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遣使早期,"洋务"与"外交"尚未剥离,驻外公使大多选自擅办洋务的开明士绅,而擅办洋务者又以来自洋务幕府、海关道台、总理衙门居多。这些投身外交事业的洋务精英可谓以洋务立世,以洋务入仕,亦以洋务出使,借此实现由外行到内行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的研究早已为学界所关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关于驻外公使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目前还未有人研究.笔者认为,晚清驻外公使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许景澄同治戊辰,高中进士,钦点翰林,长年供职翰苑台馆,综合外事素养较为薄弱,然因翰林资望而四膺使命,先后派充七国使职,任内适逢多事之秋,实无太大建树,并非精明强干的外交良才,尚称公忠体国的守成之士。  相似文献   

4.
马一 《兰台世界》2012,(3):29-30
晚清驻外公使杨儒与张德彝均为辽宁铁岭人氏,分别代表晚清持节外洋的传统人士与新式人才,从此二人的外交轨迹,即可窥知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5.
尚磊 《档案天地》2007,(2):20-20
1875年.英国人马嘉理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是为“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借机滋事.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随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派大员亲赴英伦“道歉”。1875年8月.清政府无奈之下任命原福建按察使、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郭嵩焘为“谢罪”使臣。后来。清政府又命郭嵩焘出任驻英国公使。这样,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相似文献   

6.
王仕琪 《湖北档案》2010,(10):43-44
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道光年问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办团练,1859年曾去天津助僧格林沁抗击英法侵略军。1863年署广东巡抚,1875年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署兵部左侍郎。  相似文献   

7.
毕云 《兰台世界》2015,(4):124-125
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公使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之门。走出国门的晚清驻外公使对西方国家的普及化教育认识颇深,并认为此举乃为兴国之本;于是他们提出了培养适应时务需求的实学人才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张运君 《历史档案》2012,(2):121-126
晚清之际,随着各种报刊大量涌现,清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加强对报刊开办的管理,并不断强化对报刊内容的检查。由于其时参与报刊检查的机构较多,也较为复杂,以往研究中对晚清报刊检查的操作程序并不是很清楚。本文主要依据各种档案史料,对此问题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光绪元年陕甘分闱,是清代科举史上的重要事件。咸同之际,为筹措军费,捐纳广开,遂造成仕途壅塞不堪的情状。陕甘分闱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获准,且伴有增额,其意义已不只是一个区域科举政策调整的问题,既包含着清政府筹边政策的调整,也不乏疆臣与枢臣博弈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
晚清书院藏书图书馆化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逐渐加快,中国书院的藏书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编目与借阅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图书馆化的趋势.在书院改为学校之后.书院藏书楼变为相应的图书馆以及藏书为新旧图书馆利用,都是晚清书院藏书图书馆化的必然结果.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11.
南洋海军是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重点地区,自光绪元年筹建。但在随后的20年中,南洋海军发展缓慢,且因实力弱小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龟缩长江一隅,坐视中国耻辱战败而丧失近代化的宝贵良机,个中原因,令人深省。本文依据相关档案文献,以历任南洋海防大臣的任职顺序为线索,勾勒他们海防思路的演变轨迹及其实际作为,阐述南洋海军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优秀的外交家曾纪泽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历,为后人所留下了藏书楼"归朴斋",是中国近代当之无愧的私人藏书第一楼,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收藏文献达10万余卷,且种类丰富,价值突出,特色显著,令后人受益无穷,今人正在加强对其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13.
14.
樊桦 《图书馆》2020,(8):93-100
晚清民国时期,为了解全国图书馆的分布概况和发展现状,政府、图书馆界、社会相关机构和个人进行了诸多的调查活动,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统计资料。但因调查方式、标准等不同,不同主体编制的统计资料存在较大差异,编印成果也散见于各种刊物,以致后人在利用这些统计史料时面临不少困难。文章拟对当时的调查工作和统计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廓清后人在利用这些史料时产生的种种误解与困惑,从而为他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珉 《山西档案》2005,(6):47-51
1882年正月,45岁的张之洞来到太原,出任山西巡抚。作为清流派的主要成员,张之洞此前大多担任诸如学政、侍讲学士之类并不重要的官职,在近代已经逐渐落伍于时代的山西,为锐意进取的张之洞提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的编审制度经历了由“编著一体”向“编著分离”的变迁过程.编审制度变迁之目的在于规范编辑职业,增强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制度变迁提高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7.
晚清法律移植是在内外因的综合推动下,清政府为了收回领事裁判权、挽救大清帝国而展开的。立法移植在当时维护了清廷的统治,挽救了清廷危局,通过吸收和借鉴外来法律,奠定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基础,开创了法律改革的先河。它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法律移植不仅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还要立足于本国实际。  相似文献   

18.
晚清画报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子岳  许金平 《出版科学》2009,17(5):103-107
晚清画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高潮期三个阶段.晚清画报之所以能够迅速兴起,源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包括西方印刷术的传入、画报图像的力量、大众底层文化的崛起、传播西方文明的需要,以及开启民智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19.
因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取得的巨大成功,晚清出版界掀起了一股以“现形记”名题的小说出版高峰.这些小说内容涉及晚清官场、学制变革、家庭、医界、女学、商界等诸多方面,与当时时势紧密相联,具有“近事小说”时政类形式的特质.当时出版商为“迁就一时的社会心理”,大量刊载与出版此类小说.此举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因带有逐利趋向,导致小说的刊载与出版未能真正引领时代思潮,仅是对时势走向的补充与说明.其成功与缺陷,都为现代出版提供了借鉴和反思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出版”一词的出现及其内涵、外延基础上,探讨影响晚清出版业现代化所必须的政治民主和工业技术现代化因素.晚清政局动荡、变革迭起,以及西学东渐对信息需求的不断膨胀,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出版业,但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晚清出版业的现代化进程复杂而迟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