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锋作家”北村1992年以后的写作通常被称作“神性写作”。他立足基督的信仰,力图传扬上帝的救赎和永生之道,宣扬圣经“神圣启示”的权威性和唯一性。本文通过对北村后期小说的介绍,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早期的北村小说一直偏执地醉心于聒噪、迷津的文本写作。进入第二阶段 ,北村在文本形式上逐渐回归传统 ,叙事语言也变得简约 ,文本的重心和兴奋点都转移到神学理念的表达。第三阶段的小说创作 ,北村由上帝那儿返回了人间  相似文献   

3.
北村是一位先锋小说作家,他的小说经历了先锋写作——回归现实主义——走向宗教主义的过程,他说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使我对自己的属灵状态有  相似文献   

4.
北村是一位先锋小说作家,他的小说经历了“先锋写作——回归现实主义——走向宗教主义”的过程,他说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使我对自己的属灵状态有的认识”,“使一部分人意识到生命中某些问题是重要的”,因此北村小说中的人物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他淋漓尽致地描写人类生活的困境,企图把人带入一种神的世界。认为只有神才能改变生活,  相似文献   

5.
文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即在于人的终极价值的追求。以先锋小说创作走向文坛的北村,曾执着于叙事技术的探索和语言迷津的营造,但他的先锋实验表面上不关注意义问题,实际上却基于对终极意义的求索。在苦苦求索、挣扎与迷惘之后,1992年归入基督成为北村的转折。他自信找到了终极的答案,也就是基督信仰,并将自己的信念融入写作,不再把语言技术和形式当作文学关注的重点。立足神性价值,北村的作品中重估一切属世的事物价值,否定一切属世之物的救赎可能。价值观念的矫枉过正,也致使北村转型初期写作呈现模式化弊病。  相似文献   

6.
汪洁 《文教资料》2010,(18):74-76
论文从北村的小说创作入手,从"灵的追寻"、"魂的纠结"两方面对其灵性写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从中指出其存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小说家北村是对当下存在困境做真实揭示的大家。小说《玛卓的爱情》恰当地表征着当下存在的真实状况和局限性。玛卓和刘仁的失败.表明了诗意的爱情在现世生存中的困境。爱情的烛光下不能照彻生命的黑暗,爱情的天梯是无力的,它是用情书堆起来的,无力反抗现实的黑暗,更无法抵达永恒的家因。同时小说更并表现着对精神慰藉的吁求和渴望。北村的写作是一种对存在意义寻找的写作。他的小说告之了他所理解的生命选择的应然,从而让人们自己去把握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渔的喊叫》是北村写作转型初期的一本爱情哲学小说,宣示着对信仰以及人性困境的思考。在文本中,标点符号也成了北村表达此主题的一个重要载体,他在人物的对话中不使用双引号,且在文本中大量使用省略号以及少量的破折号。如此手法既利于读者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缩短读者与小说人物的距离,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促使读者更好地解读"信仰"以及"人性困境"的文本主题。  相似文献   

9.
北村的世界     
北村的小说,由纯粹的语言实验而转向了“贴近”读者,这种话语的转换,表明了他走出“先锋”,同时侧重于意义的探寻,而在文本的意义世界中,北村的“对立”原则,使他在“拯救”的药方之中增加了“神”的到位,然而,这种“神学”工作,却又使北村的小说丧失了文学的本体意义。本文对北村小说作了一次全面的考察,在北村的世界中,总结了作者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蜿蜒推进的悲剧情节、荒诞扭曲的悲剧性格、底层挣扎的悲剧形象是北村小说的总体悲剧美学风格,该风格完全契合亚里土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六要素里的情节、性格、形象三要素的论述。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念为视点看北村小说的悲剧精神,既深化了对北村小说悲剧性风格的研读,也阐释了亚氏悲剧理论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1.
北村的小说在1992年之后有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型,之前他是一个先锋小说作家,之后他的小说则明显地有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内容,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阐述。对于这样的转型,本文主要探讨北村小说转型的外在、内在原因以及他的小说是如何对基督教文化精神进行阐述的。同时。在这样的阐述外衣之下,我们知道北村的真正目的是拯救,是想通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精神来拯救沉沦中的芸芸众生。  相似文献   

12.
北村的小说在1992年之后有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型,他之前是一个先锋小说作家,而这之后他的小说则明显地有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内容,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了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阐述。对于这样的转型,文章就是要探讨北村小说转型的外在、内在原因以及他的小说是如何对基督教文化精神进行阐述的。同时,在这样的阐述外衣之下,我们知道了北村的真正目的是拯救,是通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精神来拯救沉沦中的芸芸众生。  相似文献   

13.
北村晚近小说存在一种明显的“苦难/救赎”的“神性书写”模式,此模式表现出人在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法救赎,惟有宗教才能让人寻觅到灵魂的栖息地。“神性书写”模式在表现北村关注生命焦虑和精神困顿意识的同时,又带给了北村小说创作思想意义和表现形式的双重负面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分析了《玛卓的爱情》中北村对于存在的深刻追问,指出在消解本源后小说人物寻找爱情作为替代的努力,并进而分析小说中人物和北村本人对于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迷误,以此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悖论。最后,在语言的悖论追问中突出北村创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侧重从阐发研究的角度,通过中国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比较阐释,解读北村的小说文本,突出其西方基督教文化色彩,概括出北村小说宗教主题的逻辑结构及主要内涵:表现人外在的生存困境,剖析人内在的精神困境,探寻人在困境下的宗教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6.
作家北村在时隔近十年后推出长篇新作《安慰书》,依旧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隐痛。但和《施洗的河》《愤怒》《我和上帝有个约》等以往的写作相比,北村的书写呈现一个明显的转变,作家不再花笔墨书写主人公受到上帝感召得到精神的救赎。这是否是北村写作中有意识的转变?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北村对个体精神困境出路的追寻是否有新的思考?《安慰书》中的人物身上留有时代烙下的精神创伤,而且创伤还以代际传递的方式留存到下一代。  相似文献   

17.
北村大部分小说,都是在回忆。在《发烧》中,北村却以当下“非典”为背景,展现人们的生存危机。主人公以游戏生命的态度来体验自己的“存在”,与其交织在一起的是种种“荒诞”构成的悖论,共同完成了北村的救赎母题。  相似文献   

18.
本着重分析了《玛卓的爱情》中北村对于存在的深刻追问,指出 消解本源后小说人物寻找爱情作为替代的努力,并进而分析小说中人物和北村本人对于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述误,以此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悖论,最后,在语言的悖论追问中突出北村创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姜杉 《文教资料》2012,(27):100-102
作为中国当代作家,北村完成了从早期受卡夫卡等影响的先锋创作到后期依附基督文化与《圣经》的神性写作的巨大转变。通过对北村的创作转变的整合,可以窥见在吸取西方文学资源的过程中,作家如何面对和解决存在这一终极问题,如何在写作中表达和解决作家本人的困惑,并最终找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皈依基督后的北村置身神界看人界,努力在关注现实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探寻中,突出基督对于处在精神绝境中的人的拯救。在当代语境中,为了确立这种神圣话语,北村在他的小说叙事中往往采取了一种极端表达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