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汪维辉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0,(4)
<敦煌变文校注>网罗宏富,校注精审,被公认为敦煌变文校理的新一代集大成之作,但仍有可商补之处.本文补正其校、注各一例:(1)<捉季布传文>似山藏玉蛤含珍的蛤或作海,两者皆可通,未必蛤是而海非;(2)<李陵变文>大王自将十万人来覆五千的覆确为歼灭,消灭义,但<校注>未作举证、探源,本文试为补证之. 相似文献
5.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敦煌文献佛经变文中斗法场景所敷演的充满魔幻色彩的能力源于佛教\"神通\"。\"变文\"之\"变\"字即\"神通现变\"之意。变文作者对\"神通\"大肆敷演,使变文生动精彩,增强了变文的故事性,客观上提高了变文作者群体的整体文学创作水平,吸引了变文读者或听众对佛法的信奉,促使信众布施,增加了寺院的收入。 相似文献
6.
<敦煌变文校注>尚有一些不足之处:误录,或录一毫不相干的字,或未忠于原卷,妄加将通假字改为本字,或颠倒、衍或夺一字或几字;误释,未能考虑到变文所出时的语言特点、社会习俗等而臆断. 相似文献
7.
谢燕琳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24)
敦煌变文的语言上承先秦两汉的文言用语,下启宋元的白话口语,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连接古代汉语与近代汉语的一座桥梁,敦煌变文中丰富而多样的称谓,无疑是考察汉语称谓语发展的珍贵资料,对其特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挖掘,不仅在语言学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在弘扬传统道德、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敦煌变文中频繁地使用了错综修辞,最常见的是上下句之间的错综,比较特殊的有四句组成的错综和当句之内两个词语的错综。错综修辞往往和对偶修辞结合到一起形成“错综对”,实现了两种修辞手法的结合,提升了变文的文学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变文作者不为世知的深密匠心。 相似文献
9.
杨小平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10,(2):43-47
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上座""生杖""氏""万一""萧率""与"等六条疑难词语。这些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辩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11.
敦煌变文<舜子变>记载舜行孝故事最详细最完备,也是我们研究唐五代时期家庭关系的重要材料之一.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后母形象,虽在<尚书>、<孟子>、<列女传>、(<史记>等传世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发展到<舜子变>已经与史传系统大不相同.变文中的后母形象来源于史传文学和民间传说两个系统,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变文中的后母形象,不仅反映了后母在文学史上的变迁,也直接展现了唐五代时期后母这一特殊身份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叙事形式叙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晓红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1):66-70
敦煌变文韵散结合的叙事体制中,散文部分和韵文部分有不同的形式特征,并承担着各异的叙事功能。本文对此作了具体辨析。 相似文献
13.
杨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68-72
在上古神话与敦煌变文<舜子变>的对照中,笔者旨在探讨舜故事从神话历史到民间文学的嬗变轨迹.试图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比较的方法,对<舜子变>在故事情节和艺术手法上的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9):72-81
本文首次对目连变文的写卷原貌作一全面系统的考述。本文认为"目连变文"至少有十四种版本,五大系统。通过对十四种目连变文原卷写本的考述,本文认为斯2614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系列,创作于公元710年之前;北8719卷(水字08号)《目连救母变文》创作于公元939年;斯4564卷《目连经》创作不早于十世纪上半叶;北8444卷(成字96号)《目连救母变文》创作于十世纪下半叶;伯2193卷《目连缘起》创作介于公元949至987年之间。关于其抄写时间,本文认为,从公元710年至公元987年都不曾断绝。关于其抄写者,有净土寺寺学生薛安俊、显德寺寺学生杨愿,有净土寺僧人宝护、三界寺僧人道真,有尚书张议潮的参谋张大庆,他们抄写目连变文的目的是学习、发愿祈福或法会宣讲。关于目连变文的创作者前人还未曾探讨过,本文认为"目连变文"的创作者有唐人张保达,宋代僧人道真也可能创作过。他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教的孝道、因果轮回报应和劝诫世人布施行善。 相似文献
15.
16.
敦煌文献中有多种题名“悉昙章”的歌辞,性质为佛教布道时唱育的曲辞,对其涉及的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已作过不少讨论。本文主要从《悉昙章》传播的角度对这些歌辞的源流、内容、性质及形式作进一步考察,提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敦煌变文校注》读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变文校注>,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近年来敦煌变文研究的集大成者,但是在原卷的核对、词语的注释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在这些方面对之进行阐说. 相似文献
18.
敦煌伯3451号写卷,首尾皆残,题目散佚,体制上属于变文,故孙楷第拟名<张淮深变文>,而学界多从之.文章根据变文对朝廷使者第一次到沙州的情景叙述及尚书打回鹘的时间,考证本卷中的尚书应为张议潮而不是张淮深;本篇应当拟题为<张议潮变文>. 相似文献
19.
张红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9):103-107
敦煌是我国古代体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敦煌的集中反映,敦煌壁画蕴含着丰富的古代体育文化内涵.目前对敦煌壁画的体育研究,采用图像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不仅描绘了众多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而且揭示了古代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然而,研究方法多元化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研究内容在体育项目古今发展脉络方面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20.
当代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与传播有以下规律:一、各类创作的艺术水准不均衡,敦煌历史文化蕴含的诗性表达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因素,但艺术水准并非决定社会影响力的唯一因素.二、敦煌题材文艺作品以多种方式借鉴敦煌学、敦煌艺术和敦煌历史文化,这是一个文化意义生成过程和审美价值增加过程,有助于敦煌学的普及.三、文艺作品对敦煌的认知和阐释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产物,其中的经典之作影响后继创作,造成敦煌形象的定型化效应.反之,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也会培养、影响受众对敦煌的感知、理解和信仰,产生锚定效应,制造关于敦煌的共享价值,并培养受众对此类作品的选择性心理.四、当代敦煌题材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参与了中国—甘肃—敦煌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以政府介入的形式扶持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关系到此类创作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