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个体感知角度出发,探讨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心理契约构成维度及其与组织公民行为和离职倾向的关系。通过对成都地区16家高科技企业的的276名从事研发工作的员工的实证研究得出: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包括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发展型心理契约三个维度,并且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感知到的心理契约履约程度和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又与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心理契约的研究视角,从契约结构的规范型维度、人际型维度和发展型维度分析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对现有师资人员的影响,构建其心理契约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构现有师资人员心理契约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心理契约在高校高层次人才中普遍存在,针对高层次人才的特点,提出了高层次人才的心理契约激励模型.这个模型结合多种经典激励模式,融合心理契约特点,能较好解决传统激励模式的不足.最后针对目前高校高层次人才心理契约的特殊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高校人才激励提出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在互联网线上交流日益普及的环境下,虚拟学术社区在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本文探究了不同类型心理契约的履行对科研人员EVLN行为的具体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理契约理论的实践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同时心理契约理论的引入能够弥补和完善前人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为研究科研人员之间的行为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 本文针对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的科研人员,将其心理契约详细划分为交易型、关系型和理念型3种类型,通过实证的方式探究心理契约的履行对于退出、贡献、忠诚和贡献行为的具体影响。为此,将科学网和知乎上的科研人员做为调查对象,采用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取308份调查样本,结合研究假设构建EVLN行为影响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心理契约的履行均会对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科研人员的EVLN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并且对比分析迁移和本地两种类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型员工交易型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显著高于关系型契约,且迁移知识型员工的交易型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高于本地知识型员工,而其关系型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则低于本地知识型员工。最后,提出强化迁移和本地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对策及建议,旨在激发知识型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特别是迁移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型员工的心理角度出发,对心理契约、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及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组织承诺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研究结论表明,我国高科技企业需要高度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问题,为他们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这些将有利于增加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和工作绩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王丽平  于志川 《预测》2012,31(3):24-29
鉴于已有心理契约破坏对组织公民行为负向影响研究在特殊情境与员工中适用有限,现根据员工与企业的社会交换动态过程,引入后悔这一中介变量,解释心理契约破坏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理。本文通过以知识型员工为样本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后悔在心理契约破坏影响除组织认同的其他组织公民行为四个维度中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根据实证结果,解释了特殊情境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组织公民行为负向影响不显著的原因,扩充了现有对心理契约破坏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为管理者改进组织公民行为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致力于探讨创新型人才心理契约的结构和特征,在国内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先后对330名创新型人才和220名普通一线员工进行心理契约的问卷调查。首先,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创新型人才心理契约的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均由六个维度构成;而且,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普通一线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和水平均与创新型人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阐明研究的理论贡献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孙英姿 《科技创业月刊》2021,34(11):136-139
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究了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影响路径.提出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心理契约在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中起中介作用,且主动性人格正向调节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创新行为的路径;组织层次与团队层次对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提升产生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英姿 《科技创业月刊》2021,34(11):136-139
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究了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影响路径.提出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心理契约在组织创新氛围与授权型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中起中介作用,且主动性人格正向调节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创新行为的路径;组织层次与团队层次对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提升产生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科教文汇》2011,(5):12-13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契约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的理念;是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规范大学生行为的需要;是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加强正面宣传,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加强情感沟通,注重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加强培训机制,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契约这四个角度分析心理契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从而体现教育的创新性,加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柯江林  邓秀婷  吴丹 《科研管理》2018,39(7):159-167
很多爱心人士在加入慈善公益组织后发现现实与预期的工作或组织状态不一致,导致其产生较高的离职倾向和较低的幸福感与组织公民行为,造成这类组织的管理低效。为了剖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本研究着眼于心理契约违背,并从职场精神力角度分析了其作用机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的实证检验,本研究发现在慈善公益组织中:(1)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与组织公民行为有负向影响,对员工的离职倾向有正向影响;(2)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的职场精神力有负向影响;(3)职场精神力部分中介了员工心理契约违背与主观幸福感的负向关系,完全中介了心理契约违背与组织公民行为的负向关系,以及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磊  邹江英 《软科学》2014,(3):87-92
通过对山东奔速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的调研,分析了国资参股对民企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由于国有资本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国资参股从整体上改善了民企员工的心理契约;其次,基于不同员工对国有资本意识形态属性认知的差异,国资参股对不同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不同,年龄较大的员工心理契约改善较大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员工心理契约改善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蔡翔  丰利民 《科技广场》2012,(4):201-203
近年来,心理契约的研究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焦点,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本文先对心理契约的概念、维度进行介绍,然后探讨科研团队中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并阐述了科研团队中不同类型的心理契约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在以往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先后对 40家企业中的 562名知识型员工进行心理契约的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由物质激励、环境支持和发展机会三个维度构成,员工责任由规范遵循、组织认同、创业导向三个维度构成。而且,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模型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得到了验证。最后,文章对研究的结果、意义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心理要素影响行为选择作为切入点,研究契约违背与新生代科技人才反生产行为的内在关系。基于一个具有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的跨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同源方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契约违背正向影响新生代科技人才反生产行为,犬儒主义对契约违背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主效应关系发挥着中介作用,并且心理资本间接调节犬儒主义对主效应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李哲 《科教文汇》2014,(3):14-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随着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大学生行为的引领作用得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及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入手.着眼于传统美德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传统美德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通过传统美德的熏陶唤醒大学生自我意识、把传统美德融入正确舆论导向和社会心理环境中等四个方面.实现传统美德对当代大学生行为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员工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共同渊源于个体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深深地根植于企业的制度框架中。员工心理契约“个性”与企业文化“共性”的良性互动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孕育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心理契约.必须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文化作为集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集合体,为企业提供了行为的框架、准则和价值体系,使员工的行为自觉遵守基于文化认知的“心理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