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考察了日本岛津制作所20世纪80年代启动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研究项目的背景,探讨了田中耕一这位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从事生物大分子软激光解吸电离法开发的过程,并对这位无研究生学历、无海外留学经历、无高级职称、无行政管理职务、无SC I论文的年轻工程师取得诺贝尔奖级科技突破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牛顿<原理>这样重大的历史性科学成果是怎样做出的?牛顿创造力的源泉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赫森论文的主题;赫森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给出的答案是:主流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及其派生的技术需要,意识形态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也很大,不过是第二位的,有时是消极的.在对赫森论文主题的论证思路做了梳理基础上,总结了赫森论文主题的两大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科学外史的开山之作;并探讨了赫森论文主题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印象中,"神童"应该是那种天资过人、智力超常的孩子,他们即使不用功或稍加努力在某些方面便可以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但研究表明,这样天生的"神童"往往只是凤毛麟角,在人群中的比例仅为1%~3%。那么。"神童"的降临难道就真的只能期待上天的眷顾吗?事实上,许多成功的教育实践表明,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如果能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并在其初涉人生的头几步适时、适度地给予推动,那么许多原本禀赋平平的孩子也有可能在后天"炼成"让人刮目相看的"神童"。黄迅是个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担任英语启蒙教育的父亲在英语方面也只是在电大学过一点,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却能在各种英语竞赛中屡屡胜出,多次因表现优异出国访问。并且在2003年又以上海松江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因此她一时间成了人们眼中的英语"神童"。黄迅身上的先环固然让人赞双。但透过这篇出自她母亲手笔的成长记录的字里行阀。真正让我们折服的是那两双隐匿在她身后的"神奇推手"。正是因为有了黄迅父母充满智慧和较为科学的引导,涉世之初的她才得以在自然中尽情地舒展,在自信和岛主中抒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联盟合作的方式获取外部技术是中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合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绩效风险导致这种合作关系并不容易形成。利用两个产学研联盟案例的扎根性研究,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信心的合作形成理论,这个理论能说明在不确定性和需要专用性投入的交易环境下技术需求企业如何与陌生的合作伙伴达成合作协议。研究发现,当契约不足以控制机会主义风险时,合作双方需要信任减少不确定性,两者的互补关系表现在契约和能力信任共同增强了合作信心,另一方面,由于任务复杂性和共同知识的调节作用,契约也有可能会挤出行为信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从J.D.Waston和F.Crick获奖的3个问题入手,分析了学术交流、原创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方向和阶段的把握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为早日获得诺贝尔奖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科学研究的人文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追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历史 ,梳理了 196 9- 2 0 0 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情况和科学贡献 ,从研究对象、理论前提、研究方法和研究精神四个方面揭示了经济学研究的人文化趋势 ,这也代表了科学整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授予,截至2001年已有164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因其创造性贡献而获奖。对这些获奖者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获奖者集中于欧美国家,尤其越来越集中于美国的少数机构,获奖者最早做出与获奖有关成果的年龄和获奖年龄越来越大、获奖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时间越来越长,多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成为一种趋势等。  相似文献   

8.
以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鲁道夫·马库斯的一篇高被引论文为例,统计其从发表到2012年的被引用情况,发现存在迟滞承认现象;分析造成该论文迟滞承认的因素,以期进一步探讨该现象对科学发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诺贝尔奖看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分析诺贝尔科学奖与基础研究人才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我国在研究人才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扶植的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群体在获奖成就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考察,分析了创新方法类型的演变与化学研究对象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挖掘了创新方法的化学学科特征。结果表明,在思维创新方面,化学奖得主从对传统培根式归纳法的强调,发展到对理论和实验之间关系的多元理解,并持有不同程度的实在论。工具和仪器的革新带来了化学领域概念的变化,以及化学结构本体论状态上的改变。创新方法经历了开始将物理学的模型、仪器、测量与计算方法引入化学研究、追求实验方法的简单性;到仪器革命带来的新工具促进结构测定与机理研究;再至综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多种仪器技术,结合有机合成、检测技术从结构与性能上探讨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以及量子化学计算与模拟成为研究新利器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科学界影响巨大。作者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着重对获奖者取得获奖成就的年龄进行分析,并评价了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第二创造区”,提出了有关年轻科学家培养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交叉学科往往是学科新的生长点,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突破,为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交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跨学科的人才,而高水平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始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文章选取1901-2013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为分组变量,从物理、化学和生理或医学三大学科内和跨学科角度对比分析师承效应的影响,凸显跨学科师承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学科内师承效应相比,考虑跨学科师生关系的师承效应可更显著地促进未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5位获得者SCI论文和顶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以下简称CNS)论文进行了排序—频度分布研究,55位获奖者科学论文数量指标除独著论文数外均呈负对数分布,质量指标均呈负指数分布;各指标的集中度量值波动于0.308~0.637之间,与普赖斯定律有偏差。提示排序—频度分布模型在微观层次也具有可适性;科学精英内部的分层工具有异于科学共同体;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的层级进阶取决于科学论文评价目的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