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的创作表现出了他的时代和人文关怀,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他刻画了一系列君王形象,本文利用文本细读和社会批评两种方法分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篡位君主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理想君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黄立丰 《文教资料》2008,(16):25-26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在评论界一向不受青睐,更不要提其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女性角色了.正如这些剧名(<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亨利八世>等)所显示的,历史是代表着男权之极致的国王们的历史,女性只能在他们的阴影中生存.莎士比亚手中的笔正是男权的象征,剥夺者女性的话语权力:同时,他的剧作又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轻视态度.  相似文献   

3.
恶的天使善的天使--《亨利四世》与莎士比亚的帝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亨利四世并不是莎士比亚笔下理想的君王,他是一个为亨利五世作铺垫的过渡性人物。但从莎翁对亨利四世以及亨利五世的刻画来看,在作者的理想当中,善恶兼备,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笔触中的君王的共通特点。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在其英国历史剧中,着墨浓重之笔就是战争主题。剧作家将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作为贯穿其多部历史剧情节的主线之一,将战争视为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的重要手段。在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征战法国既夺得了在法国的权力又赢得了英明君主的荣耀。波林勃洛克(即位后的亨利四世)通过武力不但夺回自己的财产,而且登上王位宝座。君主们不仅懂得战争可用来夺取权力,还深谙战争尚可用来巩固王权。他们认为对外战争可牵制国内贵族势力,以使他们无暇颠覆王权。战争可以掩饰王权的不合法性;战争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战争还可对内惩治罪恶。总之,战争是君主的为君之道和统治之术,这明显诠释出莎士比亚的战争意识。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帝王将相往往成为莎学研究者的关注重点,而对于其中平民阶级的研究常常被边缘化,诗人到底持有什么样的平民观也是百家之言不尽其同.通过系统研究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平民形象,找出平民在剧中的存在价值,从而发现诗人复杂而矛盾的平民观.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分析朱丽叶在剧中的形象,从被牺牲的羔羊、勇敢的战士、心灵的启示者和精神的慰藉者这四个方面展开,从而揭示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杨梦雅 《英语广场》2023,(21):55-58
莎士比亚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真实,呈现了很多经典的女性角色,她们或忠贞完美或恶毒妖异,但无一例外折射出了剧作家内心深处的囿于传统和时代以及自身性别的男权意识。本文以莎士比亚六部悲剧中的女性角色为例,分析了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中的男权意识和莎士比亚自身的男性身份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进而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和女性的真实地位,这对我们分析男权社会的建构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借历史剧中的君主形象表明了他的帝王观:君主应有合法的继承权,且德才兼备。为了表达这一观点,莎士比亚在剧本的创作中更改了史实,赋予亨利五世以理想的君主形象。他相信在这样的君主的治理下就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自1978年以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里将对这25年来的研究状况及其特点进行回顾与评述,以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伍艳妮 《培训与研究》2007,24(7):4-5,24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喜剧中的女性大部分处于主角地位,她们充满智慧、才能和美德,大胆反抗传统道德,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女性。悲剧中的女性退为次要人物,她们要么是纯洁的天使,要么是狠毒邪恶的恶魔,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入认识。喜剧和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作者认识生活和创作思想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作者男权意识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1.
周宁 《文教资料》2008,(23):39-41
亨利五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战功显赫,治国有术,其统治时的英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强大.莎士比亚在创作的亨利系列历史剧中,通过对这一人物艺术化的塑造,表达了其尊重人性,希望建立理想和谐的社会体系等早期人文主义思想.对此,本文将以亨利五世的形象塑造为切入点,加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尔王子既非基督君主的典范,亦非完全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而是一位兼具伊拉斯谟和马基雅维利特征的国王。面对伊丽莎白时代两种流行但对立的君主权术论,莎士比亚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进行了批判,认为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成就理想的君主。据此,他将对英明君主的探求置于哈尔王子身上,不仅使哈尔成为理想君主的镜子,更显示了对“君主之鉴”文学传统的承继。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间统一王权的解体、地方分裂势力的纷争,是儒家理想君王构想产生的政治背景。较为系统地提出理想君王构想的是墨家学派,他们把夏商周三代君王划分为以禹汤文武为代表的圣王和桀纣幽厉为代表的暴王。以后,孟子等儒家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发展,最后形成了一套人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但这个理论在当时并没有被新兴的地主阶级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莎士比亚宽广的胸怀。莎士比亚以平民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生,并在剧作中表达了自己的平民情怀。他肯定了下层人的智慧、美德和力量,表达了对于民众疾苦的同情及对于平等的热切渴望。莎士比亚是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伟大的平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莎士比亚三十七部剧作中130多位女性人物形象的主要类型,简要分析了莎剧女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广阔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指出莎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典型化、生活化以及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面貌来再现现实的创作手法。最后提出莎士比亚为人类创造出如此丰富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使后人叹为观止,应该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从他的作品可以透视英国当时人文中义精神。戏剧里的语言、形象以及性格、人物人文主义精神都能反映出文艺复兴时的英国文学方方面面,从中我们也能了解英语文学中莎士比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刘安  余刚 《少年读者》2008,(5):38-38
列朝列代,皆成过往。天边的云朵悠悠,历史的册页悠悠,心中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名字,李煜,这背负了太多亡国之痛的一代君王,宋太祖划在他心上的剑伤,幻化成带血的梨花,片片飞舞,凝成一首首哀怨的诗词,在文学的殿堂袅袅。  相似文献   

18.
《麦克白》所讲述的并不仅是一个野心家最终覆亡的单纯故事,而是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反思。麦克白从思想和行为上一步步与人文主义相背离的轨迹从侧面体现出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艰难的发展道路。麦克白最终灭亡的结局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即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道德社会的渴望、对破坏人文主义的恶势力的诅咒——颠覆美好人性的人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19.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作。在他早期的“喜剧创作时期”的剧作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刻划得丰满生动、光彩照人的女性群象。这些“可爱而奇特”的新女性,她们都是艺复兴时代的女儿。莎翁在她们身上倾注了人主义的理想美、浑然天成的和谐美、爱憎分明的力量美。本试图从几方面作一些浅薄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法兰西民族英雄贞德是世界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但她在莎士比亚历史剧里却成了一个行为丑恶、荒谬的反面角色。笔者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创作中的“白璧微瑕”,因为这一形象背离历史真实太远。而导致贞德形象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剧作家世界观中民族偏见和英雄史观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