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近年来,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与传播的独特媒介工具.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及其保护与传承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电影,这些影片通过矛盾冲突的设置、故事细节的铺垫以及文化符号与民俗元素的运用,使影片叙事与文化思考浑然一体,呈现了现代化语境中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冲突等深层问题的担忧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霍建起是中国电影导演群体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他的电影既继承了第五代导演深沉含蓄的美学特征,又兼具第六代导演求新求变的创作特色,在中国电影导演界可谓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分析他的几部影片,总结他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民俗是人类古代文化的遗存,孕育并滋泣了现代影视艺术。影视通过复制式,点缀式,点化式对民俗进行了艺术整合。在点缀式伤口中,民俗只作为陪体而存在,为叙述故事,泻染环境,塑造人物服务,表明民俗意识尚处于萌生状态。而在点化式伤口中,民俗已成为影视表现的主体和中心,表明民俗意识的高度自觉。从点缀式到点化式的演进,影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是改变了影视的机制,突出了影视艺术的影像性;二是削弱了影视的理性成份,揽或了审美娱乐性。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是指20世纪末登上并活跃于电影舞台上的青年导演们。新生代导演的电影是主流、商业与艺术的融合。新生代导演选择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皈依和对电影市场价值的认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同时新生代导演电影是对传统电影的扬弃。  相似文献   

5.
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琛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98-101
1980年以来,民俗电影一直是第五代重要的创作题材。从《黄土地》、《红高粱》到《霸王别姬》,第五代电影大都体现为民俗奇观包装的民族寓言。第五代的民俗电影显示了一种别样的现代性景观,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和体验的文化镜像,反映了在本土与全球、己域与群域、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范畴间交叉辉映所形成的、具有时空特定性——后革命中国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追求的是电影艺术和创新,要求导演忝为影片的中心."作者电影"也称为"作家电影",和作为批评理论的作者论有相同之处.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身体力行地倡导了"作者电影",尽管有缺陷,但作为电影艺术的追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各地区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影视以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展现当下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融入各类民俗元素。因此,民俗与影视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结合也是必然的。通过对电影《花腰新娘》中的民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分析,阐释中国影视与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复杂的特性促使电影研究必然呈现为多学科、多视角的趋势.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电影,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电影批评也构成了现注电影的独特视角.而蒙古族电影一向以浓郁的民俗色彩见长,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以塞夫、麦丽丝、宁才、哈斯朝鲁等为代表的蒙古族导演创作的多部优秀影片,以地域特色鲜明的画面造型...  相似文献   

9.
对姜文个人独特的导演风格进行分析,并从其作品《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构、叙事、拍摄手法等角度入手,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在导演个人的作品序列和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当中,对导演及其影片的时代性进行评论。还通过归纳姜文与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和作品中透露的中国电影生态文化,来评述姜文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0.
当上海成为新兴电影产业的中心时,现代中国电影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兴起.并制作了一系列影片.虽然这些影片没有在西方流行,却在亚洲受到相当程度的欢迎。在四十年代战后也涌现出了一批好电影以及优秀的导演.但大多数导演在二十年后都相继去世。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民众教育的直接资源,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价值。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行,通过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结合学科渗透民俗文化、设立民俗文化综合实践课、邀请民俗学家进入课堂等措施来向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美国这两个民族皆以自己的文化为背景,形成独特的文化模式,即中国是宗族主义中心和相互依赖的取向,美国是个人主义中心和自我依赖的取向。这两种差异悬殊的文化模式取决于它们各自的民俗根源,即中国拥有复杂平稳的伦理观念:儒道佛三家合一以及自我释怀的集体主义;美国则拥有单一开放的人生哲学:基督教一神教以及张扬个性的孤军奋战。民族文化及其模式具有差异性,但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民俗的区域性特点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学术界所关注。文化学中的文化圈和文化区理论,为民俗区域存在和传承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和区域民俗理论延伸的支撑;而上述理论与具体个案的研究,为民俗的存在和传承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形态,为民俗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随着历史的发展,本土的民俗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西域的民俗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中。其中有佛教故事画中的民俗文化;供养人画中的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中的民俗特征以及石窟壁画中的菱形格装饰等。其人物形态的造型已典型西域化。  相似文献   

15.
温州侨乡形成的独特性,成为温州特殊的区域文化现象。从民俗学时空理论的视角,以温州侨乡为中心,将跨国移民、侨乡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俗文化相联系,并对这一区域文化现象进行阐释,是一种有意义的学术探索。  相似文献   

16.
甘肃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通过叙述一家农民、一个村庄的日常故事,再现了现代性冲击下的乡土生存。三部曲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大漠祭》表现了乡镇基层官僚宰制下的乡村被动处境,《猎原》再现了乡土自然环境的极度破坏,《白虎关》揭示了现代性对于传统生活秩序与价值观念的挤压。三部曲总体上表现了一种关怀乡土苦难与乡土路向的深重焦虑。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旅游,乡村文化,民俗旅游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具体的参与型乡村民俗旅游产品的专项研究几乎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参与型乡村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对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民俗与影视     
民俗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存,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孕育并滋润了现代影视艺术。影视通过复制式、点缀式、点化式对民俗进行了艺术整合,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欲求,同时也使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荆州民间信仰中,有悠久的巫鬼信仰与祠祀传统。荆楚民众宗教信仰,有非常强的功利性。万物有灵,能够影响生活的人、物和事都可能成为敬畏和祭祀的对象。善者求其保护和赐福;恶者小心供奉,以求免予其侵扰,不作恶一方,消灾免祸。关羽生前威镇一方,却死于非命。在民间的巫鬼观念中,自然满腔怨气,变为厉鬼复仇,且因其是武将,力量强大,破坏力更大,更加令人畏惧,在民众中的影响更深远。而关羽自身有许多民众敬重、向往和渴求的品质,促使关羽在荆州民间的形象向善的正面方向转化,最终使荆州民间对关羽的畏惧转化为崇拜。从而使得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传播中也需要借助其影响,因此关羽崇拜进入主流文化,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20.
凌冰 《海外英语》2012,(17):138-142
The present study applies Dr.He Yuanjian’s CMT(Conceptual Mapping Theory) to focus on the strategy use of translating Chinese folklore concepts in Hong Lou Meng(i.e.indigenous concepts related to etiquettes and customs) by Yang Xianyi and his wife Gladys Yang on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translators’strategies and the distributional tendencie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o as to testify CMT on empirical grounds.Whether it holds true that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alien source concepts through translation depends on how successfully they are mapped into the target conceptual system leads to the attempts to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al tendenc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tasks,especially,of translating folkloric concepts in this paper.As a result,the tentative outcome of the data observed supports that the concept-mediation theore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process seems able to account for how cognitive constraints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mapping the unshared concep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