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从重个人轻社会,主人翁意识不强;强个人意识弱团队意识;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联动的教育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对策发。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单位化社会体制解体的背景出发,概括了我国现阶段社会非组织化的若干特征,论述了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在社会的再组织化方面扮演的角色和功能,通过考察国内外的经验,论证了社会工作机构在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促进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提升社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专生厌学的原因和改进方法,存在如下一些观点:有的认为是应试教育方面的原因,应加强基础课教学;有的认为是社会看低中专生方面的原因,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的认为是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方面的原因,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文从学生、社会、学校三方面分析了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学生缺少把社会需要转化为自身需要的条件,提出了社会、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机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宁波保险业通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在管理社会风险、应对重大灾害损失、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当前,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要通过提高认识、推动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重点领域工作、促进平安社会建设、健全机制等方面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专生厌学的原因和改进方法,存在如下一些观点:有的认为是应试教育方面的原因,应加强基础课教学;有的认为是社会看低中专生方面的原因,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的认为是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方面的原因,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文从学生、社会、学校三方面分析了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学生缺少把社会需要转化为自身需要的条件,提出了社会、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机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专生厌学的原因和改进方法,存在如下一些观点有的认为是应试教育方面的原因,应加强基础课教学;有的认为是社会看低中专生方面的原因,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的认为是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方面的原因,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文从学生、社会、学校三方面分析了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学生缺少把社会需要转化为自身需要的条件,提出了社会、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机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道教十分注重孝道思想,它不仅在古代社会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也有着积极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个人、家庭、社会和自然四个方面。在家庭方面,它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家庭养老;在个人方面,它可以帮助提高个人修养特别是个人心性修炼;在社会方面,它起到了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并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自然方面,它起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景 《教书育人》2008,(3):20-21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研究是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个核心问题,它主要包括了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和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叱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不同的经济阶层、知识阶层、权力阶层、劳动阶层和边缘阶层等社会分层回,对学业成败、学业水平及教育机会等方面的影响。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包括促进社会分层结构产生变化和实现社会流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刘婉玲 《文教资料》2006,(12):27-28
本文首先从学习型社会的含义、特征、学习型社会公民的需求等方面阐述了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然后从开放教育含义及本质、开放教育的办学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对电大开放教育的认识,进而论述了电大开放教育有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与社会分析法,对社会体育资源与高校体育资源进行比较,进一步从高校体育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及弥补高校体育资源不足三方面论证了将社会体育资源引入高校体育的必要性,从高校工作的开放性、相关法律依据及国内外相关经验三方面论述了其可行性;接着从社会文化心理、体制及经济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体育资源进入高校的阻滞因素,并据此针对性地探讨了将社会体育资源引进高校体育的实现对策与模式。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piritual health among older adults remain unknown to date and no globally acceptable definitions have yet been provided for the concept. To conduct the current study, the databases including Proquest, Medline, CINAHL, Science Direct, Blackwell, Iranmedex, SID, Noor Magazine and Irandoc were searched for the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1980 and 2014 in both English and Persian using keywords including spirituality, spiritual well-being, spiritual health, geriatric, older adult and old people and their Persian equivalents. The search for articles yielded into 197 titles, 31 of which were repeated and were therefore excluded. The remaining 166 articles were screened based on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 total of 29 articles were ultimate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amples. Rodgers’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concept analysis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attributes,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surrogate terms of “spiritual health” and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ed that spiritual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lder adults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with cognitive, functional, affective and consequential components. Each component was found to be composed of several indicators. The results may help in providing a more thorough definition of spiritual health which can be a solid bas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to develop appropriate too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older adults’ spiritual health and encourage research into this partially neglected subject. Care providers may also benefit from the results through acquir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which can be used in designing appropriate spiritual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2.
13.
The present study was performed with the aim to explain older people’s perceptions of spiritual health. It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welve individuals aged 60 years or older with normal cognition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Data were collec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Data analysis performed using standard method of thematic analysis.The average age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was 71.25 ± 9.48.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ed in three main categories of spiritual insight, spiritual function, and spiritual affection. The spiritual insight included cognition of God and belief in Him,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ine religions and belief in them, self-cognition, cognition of the creation, and belief in the hereafter. This category included the two subcategories of spiritual cognition and spiritual belief. Spiritual function represented the interactions that the older people experienced in relations with God,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is category consisted of the subcategories of relationship with Go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nd self-cultivation. The spiritual affection included loving God and other humans and consisted of the three subcategories of spiritual affections to God, others, and oneself. This study presents in-depth data on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health from older people’s viewpoints. These findings would help healthcare teams in designing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for older people’s health promotion. Also, by using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health researchers design more appropriate tools for measuring spiritual health based on older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health.  相似文献   

14.
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重点关注的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失衡这一内在的生态危机问题。小说所揭示的精神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莫莱尔、格特鲁德、保罗、米丽亚姆、克莱拉这五个人物身上,他们在作品中皆以精神悲剧性角色出现。劳伦斯认为,文化修养的差异、支配与占有欲望、健全人格的缺失以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的变异是造成精神生态失衡的根源所在,人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协调好社会人际关系,抛弃占有和支配欲望,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性、灵与肉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悲剧的发生,从而达到精神生态的平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由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及人类自身的生产三个部分组成。本文以精神生产为主轴,通过对精神生产的概念和基本特点、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精神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系统中的地位和意义的探讨,说明精神生产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置精神生产于恰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观点认为,客体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笔者认为,客体并非一定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也可以成为客体。如果把客体界定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精种客体是什么?也是客观存在吗?如果说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的话,那就是用客体的对象性去说明了精神客体的客观性。但是,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并不来自其对象性,而是来自其对物质客体的依赖性上,如果没有物质客体作载体和承担者,就不会有精神客体的存在。精神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精神生活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教育成就作为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呈现很大的相关性。本文试图从精神生活特性、精神生活需求、精神发展程度、精神感受四个衡量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讨论教育成就与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20—40年代到90年代,相当部分女性作家一直注重对女性精神世界的书写和提升。近些年来,一批“美女作家”用“身体书写”涂抹着文化泥潭,无论对文学创作还是精神启迪,都起着某种腐蚀和伤害的作用。女性写作应该成为与世界进行精神对话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人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人生幸福的感觉;社会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建立,有了共同精神家园就有了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和谐、进取的社会发展态势。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寓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单体寻找到精神家园的需要。本文自人的文化需要出发,运用文化学方法,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提出了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人生动力与精神家园、社会发展与共同精神家园、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培植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与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物质至上的时代,科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精神教育却越来越被冷落。当下的教育忽视学生的精神塑造,易导致反精神教育的盛行。精神教育的实现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教师应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精神发展;大学教育在保证学生自由学习的同时,还应给予教师教学的自由;精神教育需选择经典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师生间的爱贯穿前面三个基本条件及精神教育的始终,是其实现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