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10所高校1650名参与和非参与体育社团的普通大学生的运动习惯形成各阶段人群状况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参与高校体育社团大学生处于运动习惯形成的各阶段的比例为:处前凝神阶段(Pre Contempla—tion)为16%,凝神阶段(Contempla—tion)为17%,准备阶段(Preparation)32%,行动阶段(Action)21%,维持获得阶段(Maintenance)为14%。普通大学生这一比例分别为:26%,23%,27%,13%,11%。分析其原因,导致两者比例分布发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所处运动环境有较大差异。体育社团在运动技能学习互惠互助,浓厚锻炼气氛形成,运动信息支持利于大学生自我效能产生,更多地引导并维持其特定的体育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社团与大学生体育行为显著相关: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都要多于非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在体育参与强度上,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进行的多是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非参与社团组的大学生在锻炼强度上比较平均,没有感觉与大汗淋漓的人数比参与社团组的大学生要多;在体育参与方式上,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在和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得人数上比非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多。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学生体育学习观问卷,选取近900名参与高校体育社团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体育学习观测评,结果发现:1.在对于两组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确定性”和“体育知识技能简单性”的调查中,结果趋近,未出现大的差异;2.两组大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技能固定性”和“体育知识技能快捷性”的调查中出现显著性差异。分析认为:两组大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差异,导致两组问在部分体育学习观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进一步调查分析两组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认知过程、策略选择、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等学习要素,发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化发展,对具体产生差异的原因作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参与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社会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高校665名高校体育社团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作相关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加入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起积极影响,与非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相比,两组大学生在获得社会支持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2)是否加入高校体育社团,对于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影响不大;3)大学生获取社会支持随其加入大学生体育社团时间长短呈现高度正相关;4)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与是否加入高校体育社团,以及加入时间长短呈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大学生社团的种类和作用,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进一步挖掘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训练,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针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在实践中的尴尬,提出了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新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我国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作出全面的归纳与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社团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社会价值、组织现状、发展对策、地域对比等领域.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一个共青团组织的延伸,对于它的生存状况的探究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体育社团活动这样一种形式对32名社交焦虑较为明显的大学生进行了干预实验,并对实验前后的社交焦虑状况采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两个量表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有目的的体育社团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交往焦虑、交流恐惧、社交回避与苦恼等问题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在个别分量表上会有项目上的差异,本文还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以体育兴趣为主,自发组织建立的学生组织,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与校园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问法、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地区10所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调查,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及其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拓展视野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在这一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等方面显现出新的矛盾性特征,引导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道德实践中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是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睡眠方式的影响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社团与大学生睡眠方式相关性如下:(1)在每天睡眠时间的比较上,参与体育社团组与非参与体育社团组没有显著性差异。(2)参与体育社团有利于减轻大学生的压力、克服内向的人格特征;可以较好减低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获得的社会支持多于非参与体育社团组大学生;在遇到压力时,会采取主动的应对方式;锻炼方式提升睡眠质量。因此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要好于非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学生社团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求学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素质、能力等成才的各个层面都具有深层的影响。但是目前大学生退出社团的现象很普遍,针对这种现象文章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政课面临诸多新形势、新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而作为校园文化集中体现者的大学生社团则成为新形势下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切实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团文化建设,树立大思政观念,充分挖掘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社团的契合点,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社团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综合实力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为了能够全面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要能够进一步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是促进我国发展的主力,是我国的重点培养人才,在高校教学中我们要能够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交际能力以及各种工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有水平、有能力的人才。现在,高校中有许多的社团相继建立起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个与外界交际的机会,丰富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15.
采用特尔菲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围绕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运动技能影响这一命题进行相关研究。专家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对其运动技能提高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班杜拉学习理论对相关因子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1)体育社团成员特征及示范者的行为影响;2)体育社团示范者行为结果的反馈作用;3)体育社团组织形式下的相互影响作用;4)体育社团成员积极的动机定势作用。采用分组实验法,对实验前后的数据做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实验前后对照组运动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成绩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2)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运动成绩横向比较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展示才华智慧、实现自我设计的广阔舞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课程。以创新的理念指导学生社团,加强制度建设和指导教师培训,增加学生活动经费比例,是促进高校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互联网早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互联网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离不开互联网,各种网络信息备受大学生关注,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多样化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网络信息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一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诸如顶层设计缺失、专属管理体系缺失、活动内涵缺乏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团育人功能。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基本功能、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从社团活动中所获的管理、实践及社交等经验作为个人经验的重要一环,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创新和团队精神,而且将在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就业市场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时代的大学生对职业的要求和期待也有了重大的改变。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对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应从新阶段就业市场新要求出发,提高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深度融合,开展特色校内实践活动,实现社团活动社会化,从而实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