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实用英语语法的角度,讨论作定语的非限定动词的语用特征,分析非谓语动词作定语时与相关句子成分的各种语法关系. 相似文献
2.
3.
4.
史冬青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24(4):10-14
汉语动词到介词的语法化演变都是在连动式结构中发生的。动词的介词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有句法位置的改变、语境影响以及认知因素等。 相似文献
5.
6.
唐玲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1):36-38
汉语是动词占优势的语言,英语是名词占优势的语言。汉英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个由动态向静态转换的过程,这一点在动词的翻译处理上反映得最明显。谊文獭取《红楼梦》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段落,研究了其中每个动词的英译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由此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观察结果一汉英翻译中一半的动词仍译为动词;接近五分之一的动词译为非谓语动词;略去不译的接近十分之一;译为名词的也接近十分之一;还有少量的动词译为英语介词、连词、形容词甚至副词。 相似文献
7.
杨峻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410-412
文章在论述了日语动词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先行组织者"、"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分三个阶段对日语动词的课堂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和具体论述,指出在语法学习环节上应该从传统的注重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名词和动词的范畴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培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6):79-82
名词和动词在语法属性上都表现有落畴的备选转换和优选转称。各词和动词的备选转称之间具有不对称的特征,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看动词的优选转换也有不对称的特征。这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李浩铭 《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2):5
Through English and Chinese modal verb form of a denial,study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internal Modals different grammatical form their sense of Modal 相似文献
11.
谈能愿动词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3):62-64
这里从句法语义角度,分析能愿动词是句子的语境核心-焦点(focus);能愿动词能调节句子语气,是表语气意义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能愿动词移位的研究,揭示了这一语法现象的作用,在于强调的需要,讨论不同语体中能愿动词的使用情况,说明能愿动词对不同的语体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王慧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62-66
转喻理论是探索中动词状态化并进而不及物化过程的有效工具。在中动句中,在中动构式的压制作用下,中动词及其主语名词都经历了转喻的过程,在转喻机制调节下,中动表达式中的中动词呈现出不及物的特点。中动词的不及物特性是在认知过程中完成并语言化的。 相似文献
13.
《庄子》动词配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和改造了特思尼埃尔(Tesniere)的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全面量化分析了《庄子》中的1657个动词,归纳出了《庄子》中以不同配价的动词为核心的21种基本句式,并通过统计和分析《庄子》中四种派生手段在由基本句式派生为派生句式过程中的使用概率,着重探讨了《庄子》中动词配价和句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词配价和小句空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庄子》动词语义角色的小句配位规则。 相似文献
14.
陈信春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4):83-87
文章是双动句状语研究系列首篇,属绪论性质。首先以双动之间的语义关系,列出13种双动句;其次提出双动句状语至少有一项管辖双动;接着指出双动3个场合的状语,或独现或同现,正负交错所出现的7种情形;最后说明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11)
日语自他性的区别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重点考察他动性,从概念入手,分析日语动词句他动性具有连续性,指出他动性是一个范畴,并试图从范畴化角度分析他动性的连续性问题。了解他动性的特征,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日语他动性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王波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392-393,396
动词的名词化是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英汉翻译实践中,要了解动词名词化的形式分类,就要正确理解动词名词化,也要根据汉语语言的特点,翻译句中充当不同成分的动词名词化结构,以改进译作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19.
崔藏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4):122-123
根据“非宾格性假说”,不及物动词可以再细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许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理论探讨。本文介绍了不同学者提出的句法和语义诊断式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非宾格动词理论研究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秀凤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5):644-647
根据“非宾格性假说”,不及物动词可以再细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许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理论探讨。文章以英语和汉语中的非宾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语言中非宾格动词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以及不同学者提出的句法和语义诊断式问题,探讨这些诊断式是否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语言中的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并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