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佳 《文化学刊》2015,(4):79-8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多个层次的歌颂,婚恋就是歌颂的对象之一。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的阐述,将纯真与质朴的感情展示出来,表达古代女性对幸福生活和自由恋爱的渴望,映射出当时社会女性的爱情观以及对现代女性在爱情观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探索森林文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应该说《诗经》是一部流芳千古的森林绝唱,是中国森林文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叙及周武王克商之事,引用了部分诗句,有“其卒章”“其三”和“其六”。荆州王家嘴楚简《诗经》中有“其二”“其三”等分章的标注,据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引诗中的“其三”和“其六”亦应是《武》篇的分章标示。类似王家嘴楚简《诗经》中有分章标示的抄本,至迟在春秋中期楚庄王时就已在楚地开始流传。  相似文献   

4.
李婵 《职业圈》2007,(10X):93-93,88
文章通过对《诗经》中拟声词的分析,分析了拟声词在《诗经》中可体现的画面美、音乐美与建筑美。阐述了拟声词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外优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多个版本传入国外.著名诗人余光中的现代诗歌《乡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并有多个译本.该文旨在以七个译本为例,从不同角度进行翻译批评,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各译本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沧州有着丰富的《诗经》文化资源,且《诗经》文化的开发已经成为沧州城市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沧州市国学启蒙教育系统也逐步形成,各级各类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沧州国学会、沧州图书馆等都在推动国学启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要想充分利用《诗经》文化资源服务沧州国学启蒙教育,还需要在地方校本课程开发、启蒙教师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古人婚恋使用的交通工具着眼,对《诗经》中含有舟、车意象的婚恋诗进行了文化考察与审美关照,从而阐述如下问题:舟是联系未婚男女的媒介,而车却是男女通往婚姻彼岸的桥梁。由于舟、车在古人婚恋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诗经》中"驾舟"与"乘车"两类婚恋诗反映的内容与呈现出的艺术风貌也不一样。本文意在描绘《诗经》中这两种不同的民俗文化景观与风貌各异的艺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独特魅力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喜爱。自18世纪以来,《诗经》英译版本陆续出现,扩大了《诗经》的影响范围。其中,英国翻译家理雅各的《诗经》译本影响广泛、独具特色。在《诗经》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笔墨去诠释与复原原文,才能够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之意。该文以理雅各1871年《诗经》译本为例,以克劳迪显化方式为划分方法,从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性显化3个方面,研究显化在译文中的应用,以期对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9.
李婵 《职业圈》2007,(20):93
文章通过对《诗经》中拟声词的分析,分析了拟声词在《诗经》中可体现的画面美、音乐美与建筑美.阐述了拟声词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经·王风·大车》一诗文辞浅显易懂,看似不难理解,但是它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诗经》中受议论最多的诗之一.该文例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五种主题,即刺周大夫说、淫奔者誓言之词说、表坚贞爱情说、征夫思妻说、息夫人明志说,结合相关史料,从诗本义出发,对5种主题进行逐一辨析,认为该诗主题应与息夫人有关,诗中誓言当指息...  相似文献   

11.
春秋赋《诗》的形式 ,历来有歌《诗》以赋、诵《诗》以赋、歌《诗》即诵《诗》等多种看法。透过多种赋《诗》定义 ,我们发现后人歧出的赋《诗》解释并不互相抵牾 ,而是昭示了典礼上程式化和多具象征意味的歌诗奏乐向具体生活和实际政治延伸的日常化过程 ,以及诗去器乐因素、表演因素过程 :即 ,赋《诗》言志始于奏乐歌《诗》言志而亡于言语称《诗》谕志 ,中间经历由徒歌吟志到诵《诗》言志的过程。其发展的逻辑乃是基于诗乐的普遍传播 ,藉“乡乐唯欲”之契机 ,为适应礼乐文明兴盛与衰落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杨欣悦 《文化学刊》2023,(4):102-105
陕西“90后”作家范墩子的长篇小说《抒情时代》以奇幻凄婉的笔调描述了一群小镇青年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命运与成长史,反映了一种基于经济发展的现代式的乡愁,这种现代式乡愁不仅是地域性的背井离乡,更是文化的断层、身份认同的缺失,代表了一种普遍性的迷茫与漂浮状态。而要解决或对抗这种乡愁与离散状态,需要挖掘乡土文化的内生性力量,从而实现精神的栖息。  相似文献   

13.
《诗经·邶鄘卫》风诗产生于殷墟旧地,归属河洛地区。从《邶鄘卫》风诗对名物的运用,可考察先秦时期河洛地区中的卫国的名物与风俗,进而探究其地之文化内涵。“名物”概指器物,可分为自然名物及人工名物两大类。河洛地区中的卫人对人工名物也有特别的认知和应用,可分为生活器具及服饰两大类。该文即在此纲要上展开论述,以探究其时其地之名物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刘沅(1768-1855)是生活于清中后期四川成都的一位大儒。他著述极丰,其思想被称作槐轩学说,博大精深,代表性著作为《十三经恒解》,《诗经恒解》《周易恒解》是其中两部。《周易恒解》中刘沅通过《易经》义理和六十四卦中相关卦爻——《坤》《家人》《姤》《归妹》的内外含义建构了其关于先天女性道德观。《诗经恒解》则是在其先天道德伦理范畴下具体阐释的女性道德观。刘沅关于女性道德伦理的阐释,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儒家知识分子对全社会女性道德的总体评价和认识。刘沅从周代王公贵族的后妃妇德、夫妇之德、晚辈女性之德,以及《诗经》中女性失德的反面事例阐释了他对女性道德的看法。这在当时思想文化环境下是一种认识上的突破,无疑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引《诗》证说是《诗经》特有的传播现象之一,这一现象在儒家和经学著述中尤为突出。郭店楚墓竹简《缁衣》显示,子思子在引《诗》证说这一著述模式的形成和强化过程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 ,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 ,因此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重视诗歌的情感侧面 ,对所谓“艳诗”持明确的肯定态度并且加以提倡 ,重视《诗经》中涉及性爱的内容并肯定其价值。王夫之的诗经学说凸现了儒家经典《诗经》歌颂生命主体意识 ,高扬人性 ,肯定性爱 ,赞美爱情的本质。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就丰硕 ,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故乡对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特别的存在,乡情、乡愁更像是一种文化基因和生命密码,无声地浸润在一个人的血脉里,纵使少小离家、双鬓斑白,也依旧乡音未改,故乡萦绕在心头永远不曾远去。而故乡、乡情对中国人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生命意义上的,通常指一个人出生、生长的地方,而另一层含义是情感、文化意义上的,比如一个人生活过、在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地方,就像《乡愁乡愁》作者庞亚君所书写的松阳。  相似文献   

19.
彭佐扬 《文化学刊》2016,(4):113-118
本文主要从四方面探讨乡愁文化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功能:首先,以乡愁概念的理论梳理为出发点,得出乡愁文化的理论概念界定;其次,分析乡愁文化的诱发因素,包括故乡的原风景感念、现代性多元理性反思、人性对质朴纯净情感的需求、时空的流逝与错位等;再次,探讨乡愁文化的载体构成与特征;最后论述乡愁文化的现代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20.
韩静文 《文化学刊》2022,(9):232-235
早在先秦时期,引诗赋诗就已经成为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这一方面是因为《诗经》本身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诗经》在论辩过程中具有实用价值,人们利用《诗经》的论辩意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