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吸收力问题是我们近十多年来在农业化学理论与实践上注意到的一个新的问题。本文汇报我们在土壤吸收力比较研究方法与某些水稻土吸收力比较研究上所做的工作。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国内外开展均不多,研究表明,土壤吸收力问题如得到充分的研究与应用,必将能够大大地丰富我们因地制宜的施肥理论和实践,在农业化学的教学、科研、生产上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化学工作者服务于农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太空土壤     
如果有朝一日人类真的能到月球或火星上定居,食物的供给不可能依赖于成年累月无休止地从地球往返运送,而指望农作物能在外星球土壤上茁壮成长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想解决未来人类在火星或月球上的吃饭问题,必须另谋良策。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的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可是,你知道河流为什么都是弯曲的吗? 复杂的地形是河流绝对不能沿直线方向流动最常见的原因。就算是在我们以为理想的平坦地区,河流也是弯弯曲曲的。这是因为河的两岸土壤的结构不可能完全一样。土壤内含有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4.
1.恰当地掌握概念的程度。 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的试验本中有些概念和原中年级教材的同样内容相比在要求上有所降低,比如土壤的成分,义务教材只要学生知道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不要求学生认识无机盐。茎的特征只要求学生总结茎的共同特征是有节,不要求学生说出茎上有叶、叶腋中有芽。水的净化,只要求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不要求学生知道蒸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活动绘制了土壤小动物类群汇总表,并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一是实施活动时应先让学生从体型大小上了解土壤动物的大致分类,再指导学生参照土壤小动物类群汇总表中的各类群典型形态特征,将土壤动物进一步细分到"纲"这一分类系统中,不提倡对土壤小动物再进行"纲"以下的系统类群划分;二是引导学生对"类群丰富度"与"物种丰富度"的概念进行区分,以免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混淆;散是以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时,应统一好衡量的标准,以减小不同观察者之间的统计误差。  相似文献   

6.
当人们要到月球上旅行参观时,他们将需要氧气.从地球上进口氧气到月球将是不现实的.所以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从月球岩石和土壤中提取氧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但凡研究理论的人,最不喜欢歌德的这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我们比较能接受的,是把生活比作土壤,而理论就是从这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树。但这不仅仅是说树的生长需要土壤,还意味着,只要有土壤,总会有嫩苗冒出来,就像是花朵从花茎上冒出来一样。作这样浪漫的比喻,当然需要有事实依据,这里我就拿黄凤兰女士这本《中国民俗影视》作例子,解说一下理论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义教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分》,用酒精灯加热盛土的罐头盒,观察土壤上冒烟,闻散发出的气味。实验时,由于加热用了石棉网,土壤受热慢,烟量不大,散失快,气味也不足,实验效果不佳。如抽  相似文献   

9.
课堂实录这是《土壤》一课教学的第三课时。上节课,我虽然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研究,但各个小组活动情况不同,收获也不一样。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的收获,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能谈一谈你的收获或体会  相似文献   

10.
秘鲁南部的纳兹卡高原是一个荒凉干燥、土壤贫瘠、五谷不生的地方。作为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这一带的人烟一直非常稀少。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由南向北土壤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南方多为砖红色的土壤,中部多为浅褐色的土壤,到东北大平原就变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这些不同颜色的土壤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长江以南地区,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壳中的钾、钠、钙、镁等活泼元素被雨水淋溶带走,而铁、铝等不活泼元素随水流的渗透,沉淀在土壤中。  相似文献   

12.
《土壤里有什么》一课在明显位置设置了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的讨论活动,教材后面的“活动记录”上也安排了一个空白的图框让学生写或者画出自己所了解的关于土壤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组织各项活动,先通过提问了解他们对“土壤”这个事物的认识。我们的学校虽然地处农村,很多学生也都是农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土地,可他们对“土壤”这个事物或者说“土壤”这个事物的名称感觉很陌生。问题提出后,只有三四个孩子伸出了手,其中几个还是很不自信、甚至有点胆怯地说了一句…  相似文献   

13.
以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放牧和短期围封处理,距离中心榆树不同距离和不同方向的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最高值在0-20cm土层和20-50cm土层内均出现在围封样地,这证明短期围封对于有机碳含量增加具有一定作用,在同一方向上,土壤有机碳最高值均出现在围封处理样环上。短期围封对土壤铵态氮有显著影响,围封处理后土壤铵态氮明显增加,短期围封对不同方向不同土层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一致。由此可知,短期封育可使榆树疏林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显著改善,使有机碳、速效磷和铵态氮等土壤养分大量回归,使得草原有向高质量土壤性质良好演变的趋势,但由于封育年限过短导致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增加只在表层,深层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植物学第九章作物栽培通論整地一节的教材中,提到翻耕土壤:“把上层的土壤翻下去,下层的上壤翻上来”。我認为这是一种极普通的耕地形式,而且是一种极不好的操作。在目前农业生产竞放丰产卫星的时代,用这样原始的粗放的翻耕法来介紹,是落在农业技术革命大跃进形势之后,不滿足当前农业生产上的要求的。翻耕土壤,唯一的要求是不使上下土层混合。这里,应着重結合中共中央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阐明簡易細致的操作过程,革新技术,使表土心土不混在一起。先翻起耕作层的表土,搁在一边,再翻起耕作层的心土,使它粉碎,形成分层翻耕的操作方法。并可介紹在心土里施廐把、綠肥等有机肥料,然后把搁在一边的表土填上,这样的翻耕操作,才能  相似文献   

15.
成长     
在这样一个草长莺飞,沙鸥翔集的美丽岛屿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开垦着这片肥沃的土壤,头顶烈日,不觉劳累,守住风寒,亦不多言,他们便是这岛屿上的  相似文献   

16.
课堂实录这是《土壤》一课教学的第三课时。上节课,我虽然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研究,但各个小组活动情况不同,收获也不一样。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的收获,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能谈一谈你的收获或体会吗?”  相似文献   

17.
<正>1题目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C)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一次演讲的题目就是“德育是长在人文土壤上的庄稼”,精辟地阐述了德育之所以在长期内实效性不高,针对性不强,就是因为厚重的人文土壤的缺失。没有浓郁人文环境的熏陶,仅凭阵风式的大轰大嗡,浮躁的短平快式说教,只会因其知行分离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门非常讲究情感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知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的参与是进行不下去的。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情感的种子播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2010,(2):51-51
常言道:瑞雪兆丰年。缘何如是说呢? 其一是保暖土壤。积水利田。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使热量不易散去。这样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外面天气再冷.下面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等到寒潮过去以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非但保住了庄稼不受冻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