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有句老话:“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历史的潮流,客观发展的趋势。作为一个革命者,应该而且也只能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领导群众,推动历史前进。因此洞察“时务”是一个革命家最重要的才能和最可贵的品质。孙中山先生就是善于洞察“时务”适应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地进步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经常就要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这证明他是深深体会到这个道理的。因而他的言论和主张常常走在人民的前面。  相似文献   

2.
我院历史系辛亥革命史研究室章开沅教授、陈辉副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最近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不久即可发行。本书不仅讲述中国近代史上广大人民群众和其他爱国人物的英勇斗争事迹,而且注意阐述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史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  相似文献   

3.
<正>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政治的思想的斗争归根结底都要受那个时代的经济制约,只有研究、讲授好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史,才能最终解释清楚该国家该时期的政治史和思想史,才能阐发清楚历史发展法则,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史的内容包括着人类在各个社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辩证发展关系和规律。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史的重点应该是人与人的阶级关系。中学历史教材里的经济史内容,有的独立成章或是专题,有的是与政治史、文化史的内容交织在一起的,体例并不一样。但是,作为一种类型的教材,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7,(7):81-87
新中国成立后,邵循正从注重历史考证转向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观的转变,使得邵循正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新的认识。他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尝试运用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解释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讨论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配合了十七年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讨论。同时,他在农民战争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上也极有见地。邵循正史学研究的转变在新中国成立后"中生代"史家群体研究转向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学生普遍反映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部分。主要由于社会性质、阶级成份、斗争内容、历史事件都比较复杂。如何教学这部分历史,应该认真考虑。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近代史中的两条线索和九个大事件,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6.
最近,吴雁南、杜文铎、肖堂炎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纲》一书,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体例编排、资料运用、理论分析和内容分布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系统与简明、叙史与分析、综论与分述、详实与生动等关系上,处理的也十分得体,是近年出版的一部较好的中国近代史读本。《史纲》正文近五十万言,编者通过巧妙的编排,清晰地展现了近八十年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压迫中国人民以及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血与火的历史,同时阐明了近代阶级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政治思想的演进,注意了各种不同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并画龙点睛地给予了评价。《史纲》分二十章,末附十多万字  相似文献   

7.
很久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教材中,几乎一致地都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八年间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说成是由人民群众的组织升平社学和佛山团练局分别领导的,甚至把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年广东遂溪人民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广州湾地区的斗争也归功于团练的领导。关于社学的性质、作用和它在反侵略斗争中的地位问题,曾在广州史学界中引起争辩。对于佛山团练局问题以及遂溪团练问题则尚未加以讨论。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不仅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规律有关,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团练这一问题不仅在广东省有,而且在其他省区也有。本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直到最近出版的中国近代著作以及先作大学课本使用、内部印行的中国通史近代史部分中,对这一问题仍然提得不够明确,因此本文想对团练的阶级属性和它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所处的地位,重新提出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各种社会理想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表达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诉求。而一种社会理想能否实现,则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古代的社会理想,还是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理想,这些前社会主义社会理想都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社会理想,体现了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它不会回往,但它所展示的由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嬗变的客观规律,可以作为史鉴,指引和激励人们为创造新的历史篇章而斗争。清初启蒙思想家王夫之说过:“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因此,学习历史,总结和吸取前人斗争的经验,是广大青年同志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学习历史,特别是要学习中国近代史,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在这不长的历史画卷中,一面是帝国主义侵华的战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所造成的民族屈辱和人民苦难的血迹斑斑的图画;一面是中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客观的规律,是我们在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所遇到的挑战.要确立社会规律客观性的观点,关键问题在于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介入,人的意志、自由等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在社会规律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社会规律是社会主体运动的规律,不是社会主体主观的规律,它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不以主体意志及其活动为转移,对它有一个主体认识和把握的过程.社会主体揭示社会客观规律,必须注意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救国论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救国主张之一,是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的共同产物.它的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萌发时期、勃兴时期、发展时期、高涨时期、回落时期.教育救国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具有无可争辩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当然,教育救国论作为一种思潮又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2.
纪念孙中山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历史的范畴,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是有鲜明阶级性的;同时也存在为对立或不同的阶级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但或多或少地受阶级关系的制约、局限和影响.无产阶级应当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确定对历史上剥削阶级道德的具体态度,在批判否定的同时,对其多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与劳动人民利益一致、对无产阶级社会实践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加以批判的改造,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抗争是否包括地主阶级的抗争?这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细究起来并不简单。有人说,不应该包括。理由很简单,在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是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反封建,说到底就是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也有人针锋相对地说,当然要包括。理由也很简单。中国地主阶级站在中国的立场事实上曾参加了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当它反抗外来侵略时,不属于中国人民难道属于中国人民的敌人?两种观点各执一端,冰炭不容,又都似乎有道理。究竟怎么看?很有讨论的必要。谁代表近代史上的地主阶级?阶级,是独立的经济范畴。它不是单…  相似文献   

15.
人民和公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阶级内容的不同。公民比人民的范围广泛一些。人民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民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也就是指社会主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社会主义爱国者。人民是我国的主人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但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发生着不同的演变。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容包括四方面,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面对屈辱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同时,还是中国近代化及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神州学人》2011,(7):3-6
五四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它给有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提供了寻找真理的机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以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输入,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科学是把历史当作自然发展的过程,以发现它的规律来供实际的应用作为自己的任务。历史教学就应该达成历史科学的这种任务。也就是说要用历史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一代,使其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这种规律,自觉地、积极地从事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作。讲授中国近代史,就要把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作为自然发展的过程,进行科学的具体的分析,以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近代史起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迄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这八十年来的历史,构成中国历史的一个阶段,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旧的阶级分化和新的阶级出现,关系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教  相似文献   

20.
当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德育首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为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纵观阶级社会历史,无论是奴隶主义教育、封建主义教育,还是资本主义教育,都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历代统治阶级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符合本阶级利益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便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政权社会主义教育与历来统治阶级教育不同,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是为夺取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要做到这一点,同样社会主义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政治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