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等著名论断。陆九渊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思想宛如两座山峰,共同构筑了宋代儒家思想的主体部分,对宋代之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针对陆九渊何以开创"心学"一派,从陆九渊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学和伊洛之学、禅宗及孟子心性论思想等方面对其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简与陆九渊心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九渊心学是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哲学。陆九渊的“人才”论与《易传》的“三才”说一脉相承,“本心”论、“格心”论,源出《孟子》。“人才”论与郭店《老子甲》“四大”论相通;“本心”论与郭店儒书《性自命出》“性情论”相通;“格心”论与郭店《老子乙》“日损”论相通。  相似文献   

3.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命运顾春全祖望在《象山学案》中说:“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玉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列其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也最广。”陆九渊于南宋之林立学派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陆氏“心学”以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很快引...  相似文献   

5.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陆九渊开创了宋明理学的"心学"流派,经过明代的王阳明发挥和补充逐渐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作为"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首先是一个以"心"为出发点的心论者,其次在其关于宇宙和"心"的基本关系的导引下,着重强调"六经注我"的治学观和道德践履观。由于解释学已经越来越成为哲学研究最受关注的领域,因此回避"六经注我"的解释学意蕴已经不可能。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陆九渊的论断不是一个纯解释学出发的论断,因此必须在其"心学"的基本立场上来体会其解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陆九渊集》的分析讨论,可从学理层面上厘清陆九渊"易简"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结合对发明本心、优游读书与六经注我诸命题的阐释,可揭示"易简"教学法的涵义:强调随机启悟,教导受教育者自己向内心去体认"本心",以端正做人的动机,从而认知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有所得;要求教育者主动宣讲教化,论事析理,以情动人,鞭策鼓励受教育者明辨义利,立定志向。在读书理论上,陆九渊主张平淡简易、优游厌饫;在治学立场上陆九渊则主张学者应善于利用儒家经书里的思想智慧,以张扬自己当下的生命意义。"易简"教学法是陆九渊心学教育区别于朱熹理学教育的一大标识,对中国教育史上宋明心学教育学派的产生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南宋金溪青田人,他是我国开山心学体系的鼻祖.其以用为重要特点而论人论事尤其论政的《易》学思想,则专论者少,仅止有《易学》、《易数》等四、五篇短文,余者则散见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和页码)的诸多篇章尤其《与朱元晦》书中.其以《易》论宇宙观者有之,论人之趋吉避凶者有之,论治国平天下者亦有之也一、“阴阳即太极也”  相似文献   

8.
<正>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金溪人,因曾居贵溪象山(禅师山)讲学,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他是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鼻祖。陆氏所创之“心学”,是当时乃至以后几个世纪中较有影响的学派;它在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的著作由其子陆持之收入《象山先生全集》,共三十六卷。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是南宋理学家,"心学"理论的缔造者,但在现行中国心理学史的论著中都没有研讨陆的心理学思想的篇章。研究可以发现,陆九渊以"人性善"作为其哲学起点,分析了人"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使得"心"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充分反映了人在觉悟和体验中的主体精神,从而构建了中国哲学心理学史上的唯"心"论大厦。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晚年所作的《荆国王文公祠堂记》,评述了北宋的熙宁变法以及王安石的学术失误之处.此文高度肯定王安石的人品操守和政治理想,但指出王安石拘泥于外在法度的做法是不明政治之本原,重末而轻本,从而导致了熙宁变法的失败.陆九渊关于王安石学术的评论与朱熹不同,这一差异反映出朱陆二人在学术思想上的根本分歧,由此也构成了朱陆之争的重要环节.《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所反映的“心学政治观”,代表了陆九渊晚年思想的成熟境界.  相似文献   

11.
南宋荆门知军陆九渊是著名的哲学家,追求的是尧舜禹三代的理想政治,实行的是从孟子那里继承来的儒家思想理念,其从政的各项实践必然折射出哲学思想的光芒,园林建设自然也不例外。他很关注园林建设,精心打造名胜景点,其政绩曾被誉为"百废举而形胜立",值得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进一步探讨陆九渊心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其“心学”理论中,“义利之辨”是其伦理学的核心之,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探讨陆义利之辨的价值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陆九渊心学中"格物论"与"本心论"之间的关系,流行的见解认为,与朱熹"格物"向外寻求"物理"的方式不同,陆九渊的"格物"乃是向内"格心","格物"实质上是"格心"。这种化"格物"为"格心"的流行诠释模式虽然易于凸显陆九渊心学与朱熹理学在"格物"问题上的区别,但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缺憾:它不仅可能破坏作为"格物"说思想源头的《大学》中"八条目"的内在融贯性,而且在陆九渊的言论中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文本学依据。陆九渊的"格物论"应该置于一种"为学之道内外贯通"的理路上来把握:"发明本心"是向内,是为学的根本;"格物"是向外,是对"本心"的涵养和扩充,是为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心即理"是陆九渊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也是陆九渊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和谐思想贯穿于其在荆门军知军任上的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损上益下"政策的实施。800多年来,陆九渊的和谐思想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当前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荆门市陆九渊研究会成立于1998年。现有会员156人,团体会员21个,现任会长汪联舫,执行会长杨想森,秘书长王心田。陆九渊(1139-1193)是12世纪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任湖北荆门知军,在荆门留下了他的思想与实践足迹。荆门市陆九渊研究会以研究陆九渊为重点,兼顾研究荆门其他历史名人,以弘扬象山文化为主题,以推动地方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研究会以象山文化  相似文献   

16.
陆九渊平生主张“不立文字”,留下的诗作不多,后因失散严重,又因搜集整理方面的疏漏,最终收入《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五《诗》中的篇目仅有23首。本文提供的11首诗,确为陆九渊《诗》卷所未载,值得有关专家学者鉴赏、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南宋中期,朱熹创立的朱学和陆九渊创立的陆学,是学术界两大学派。他们利用书院,建立门户,传播学术,影响之大,延及几代。陆九渊的象山精舍在南宋与白鹿、岳麓、丽泽齐名天下。全祖望说:“予尝考其始终,盛衰、兴废之详,有北宋四大书院,有南宋四大书院。……自金源南牧,中原扳荡,二阳鞠为茂草。故厚斋谓岳麓、白鹿以张宣公、朱子而盛,而东菜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鲒埼亭集外篇》卷四十五)四大书院,各具特色。特别是陆九渊,他在象山期间是陆学最为昌盛的时期,黄宗羲说:“陆子之在象山五年间,弟子属藉者至数千人,何其盛哉!”(《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李绂也说:“陆子倡道南宋,弟子亦以数千计,今考其姓  相似文献   

18.
朱熹和陆九渊各自都分别建立了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天理为本,这是朱陆双方的共同点。但是,朱熹以心外之理为最高本体,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在我心中,强调以心为本体,心即是宇宙本原。在哲学方法论上,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即“先立乎其大者”为宗旨,提倡简易工夫。而朱熹却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兼顾,同时并进。朱熹为学主格物穷理,陆九渊重发明本心。朱陆方法论上的认识差异,是由于他们哲学本体论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9.
民本思想可以追述到西周,尚书中就有“民为邦本”之说。传统民本思想是作为君主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手段出现,而陆九渊却突破这一局限,从君主道德本心入手,试图找到君民之间心灵情感的依归。这是其心学特色的一大凸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与20世纪美国的罗杰斯属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但他们所提倡的主体性教学理念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挖掘整理陆九渊与罗杰斯的"主体性"教学教育思想的异同,不仅可以弥补目前学术界对我国传统"主体性"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可以为研究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中西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