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关雎》的两个英译本,即詹姆斯·理雅各(1871)的译本和许渊冲(1994)的译本为探讨基础,从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的内容两个方面对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在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翻译目的不同,译本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雪莱创作的大量的广为人知的诗歌,备受中国翻译界学者的青睐.中国译界学者对其诗歌翻译以及译文的研究源源不断.其创作的小众诗歌A Song,译文版本也不计其数,并且中国学术界对其名家译本的研究也从未停歇.纵观此诗歌的名家译本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于鉴赏译文的诗歌意象,以及分析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的迥异,缺乏从译者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目的论,对《尤利西斯》萧乾夫妇和金陡两个中译本的语法变异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对语法变异不同的翻译观念和不同的预期读者都将影响翻译目的和译文的功能。两个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与功能决定了在翻译语法变异时萧、文译本遵循语内连贯,金译本遵循语际连贯,但两个译本都尽可能适切于各自翻译目的,因而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词汇角度对<绿山墙的安妮>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目的读者,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得译文呈现出了不同的翻译效果.总体而言,两个译本都实现了译文的目的,满足了读者不同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阐释,其注重译作读者的反应。功能理论学派的“目的论”强调译者有权利按照翻译的目的和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诗歌翻译应将两者相结合,实现译者与读者的共鸣,并实现译本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不同的意象决定了不同的语言编码,不同的语言编码体现了不同的意象。这一现象对同一意象的不同编码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意象识读。本文通过分析张继"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认为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应对其中的意象仔细识读并进行意象编码,使译文读者获得于原文读者最贴近的意象识读。  相似文献   

8.
娄梦佳  宫丽 《现代语文》2015,(2):154-155
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相似文献   

9.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翻译活动需要处理原文作者,原文,译者、译文和译文读者等各方面关系,需要伦理学的指导。客观公正的伦理观有助于缓解文化冲突,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的翻译译本代表了不同的翻译伦理模式,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视角,从成语典故、宗教文化、习语文化翻译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两译本所采用的不同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不同的译者对同一篇原作会有风格各异的译文,本文以拜伦的名诗《哀希腊》在不同时期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以及查良铮四种迥异的译本为例,对译者及其译文进行分析,说明在目的驱策下,翻译者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已形成一定的审美修养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其目的驱策下翻译作品时有必要对译文进行再创作,以期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作者自叙》是华盛顿·欧文的散文佳作,清新自然,文笔优美,寓情于景。许多译者进行过翻译,译本各有千秋。本文对比林纾和魏易译本、夏济安译本和高健译本,从文体风格、词汇、句式的语义传译等不同层面,对三位名家的译文进行对比赏析,以期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鉴赏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段云波 《海外英语》2012,(14):139-141,143
该文对尤金·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做了初步介绍。按照对等翻译理论,译文应该实现与原文对等的功能,合乎目的语的自然习惯,传达出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又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基本一致的反应。据此理论,该文对《失乐园》三个中文译本进行了对比,审视了不同译者不同的翻译方式,探讨了原文美在译文中的失与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并从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面之一:译者的不同翻译策略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诗歌<题帕三绝句>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进而得出结论:译者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在翻译过程中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使两译本彰显了译者不同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不同译者对原著的期待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有不同之,因此译文也会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影响.本文试参考、比较《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一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翻译产物是译者经历翻译过程产生的结果。翻译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通过比较和评析《金银岛》三个不同的中文译本,从实际的翻译作品入手,揭示翻译过程中理解、传达、校对的三个步骤对于译文产物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优秀的翻译作品是译者对三个步骤准确把握、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田娟 《海外英语》2012,(7):152-153
该文通过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两个英文版译文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这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上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译者文化背景和译语读者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石蕊  沈传海 《海外英语》2013,(7X):126-127
随着翻译活动的深入与发展,译者的地位逐渐提高。我们鼓励翻译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亦是如此。通过对儿童文学《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从两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两个译本中的发挥,最后指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在原文与译文间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蒹葭》现行四种译本的比较分析,着重从风格、译者对原诗的解读、翻译策略、表意以及对模糊语处理等视角进行逐一阐述,旨在揭示多视角分析对诗歌翻译的方法论指导,尤其对于提高译文的质量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译文即是译者主体性的再现。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使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大有径庭,译本在文体风格、语言修辞等方面的展现也有所差异。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月亮和六便士》的两种中译本,从译者所处时代背景、翻译风格等角度出发,可知译者是如何在译本中发挥译者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20.
钟营 《海外英语》2012,(6):168-170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一直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方式。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翻译和转化,忽略了翻译主体间的审美感应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该篇论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这个角度,选取《锦瑟》的两篇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分析译文中原意的缺失,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汉诗英译的审美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的过程中,让读者欣赏到原诗歌及其译文的意蕴和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