅抒写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而且对于齐梁陈隋诗风有所纠正,开创了贞观文坛的创作局面,对于促进唐代诗歌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全唐诗·太宗皇帝小传》评他的诗:“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矣!” 然而,历代评论家对唐太宗一直疵议较多,甚至视之为初唐宫体诗的代表。《新唐书·虞世南传》云:“帝常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受其影响,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说:“宫体诗就是宫庭的,或以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的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几部权威性的全国高校文学史教材仍沿用上述观点。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帝王,也是初唐的诗歌作者。他的诗收入《全唐诗》99首,《全唐诗》之外还有4首,共103首。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他即帝位后的创作,反映出这个创业雄主二十三年帝王生活的若干侧面。隋末天下火乱,李渊、李世民多年征战,终于统一了全国,建立起李唐王朝。唐太宗即  相似文献   

3.
太宗是开国之君,其巡幸诗将打拼江山,创建王国的艰难历程描写出来,同时抒发对治理国家的感受和流露出期待英才辅佐的愿望,显得崇高庄重.太宗巡幸诗具有帝王语言特色,具体表现在专门为帝王使用的词语,如:动词的活用和稳重,对仗工整而定型,善用典故和借代.  相似文献   

4.
关于苏轼的政治诗,当代一些学者已提出明确的见解。例如:王水照先生在《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一文中指出:“现存苏轼诗约二千七百多首,社会政治诗比重并不大,但仍是苏诗的一个重要内容,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和社会重大生活的态度和观点。这是评价苏诗思想意义的带有决定性的方面。”吴鹭山、夏承焘、萧湄三位先生在  相似文献   

5.
用人问题,历来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盛衰的重大问题。唐太和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及取了历代特别是亡隋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 了条正确的用人路线,推行了一整套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用人政策,使一大批人才集中到他的摩下,跟他一道“同治乱,共安危”,同心同德,共同开创了备受后人交口称赞的“贞观之治”时代。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很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诗人,也是一个不甘隐居,却不得不隐居终身的诗人。其山水诗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平淡"。本文从写景抒情的叙述笔调、抒情的方式、语言及其它等四方面简单谈了自己对孟浩然诗的平淡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清本《全唐诗》存太宗诗九十八首,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唐朝其他帝王所无与伦比的,跟同时代诗人比也居于前列。太宗诗题材内容丰富,他的政治咏怀诗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反省自身,抒写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唐太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二十三年,励精图治,使唐朝逐步从一个经济凋敝和内乱外患交迫的紧张局势,走向一个“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遍野,外户不闭”的安定、繁荣、昌盛的局面,是为后世传为盛世佳话的“贞观之治”。这是唐太宗“致治之大略”的成效,也是唐太宗“治安之本,唯在得人”和“用人唯贤”、“用人唯才”的人才思想实践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塑造香菱这一形象的重要情节,旨在揭示香菱性格的可贵可爱,突出香菱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由此增强了这一人物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0.
我无意间拜读了汪国真《年轻的潮》,没想到竟沉醉在这潮中,任凭这潮一会儿把我涌向《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一会儿又把我推进《年轻的梦想》、《年轻的潇洒》。当我好不容易从汹涌澎湃的汪国真诗的热潮中游出时,竟也有几分潇洒。 潇洒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一种飘逸、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潇洒自古有之。陶渊明在《挽歌诗》里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认为人死没什么好惋惜的,人死埋在大地,身体能和大地,山阿结合,不值得感伤,多么超脱,这是潇洒;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  相似文献   

11.
过去一些读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往往穿凿附会、破坏了诗的整体艺术形象。要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即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更要注意从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以及作的创作个性等方面全面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南湖》开头的一首小诗,作为课文的一部分,应该把它的意思讲清楚。这里说的“讲清楚”有两个含义:一是把小诗中的字词如“微、欲、眺、苍茫迷蒙”等讲清楚,从而使学生理解这首小诗的意思;二是要使学生懂得,这类文字,不同于常识性课文的阐述,常识性课文的阐述必须合乎科学,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文艺性的文字就不必也不可能这样严格要求。如这首小诗,有人说写的是雨前的雾景,有人说写的是雨景,还有人说雨后也有“轻烟满湖”“苍茫迷蒙”的景象,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3.
摘要:“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为汉代儒生自主阐释僻经》提供的一个思路,但却运用到了文学鉴赏当中,并且它的应用很好地阐释了文学鉴赏的多义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无达诂”的产生是有其来源的,它之所以能广泛运用到文学鉴赏之中,一定有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但是,“诗无迭诂”的应用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锦瑟”一诗,历代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分析各家之说,各有失偏颇,分析李的身世和一生遭际,解读“锦瑟”,当有咏瑟、悼亡和自伤三层意思。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李世民继高祖李渊之后登上帝位,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在他的统率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奠定了三百年大唐帝国的基石。因而,在历史上,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被后人称颂。但是在文学史上,李世民却似乎充当着一个不大好的角色。他被说成是初唐大力提倡并积极创作宫体诗的代表,认为轻艳浮靡的宫体诗风正是凭借李世民的帝王权势统治初唐诗坛的,大有将初唐诗风不振的原因归罪于他的倾向。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重谈太宗诗歌,深感有必要重新探讨这一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评价唐太宗的诗以及初唐诗风。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是唐代较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然在批评史上,因苏轼"韵高而才短"五字而引发了历代批评者的争议。本文引入"内学"与"外学"这样一种划分体系,对"韵高而才短"这一论点在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批评者的逻辑进行了反思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人与人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差异",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的一条裂缝,关于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这一评价,便是在这样的裂缝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诗中有画被认为是王维诗的一绝。王维在吸收绘画技法进入诗的同时,也用诗揭示了绘画的色彩规律。诗画是相通的,但不是等同的。诗可以因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可有诗情而更具艺术魅力。诗与画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言、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18.
强盗也爱诗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兵也并不是一味不讲理,但他们肯定不会按秀才规定的标准和方式讲——强盗也一样。鲁智深闻得桃花山大王欲强娶刘小姐,便自告奋勇说"洒家有个道理教他回心转意",他藏在黑房里"拳头脚尖一起上",果然劝退了小霸王周通。这顿拳脚就是硬道理了。小霸王尚且如此,文人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史学家眼里,唐太宗是神武聪明的一代圣君:他从谏如流,任人唯贤.但事实上,他任用武人的政策却不能简单地用“唯才是举”来概括,其中还多少有一种矛盾、暧昧的心理在起作用.这一点从秦府旧将的命运即可看出.  相似文献   

20.
一首《题焚经台》的七言律诗,被《洛阳市志.白马寺志》和《释源白马寺》二书说成是唐太宗游览洛阳白马寺时的作品。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其一,唐太宗时期没有七律。其二,诗句说"白马亲从印土来",唐太宗巡幸洛阳期间尚无"印度"这一译名。其三,这是一首嘲笑道教的诗,自称道教祖后裔的唐太宗不可能作诗嘲笑道教。《全唐诗》卷786中的这首诗,题目下署为"无名氏",根本不是唐太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