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的研究具有着不同视角: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一种辨证的历史观;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强调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是一种辨证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恩格斯与马克思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创立者,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的新解读,被视为与马克思早期的唯物史观思想保持着完全的一致性,这事实上遮蔽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学术上的差异。要分析这一问题,需深入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本,把握两者对历史唯物主义阐述的异同及其原因,在时代变迁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只见经济关系而不见人,这是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则在于人自身的需要,根本旨向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只有以这样的历史观来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用这样的历史观为指导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年口奋斗目标,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在批判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同时,解构了福山形而上学历史观中的两种因素——来自黑格尔-科耶夫的基督教-资本主义模式和来自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模式。德里达提出了解构的历史观,和共产主义作为"非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的即将来临却永无在场。该文试图分析德里达提出"解构的历史观"的逻辑进路和理论旨归,并讨论它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主要有政治解放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异化劳动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形态及其特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我们在文艺批评中坚持的是思想内容第一、艺术形式第二的批评方法 ,这其实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批评的论述及实践中 ,始终是把艺术形式放在文艺批评的首位。这样做 ,是完全符合艺术合作的规律的。在中国 ,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了政治标准第一 ,艺术标准第二的观点。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作如此的理解这里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他们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人类解放的追求和对人权发展的向往,都寄寓着深刻的人本主义情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革命性、批判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以人类实践为出发点,深刻阐释自然、科学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辩证认识人、社会、自然相互关系及内在规律的学说。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在价值,体悟其理论真谛,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实际,更好地融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路径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由"暴力革命"倾向"和平斗争方式",除却一般的原因分析外,还有深刻的经济学基础.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的社会化大生产及其与资本的互动,激化资本和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的矛盾,并引发社会危机,从而完成社会体制的变革.由于传统意义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消失,"单纯的管理"层"知识型"工人阶级成为新的"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发展及其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的建立,资本主义从而向共产主义这一"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过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从社会历史现的角度看是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现到唯物史现的转变。“人的本质”、“私有制”和“共产主义”等范畴在两种历史现的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体现着两种历史现逻辑框架、推理方式以及理论结论的不同和联系。分析这些范畴的不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历史现的转变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以政治文明与社会整体文明的关系、政治文明主体与客体、政治交往形式、政治制度建设与模式设计、政治文明的动力机制以及政治文明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小平的历史观中体现了深刻的历史主义原则和方法,它大体可分为历史过程观、历史发展观、历史价值观、历史评价观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价值性与科学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双重维度。“以人文本”思想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逻辑起点,是合价值性与合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它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熊吕茂 《湘南学院学报》2009,30(6):26-29,34
唐君毅不仅对哲学有专门的研究,而且对历史学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关于历史学的研究不只是为知识而求知识,而与人的生活,与人在社会政治文化中一切行事上之实践以及与人的德行有着密切关系的观点,这对于如何研究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无疑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唯物史观胚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从唯物史观开始的,以往的研究忽视了这一事实与中国传统哲学提供的历史土壤的关联。以“通古今之变”为宗旨的中国传统历史观“善言古者,有节于今”、“食足知礼,民惟邦本”、“势非圣意,理势合一”等观点,在肯定历史进步和变革,重视经济因素和民众力量,探求历史趋势的客观性和这种趋势与历史规律的统一性等方面,与唯物史观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无疑为接受和认同唯物史观提供了思想土壤。进化论的一些观点延续和展开了传统历史观中与唯物史观相近似的因素,并贯注了新的时代内容,使传统历史经变革和融合发展为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7.
青年毛泽东历史观的演变是其思想转变的核心。“五四”前,青年毛泽东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分为两个阶段:“圣贤救世”的唯心史观和“唯我主义”的唯心史观。“五四”后,毛泽东开始走向唯物史观,但并不顺利,因为社会改良思潮的牵制力量太大。通过对各种主义的反复比较,通过与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思想交流,更主要是通过他自己在实践中对改良方案的彻底绝望,终于在1920至1921年间,青年毛泽东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转变,信仰唯物史观,趋归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整体史观:重构教育史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割孤立到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样反映在民族国家内部教育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的不断强化.教育史研究应深刻反映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以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观念重新阐释教育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是与唯物史观所关注的都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冯友兰哲学思想可在某些方面补充唯物史观。特别是其境界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唯物史观所不曾提及的精神境界的修养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中对人的认识都囿于对抽象人性的探讨,因而对人的研究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总结和继承以往关于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的解答了人的问题并为人类的解放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