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古代散文史可按大时段划分为三期或四期,应重视“非专业”的散文家.对“散文”的不同理解,规定了哪些文章可进入散文史,应重视所谓“文学”文体以外的散文文体.写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的、体系完整的散文通史,须有明确的“通”意识,就是贯通、全面.散文史撰写可以“百花齐放”,各种写法并行,不必求统一、求一尊,可有学术个性.要创新散文史研究和撰写,思维改变、观念改变、视角改变极为重要,这必然带来材料扩张,研究方法、撰写模式也会跟着变化,观点也必然会创新.如此,散文史撰写肯定会令人耳目一新,也必将有助于古代散文史研究向纵深处推进.  相似文献   

2.
十余年来 ,青年学者黄科安一直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曾著有《2 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论》。近期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专著《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这本30余万字的论著延续了作者平实、中和、感性的研究风格 ,同时也不难看出新理论新方法带来的开放视野。第一编“理论话语建构”和第四编的“文类考察” ,显示了一种宏观建构的企图和理论思维的敏感颖悟力 ;而“文化类型剖析”和“散文诗学研究”两编 ,对诸散文大家的个论则体现了作者扎实、沉潜的书写个性和真诚、素朴的言说方式。孙玉石先生在本书的序文里指出 ,“散文批评不再是一种单纯…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具有现代哲学思辨性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批评思维的建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应给以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建立起自觉的、更具有哲学涵摄力的文化视界,将使文学批评既具有一种更为深邃的历史意识,又具有一种哲学的思辨性和理性精神。文章从文学艺术的文化本质和文学批评的哲学出发点两个层面,论证了建立文学批评文化视界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从“文化观照的整体性原则”、“理性观照的批判性原则”、“面向未来的前导性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立文学批评文化视界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年学者王尧的散文批评观念和方法体系,是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探寻中国现代散文的得失,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追求散文史研究中的开放性、整一性,并融合学术研究上的理性精神,以散文文体为对象,描述中国现代散文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及其构成的思想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5.
女性“新散文”在文体形式与精神向度上与传统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出现了自觉的对话性,塑造出一个更具有现代意识与反叛精神的叙述者主体形象,同时还将新时期后小说和诗歌领域中的创新元素运用于散文中,为散文创作拓展出更大的空间,但同时它又存在着种种不足。  相似文献   

6.
2003年中国散文研究成绩可观,这表现在背景与气氛的强大推动力量,散文研究者和问题意识逐渐凸现出来,学理性批评有所加强,创造性思维引人注意。不过,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观念的保守、论证的玄空和态度的粗率等方面,这需要新的一年有更大的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7.
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散文文本特性,应将“散文情感”这一概念纳入散文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视野,并将其运用于当今散文批评,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今流行的“大散文”口号及创作进行情感批判,可见出这是中国散文家潜意识中由来已久的“恋大”心理的反映,是散文情感的“泛意识形态化”,散文创作观念要更新,散文家务必要自觉甄别和确定自己的情感定位和取向,抒发一种以现代意识为底色的“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散文”概念不同于古典散文概念.中国现代“散文”概念是狭义的,它是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真情实感、自由形式、“诗性智慧”及“美妙多端”等作为文体属性.狭义的“散文”概念把“文学性”与“文体性”统一起来,实现了中国“散文”概念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昆德拉小说中的复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复调思维从人物思想的独立性、对话性.人物命运安排和设计上的对位特征,作者作为隐含作者、叙述者介入人物思想、存在境况展开对话的特征,对昆德拉小说美学追求进行了阐发与批判;最后,由复调思维得出昆德拉小说美学的三个特征:“诗意的深思”、“模棱两可性”、召唤读者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0.
余光中力图改变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用新观念大气魄重铸散文之魂,以超越“五四”散文的强烈主体精神开启了中国散文的“重工业”时代。他的散文“重工业”说明确提出了现代散文发展的新目标。格局的宏阔性是他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形态特征,而品格的诗性是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内在特质。理解其散文“重工业”说的审美内涵,正可以从“扩大格局,加强感性”两个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文坛散文批评滞后,60年代余光中的《剪掉散文的辫子》打破沉闷空气,成为散文改革的宣言书,倡导现代散文的新范本: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提倡以“感性”与“知性”相济做为散文审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黄擎的学术新著《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以毛泽东语体为考察视角,从“话语形态与观念播撒”、“批评范式与思维模式”、“权力话语与批评功能”方面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文艺批评话语进行了研究。作者表现出一种以视野的广阔性和资料的丰富性为基础的思想对话意识,对研究对象的把握、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均具有独到而予人启迪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散文和审智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智慧审视与精神引导的关系,其情感诉求应该是智慧的、深度的、终极关怀的,能引领接受者得到精神的提升.因此现代散文文本更注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这种审美自觉主要体现在散文情感诉求的精神性和智慧性、生命把握的开放性和对话性、语言传达的理趣性和阻拒性、审美结构的情感性和召唤性等方面.这种艺术建构的审美自觉,将以其独特的情感把握和审美召唤激发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到最大的丰富、补充和提升.现代散文的接受则是一种生命沟通,读者通过散文文本走进作家心灵,去把握作家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取向,达到与作家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揭示生命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散文在艺术创造上的审美自觉,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接受和生命沟通,从而得到审美启迪和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4.
梁冰 《广西教育》2022,(7):85-87
本文分析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回忆性散文的数量、分布特点、叙述视角和特征,从四个方面给出回忆性散文的教学策略:一是将阅读、写作与“名著导读”相结合;二是联系语文要素,教给学生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三是将散文的共性与回忆性散文的个性相结合;四是尊重学生的初始体验和感悟,发散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现代十六家小品》对现代,主要对五四时期小品(散文)的史程和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富有识见的论析与解读。其价值不仅在于较为清晰地给出了现代散文小品发展的战史线索、展示了其时散文存在的基本形态,而又也见之于编著者所确立的散文批评范式。政治上操持“左倾”立场的阿英,自觉将社会——历史学的批评方法,娴熟地运用于散文研究之中;文学史家眼光的禀具,使阿英研究作家作品不孤视独取,而能从散文史的进程中把握意义。这种“双重关联”:既关联社会历史,又关联散文历史,成就了《现代十六家小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散文较之小说、诗歌等文体拥有更多读者,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精神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哲理散文坚守精神高地,表现生命意识;历史文化散文在精神回溯中体现现代意识和人性深度;反映现实人生的作品涉及底层人生、城市变化、科技发展等许多方面;亲情散文反映了人们对真情的渴求与珍视;小品文重在表现生活情趣。散文发展中还存在水分过...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散文,作为大学的一门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把握从“五·四”开始至1949年建国止的现代散文发展轨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散文理论水平、史学水平与散文写作水平.由于大学文科同时有散文理论与散文写作的教学,而常规的教学往往注重分工而忽视这些课程学习的融汇贯通,加之从培养学生实操性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分析的不多,因而现代散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代散文史的概述与单篇范文讲解的满堂灌.“读、写、练”这看似显易的问题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有着诸多的繁难常常为我们的教育者所舍弃.要进行现代散文的教学改革,得从解决这看似容易实则难以做到的问题入手.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为止,散文仍没有在文学创作中确立自己的体裁地位,还处于无所不能、无所不是的广泛应用的“文类”境地。这与我国的散文文化有关,封建统治者倡导“经国之大业”的文章文学观念,文人“入世”“入士”进而“入仕”的主观愿望,演绎出一部纵贯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工具论”散文史。于现当代散文的影响,“文以载道”抑或“言志”似成不易之则,从而形成崇尚“大情感”而鄙夷小情感、褒扬“大气势”而轻视小情调的批评习惯。而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散文,其艺术本质与最终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一种体验,一种感动,一种共鸣和感染。作为抒情类文体,一篇散文艺术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它所抒情感质量的高低,而散文情感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其“真”而并不取决于其“大”或“小”。因此,将“散文情感”这一概念引入散文研究与批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角度。现当代散文特别是“文化大散文”的“大情感”与“小散文”的“小情感”之两极极度对立,就在于散文家“大我”与“小我”的失重和失调,散文家尚没有找到“自我”或“情感坐标点”。新世纪散文要想有作为,必须从传统的载道言志“传达型”向现代的自我情感“体验型”转化,必须在“大我”与“小我”这个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感觉定位,即情感的坐标点。  相似文献   

19.
散文的叙述问题历来被研究者忽视,这种狭隘偏执的文学观念应予改变.文章首先指出叙述学的“话语”分析与文体学的“文体”分析有不少重合之处.其次,分析小说和散文在叙述上的异同.第三,强调现代散文应改变单一、僵硬、狭隘的叙述观念,建立与现代人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相匹配的现代叙事方式.在此基础上,文章细致而清晰地梳理现代散文叙述模式的演变:一是叙述方式从一元到多元,二是呈现型叙述取替概括型叙述,此外,还有隐喻性叙述、跳跃断裂式叙述,以及反讽戏谑叙述,等等.这些叙述模式的演变,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不仅给了我们某种艺术革命的新启示,而且有可能使散文获得与小说和诗歌平起平坐的自信  相似文献   

20.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