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教育教学中决定其系统生命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师生关系的建立应是内在生成而不是外在强加的,即应在师生的真正交往中实现。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着交往数量少、质量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课堂缺乏生命力等问题。在交往过程中注重公平、对话和理解,重视交往在建构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是建构新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让师生在真正交往中建构一种和谐的师爱生敬关系,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从传统文化、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并以建构主义认识论、学习论和教学论为理论支撑,建构平等、互动、对话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的发展和未来。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我们关于教育过程的观念是什么,我们都必须把师生之间的交往视为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人们经常谈到教育改革,无论其观点如何激进,其目的都是试图改善师生交往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不应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5.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五个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要实现教育活动中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必须完成五个转变。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型师生关系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上施下效"的关系逐步演变为一种复杂的新型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构建一种和谐的关系,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和谐而亲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活动中,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敬业爱生,结为伙伴,建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构成怎样的一种师生关系,有什么意义。围绕这些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较为深入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师生关系也具有新的特点移山倒海涵,作为教师,正确地把握这些特点和内涵,可以科学地调整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地理解、对等和引导学生,具体来说,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包含以下三层涵义。  相似文献   

10.
杜安立 《教育与职业》2007,3(23):103-104
交往教学理论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其立论的基础是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我国班级授课制中实行交往教学,必须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模式,文章提出了建立课堂交往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师生在心理相融、行为互动的交往中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完成和师生互惠,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教师培训标准与教学要求逐渐统一;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教师教育模式多样化;教师职业稳定性增加;教师待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高师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教师持续培养和终身发展的过程中,高师院校是基础,中小学校是关键,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浙江省相关院校问卷调查显示,当前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STS教育,但对它的认识还不平衡,师资、教材等问题也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提高对STS教育的认识,并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编写适合的教材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委托人- 代理人理论建立的“无耻”模型、“无知”模型和“选- 罢”模型三大动态博 弈模型,揭示了以学校为主的教师评价方式的天然缺陷,提供了教师评价的改进路径:改排课制为 “选- 罢”制,改职称工资制为绩效工资制,使以学校评价教师为主向以学生评价教师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研究》2017,(6):101-10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机构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机构层级逐渐提升,出现新的三级层级,组织形式愈发扁平化。这一机构变迁推动了小学教师培养朝高学历化、专业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也引发了对机构变迁速度、对中师历史的态度以及对机构转轨的认知等思考。未来小学教师教育机构应寻求独立化发展、实现专业的独立建制和学科的共同体建制,并积极正视中师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原有教师教育体制存在大学与中小学区位分割、职前教师培养主体单一、培养方式方法重知识轻能力、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干涉过多、大学教师教学研究脱离中小学实际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建设新师范是必然选择。新师范以协同论和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专业性、共享性和对接性,卓越教师培养必须对接专业认证标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三方各自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搭建基础教育与高师教育的桥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规定开设的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开发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更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存在状态甚至生存方式。高等师范教育在承担一般高等教育任务和遵循其一般性原则的同时,还必须依据基础教育的现象和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其发展的方向和策略,研究性学习以其体验性、完整性、开放性成为搭建基础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桥梁。研究性学习与高等师范教育的融合不仅弥合了基础教育与高师教育之间的种种疏离,并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成长。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高师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专门机构。在理论上,高师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存在着母与子、源与流的关系,前者应当以为后者培养和培训师资为己任,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院校盲目追求学校规模,高师院校也纷纷向综合型大学转型,扩大招生、增设专业,逐渐失去了其以培养教师为主的专业特色。随之而来的是高师教师教育渐渐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方面与基础教育相脱节,起不到为基础教育改革保驾护航的应有作用。所以,从高师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入手,探究其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新课程顺利实施有赖于高效的教师培训,而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应注意五个方面:更新培训观念;选择适当的培训内容;探索培训新模式;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做好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