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的乔特鲁德和奥菲利娅这两个女性形象不容忽视。王子哈姆莱特的复仇虽然可歌可泣,可是,通过他对这两位女性的态度以及对这两个女性形象本身的分析,可见其对女性的偏见与不公,进而揭示哈姆莱特自身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悲剧成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国内批评家一般持社会原因说,国外批评家持个性缺陷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缺陷也很明显。本文认为,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脱节。他的思想有的没有辅之以相应的行动,而他的行动有的没有经过思考或者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由此造成了他的悲剧。这两者之间的脱离,主要不是由于哈姆莱特自身内在因素的矛盾运动,而是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因此,《哈》剧的基本主题,实际上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自始至终以浓重的笔墨刻画了悲剧主人公孤独的性格。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失望,对人生、社会、人类未来出路的探索与迷惘,造成了哈姆莱特性格的孤独,造就了他孤独的人生。文章从孤独的角度来解读这部悲剧,阐释在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而独特的孤独性格。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成功刻划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不朽典型——哈姆莱特。不同的眼睛看出了不同的哈姆莱特,故有“一千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本文仅就“哈姆莱特之延宕是一种历史性延宕”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以期解开其人物性格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并力求推断其悲剧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5.
6.
本文认为,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与宗教信仰的驳离.哈姆莱特在失去精神归宿后,又失去了现实的有力支撑,理性和信仰的双重缺席,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罗萍 《华章》2011,(24)
"王子复仇"是<哈姆莱特>的中心情节.该剧可谓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但其不朽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通过细读,本文试图逐层剖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意味,进而揭示本剧丰富隽永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晚期,莎士比亚开始思考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哈姆莱特》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是颠倒混乱的世界,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使他痛苦、忧虑,最后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与宗教信仰的驳离,哈姆莱特在失去精神归宿后,又失去了现实的有力支撑,理性和信仰和双重缺席,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1.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悲剧性爱情是<哈姆莱特>中一个重要的悲剧元素.本文通过对奥菲利娅的女性主义分析和对哈姆莱特的心理状态分析,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们的悲剧性爱情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延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这在右外文学批语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定论。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可以说宗教思想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3.
哈姆莱特对女性的认识三阶段 :尊重女性———厌恶女性———赞美女性。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他对女性的鄙视心理非常复杂 ,其所表现出的性观念近于偏执 ,哈姆莱特独特的身份与性格是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应该是这样的 :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与其性别意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哈姆莱特为什么一再拖延,迟心不动手为父复仇?这就是所谓“哈姆莱特之谜。”它是理解整部悲剧的关键。造成哈姆莱特失去行动能力的原因有二,一是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为父复仇,重振乾坤的责任感促使其行为,软弱的个性又使其本能地逃避责任,行动缺少勇气,逃避又受不了良心的遣责,最后只好“听凭自然”;二是思想中的矛盾:他明了复仇的重大意义,但对人性的疑问和对人类的失望,使他感到现实无法改变,进而从形而上的生死意义上去追问人类的生存现实,并得出了“忍受命运的毒箭”和“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说不上谁更有价值的结论,最终消解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不能克服自己身上的矛盾,这导致了走向毁灭。哈姆莱特之谜实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类的司芬克斯之谜,它提出的是人是什么、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具有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对女性的认识三阶段:尊重女性——厌恶女性——赞美女性。结合西方女性主义学批评,他对女性的鄙视心理非常复杂,其所表现出的性观念近于偏执,哈姆莱特独特的身份与性格是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应该是这样的: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与其性别意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是典型的宗教悲剧。它的背景都设置在一个基督教的世界中。剧中人物说的语言充满宗教色彩,哈姆莱特更是言行一致,在整个复仇过程中,基督教义和《圣经》是他行动的准绳。他的命运也因此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72):12-13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经典形象深入人心,但同时是千百年来难解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作者对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着手,透过哈姆莱特的行为,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展示给众人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初期哈姆莱特被解读为"悲情英雄,"18世纪被解读为"浪漫主义英雄,"19世纪被解读为"悲情浪漫主义英雄,"20世纪的哈姆莱特具有"恋母情节"。哈姆莱特身上的时代精神、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对生与死的不断思考使哈剧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9.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两人为父报仇是《哈姆莱特》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通过两人复亿悲剧的对比,简析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观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