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南自古就是一个极富于信仰的区域,《楚辞章句》即载沅湘间信巫而好鬼。佛教的传入,又为湖南这一区域的居民增添了新的信仰内容,其流风余韵,不绝于今,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这一影响程度,有着强烈的区域差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明显的变化,因此,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研究佛教地理,就显得很有意  相似文献   

2.
观音信仰是洱海区域佛教信仰的重要特征。从观音信仰上可以看到中原、西藏和印缅佛教对洱海区域佛教的熏染。洱海区域悠久的佛教文化产生了分布广泛的观音庙宇、多姿多彩的观音造像、变异的观音经典和神话传说。观音信仰对洱海区域的佛教传播,起着比较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地区在历史上就曾经是西域佛教繁盛的区域,麴氏高昌国和唐代西州时期,当地的佛教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在妇女的佛教信仰方面,比丘尼和尼寺众多,优婆夷及世俗女子也学习佛法、写经讲经,布施财物等进行各种佛教活动。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到,当时的妇女主要进行大乘佛教的净土信仰。  相似文献   

4.
清中叶以后,北方秘密宗教与南方天地会在湖南出现了渗合趋势,这种格局对当时的湖南政局、太平军人湘产生过一些重要影响。本文将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天地会、秘密宗教在湖南的渗合、发展状况做一次粗浅的分析,就教于同行方家。(-)北方民间秘密宗教主要是佛教与道教渗合、演变起来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宋代开始与中国民间方技、巫术及道教融合。这是佛教“走向民间的重要标志。”Q宋以后,民间佛教又分化为白云宗与白莲宗两个教派。后者则直接导演了一场加速宗教民间化的运动。南宋绍兴三年(1133),江苏吴郡沙门茅子元创白莲宗。…  相似文献   

5.
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之所以能够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中国着陆,并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就本土文化而言,作为中国文化之代表的儒道思想一方面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这是佛教能够融入中国的前提,另一方面,中国固有文化中呈现出来的的思辨不足、信仰不明确等诸多缺陷则为佛教融入中国提供了契机.而在佛法中,佛学思想所具有的高度思辨性以及净土宋等宗派所提倡的坚定信仰性为其融入中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于"佛教何以融入中国"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佛耶对话、中西文化对话以及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等问题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的缘起,固然有哲学、思想的渊源,但当时楚文化中的巫风信仰、儒家学说与外来佛教的流布所构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样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湖湘文化是巫风楚俗氛围中形成的特定区域的文化现象湖南古为楚地,有所谓“南楚江湘”之称。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大部分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湘北洞庭湖区各地、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带受其影响更为深刻。因此,楚文化中  相似文献   

7.
湖湘文化的缘起,固然有哲学、思想的渊源,但当时楚文化中的巫风信仰、儒家学说与外来佛教的流布所构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样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湖湘文化是巫风楚俗氛围中形成的特定区域的文化现象湖南古为楚地,有所谓“南楚江湘”之称。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大部分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湘北洞庭湖区各地、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带受其影响更为深刻。因此,楚文化中所特有的那种古老而神秘、荒诞而不失浪漫的巫风色彩,较多地表现在湖南居民原始的自然  相似文献   

8.
正一何谓湘学当下我们湖南人喜欢谈湖湘文化、湘学。那么什么是湖湘文化,什么是湘学呢?我想这个问题有许多专家做过论证,我不能也不愿否认他们的高论。但是,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来求教。首先,"湘学"或"湖湘文化"与湖南的地理特征有关。无论"湖湘文化",还是"湘学",首先是与湖南的地理相联系。"湖"指洞庭湖,"湘"指湘江,这是不用论证的。从自然地理来讲,湖南以丘陵为主,北面有大湖即洞庭湖,西边多大山,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与科学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文化上的相互融通之处,佛教教理对古代天文学、医学、生物学和印刷术等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净化科学研究者的心灵也具有一定影响。但是没有一个佛教徒,把科学实验当作终极目标的,他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佛教信仰的支撑和影响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就是弘扬佛法。虽然他们也注重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利用,甚至还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但佛教徒始终没有把科学研究当作一项事业来从事,而是当作一种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也正是受这方面因素的制约,总的来说,佛教科学研究实际上是比较初级、相对分散的。科学梳理佛教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有利于正确认识佛教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对于促进科学事业和人类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与"两广"接壤,属于湘粤桂边境地区,湘粤桂省际边境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省际边境区域相对落后的地带"裂缝".本文主要论述永州作为省际边境地区发展其区域经济的战略意义、经济地理特征和应采取的几大举措.  相似文献   

11.
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与“两广”接壤,属于湘粤桂边境地区,湘粤桂省际边境区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省际边境区域相对落后的地带“裂缝”。本文主要论述永州作为省际边境地区发展其区域经济的战略意义、经济地理特征和应采取的几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信仰小乘佛教的古龟兹人对帝释天非常重视.本文探讨帝释天的含义及其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表现,认为克孜尔壁哂中的相关图像表达了对龟兹国王护持佛法的肯定和期许.  相似文献   

13.
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与“两广”接壤,属于湘粤桂边境地区,湘粤桂省际边境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省际边境区域相对落后的地带“裂缝”。本主要论述永州作为省际边境地区发展其区域经济的战略意义,经济地理特征和应采取的几大举措。  相似文献   

14.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本着"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宗旨,慈善赈济一直是佛教自创立以来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末民初,随着湖南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湖南地区佛教组织开始创办初高级小学、佛学讲习所、慈儿院、慈济医院等一些具有近代性质的慈善机构,逐步走上了佛教慈善的近代化之路。这种转变不仅对湖南佛教本身和对湖南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为如今湖南及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一西藏古代的佛教与达赖班禅的由来西藏有文献可考的信史,始自松赞幹布(唐书作弃宗弄赞)。唐观十五年(六四一年),李世民(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常时内地所信仰的佛教才随之传入西藏。松赞幹布另外又娶了一位尼泊尔公主,她原来也信仰佛教。这两位公生从不同的地方传来了相同的宗教,藏人才逐渐的放弃了原来信奉的“崩薄”教,而皈依佛法。後来,李旦(唐睿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藏王,生了一位太子赤松德赞。他开始大兴佛教,达桑耶寺,并翻译佛家经典,又请静命菩萨度七人受戒  相似文献   

17.
初谈佛教石窟供养人项一峰供养人,简单地说是将私有财产奉献给别人或社会团体的人,奉献的私有财产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追溯它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同时产生。佛教供养人,无疑佛教产生的第一天就出现。佛教界通常所讲供养人,是指供养“佛法僧”三宝的人。若狭义依...  相似文献   

18.
梵净山佛教信仰从信仰层面看,女性参与的程度较男性为高,尤其是产生了观音信仰的"地域化"形式,即九皇娘、李皇后和观音菩萨三个原本不相干的形象叠合在一起,成为跨越圣俗世界的兼具原始自然崇拜之远古性、历史之真实性、佛教之普世性与救赎性的复合性女神。以性别为视角透视和分析梵净山地区这一佛教信仰现象,可揭示隐含在象征指符体系下的宗教本质及妇女在宗教信仰中的真正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集大成者,被尊称为“第二佛陀”,14世纪末15世纪初,针对西藏佛教出现的种种弊端,戒律废弛、佛法衰败,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出现衰败萎靡的势头。宗喀巴尊者为重振佛教,恢复僧人与佛法的名誉地位进行宗教改革,要求僧众以“戒”为师,无论显密修行之人都应戒律先行。宗喀巴戒律思想是宗喀巴佛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传佛教及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佛法流传有“正法”“像法”“末法”三时之说,按照太虚大师的阐释,正法、像法时期各有一千年,当今时代正处于“末法”时期[1]。此一时期就时间而言去佛久远,就中国佛学而言,更兼之以空间暌隔,与佛法原生语境风俗不同,文化相异,所以佛法在此时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当代社会,弘扬佛法,应对挑战,既是佛门弟子的义务,也是佛学研究者的责任。王月清、梁徐宁所著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一书,运用唯物辩证法,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对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在现时期如何发展佛学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探讨,逻辑坚实、材料扎实、语言平实,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