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习惯上称呼戏班、剧团为“梨园”,称呼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那么,“梨园”是怎么和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呢?唐玄宗又为何被奉为“梨园领袖”呢?  相似文献   

2.
树中的典故     
梨园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最早"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之一。玄宗李隆基精通音律,热爱艺术,曾选技术水平较高的乐工、舞人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在梨园学习歌舞。梨园在当时的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人们将戏剧界雅称“梨园…‘梨园行”,将戏曲演员称“梨园弟子”“梨园子弟”。要追本溯源,还得从唐玄宗在长安设立的“梨园”说起。  相似文献   

4.
"梨园"这个词,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京剧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园"这个地方。"梨园"这个名称世代相传,戏曲界被称为"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至于"梨园"一词从何而来,得从过去戏班供奉的祖师爷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谈起。  相似文献   

5.
陈雅谦  谢英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78-81,88
历史上制约闽南梨园戏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是来自于梨园戏班的内部"固守旧制"因素。几百年来,梨园戏班在演员的年龄、表演科步、戏曲内容的构造,特别是口授身传的师承关系上,执着地固守着从先辈那里留传下来的一些"遗规",较少变革。而潮剧和莆仙戏,则在发展中多有变革,指出这对于思考梨园戏发展的制约因素问题应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卒后,明神宗朱翊钧长期怠政不朝,国势渐趋衰微。但就明清宫廷戏曲的嬗变而论,这一时期却是新的变革时代。"四斋""玉熙宫"这两个专门戏曲承应机构的成立尤其引人瞩目。"四斋"是万历时期专为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成立的戏曲承应机构,其存续时间当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之间。"玉熙宫"则是专门负责为神宗演出戏曲的承应机构,成立时间当在万历十年(1582)至二十六年(1598)之间,它以既有之宫殿——玉熙宫作为固定的戏曲教习、演出场所,伶人包括宦官和女伎,演出内容有宫戏、外戏,至明末仍然存在。这两个内廷戏曲承应机构的成立,对晚明乃至明清时期宫廷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梨园集成》是清末李世忠所编的现行刊行最早,汇编剧本较多的皮黄剧本选集。李世忠酷爱戏曲,在革职安庆期间,开办戏曲科班,演出皮黄戏。《梨园集成》即李世忠请戏曲演员口述并请人修改后所编订的。但是,由于编纂多为教学之便,文字书写上多异体字和俗写字因此不便于阅读和理解。今用训诂学知识结合俗字规律考释七则疑难字词,以期达到便于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受父母熏淘,爱上了戏曲这个行业,十三岁考入当时的宿县地区艺术学校,在老师指导下练了三年功,学了三年戏之后分配到宿州市梆子剧团当演员,瞬间已过了十八个春秋。开始演戏时,是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演,纯属于模仿。经过这些年的摸索、磨练,  相似文献   

9.
到广州去观摩一个微电影的拍摄,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片场所有的演员都是第一次演电影的新手。其中有一个才四五岁的小女孩,演一次,重拍,演两次,重拍,一直演了十多次才"OK"。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很配合,很认真,最后把所  相似文献   

10.
不幸肯定是苦的,但也偏偏有不幸造就了甜美的故事。 比如,从纯理论这个角度看,戏曲演员理应“长相俊秀…‘身段优美”“歌喉婉转”,自然,一点也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戏曲演员肯定是不幸的。那么,他们是不是就只配因此而远离成功呢?不。请看清代的“梨园三怪”:一是腿有残疾的孟鸿寿,虽因自幼患病生得腿短身长、头大脚小,但他却从不气馁,而是索性就此苦练丑角戏,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从事戏曲演员工作已有二十余载。在多年的演员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戏曲打击乐对整个剧目的演出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演员来说,应该学会它,懂得它,运用它。下面,我就对戏曲打击乐的认知作一浅显的谈论。在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戏曲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戏曲剧种组成而显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光彩夺目的民族气息和韵味。在戏曲整个  相似文献   

12.
张锡如 《文教资料》2011,(10):76-77
把子功是戏曲表演专业训练演员形体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戏曲演员身韵的灵魂。作者对戏曲表演中把子功的形象、运用、性质等进行了分类介绍.从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把子功教学的训练特点和主要规律,并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把子功教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要点。  相似文献   

13.
王新启 《学周刊C版》2014,(9):231-231
我从事戏曲演员工作已有二十余载。在多年的演员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戏曲打击乐对整个剧目的演出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演员来说,应该学会它,懂得它,运用它。下面,我就对戏曲打击乐的认知作一浅显的谈论。  相似文献   

14.
定这个标题,曹老师说颇费了一些踌躇,很有一些惶恐,因为奢谈艺术,似乎是对艺术的亵渎.他又说,我要谈的“导入”——通过一番引导然后进入新课教学——这个环节很有必要作点艺术处理,姑且定题《“导入”的艺术》吧.曹老师说,我主张像写散文那样组织语文教学,写散文讲究布局谋篇,尤其认为写好开篇段很重要,故有“风头”之说.京剧表演艺术家很重视上场亮相动作,即上场后用富有雕塑感的艺术造型,集中而鲜明地突出剧中人物当时的精神状态.优美的亮相动作往往会得到观众的“碰头彩”,演员和观众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后边的表演大多进行得顺利.设若演员功底差劲,一亮相落个喝倒彩,即使后边花大力气也会留个大遗憾.曹老师认为,教师上一堂新课的“导入”部分和作家写文章的开篇,戏曲演员上场亮相动作一样非常重要,它有起头的作用,铺垫、烘托的作用,所以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抓好“导  相似文献   

15.
佚名 《家长》2006,(10)
儿子在一天天长大。人生总是会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今天我想就“跑好人生的‘龙套’”这个题目来写点儿东西,若干年以后他肯定用得上。“龙套”,传统戏曲中扮演成队出场的随从或兵士的行当,因演员穿着绣有龙纹的衣服而得名。他们往往摆出不同的队形,摇旗呐喊,所以“龙套”还有一个名字叫“打旗的”。“龙套”总是跟着主角跑来跑去,烘托气氛,因此人们生动地称其为“跑龙套”。偶然看见了香港演员吴镇宇的一个访谈节目,他说的一席话很值得回味。“我会告诉许多演员,我曾经也在等车,等了很久,最后终于等到了。你们也在等车,但不知道会不会有车…  相似文献   

16.
有专家将教师的角色界定为"有着导演智慧的优秀演员"。我不认同!教师不是演员,教学不是演戏!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无非是看到二者之间的一些关联:教师这个角色需要综合素养,不亚于演员;演员要对得起观众,教师要对得起学生,学生就是最为特殊的"观众"。后面两点我是支持的!在近二十年的执教生涯中,我看到惨不忍睹的"对不起观众"的教学常态还真不少:有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带着怒气走进课堂的;有因个别孩子的不  相似文献   

17.
枫杼 《初中生》2013,(13):14-15
悦读提示:看到此文标题,是否感觉有些莫名其妙?"长袖善舞"不跳舞,那干吗?别急,认真往下看嘛!水袖是演员戏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衬衣的衣袖。一般戏曲服装上的水袖,长度仅为五十多厘米。长袖则是特制的,一般长约一米,宽六十余厘米。在欣赏戏剧时,往往看到演员们大幅度的形  相似文献   

18.
问世于清代中叶的《梨园原》一书,是中国戏曲论著史上唯一的一部专论戏曲表演的著作。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曾一度被"名曰《明心鉴》",后"复更其名曰《梨园原》"。书中《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之所论,虽然皆为作者的经验之谈,但也不乏理性色彩。着眼于"明心"的角度论戏曲表演,《梨园原》堪称第一书。其中"心"之所指,既有属于剧中人物者,也有属于表演者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写写“写”     
周如俊 《班主任》2008,(12):31-31
班主任和演员一样,是吃开口饭的,“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们写了很多“说”的理论,这回我写写班主任的“写”。  相似文献   

20.
感谢不幸     
不幸肯定是苦的。但,也偏偏有不幸造就了甜美的故事。比如,从纯理论这个角度看,戏曲演员理应"长相俊秀"、"身段优美"、"歌喉婉转",自然,一点也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戏曲演员是不幸的。那么,他们是不是就因此而远离成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