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耿艳艳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89-90
戈麦是新时期以来自杀的青年诗人之一。和同时代其他的诗人相比,他的内心深处具有更为浓郁的死亡意识。本文从分析戈麦自杀的原因入手,力图对戈麦诗歌中的死亡意识作勾勒式描述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2.
范兰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1):108-112
艾青诗歌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通过象征意象体系来表达对社会宇宙的暗示,表达其光明创世的心理历程;二是在形式上,艾青学习象征主义“审丑”的反传统意象取材,采用“陌生化”的象征主义的语言表现方式,创造出“多义性”的诗歌形象。 相似文献
3.
乔琦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2):41-42,77
艾青诗歌渗透着很强的个体生命意识,主要体现为对个体存在的关注和对生死哲理的探寻。对爱的歌唱、对苦难的挖掘和对生命孤独感的体验构成了前者的主要内容;向死而生则是后者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艾青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分别在1959年至1973年蛰居新疆期间和返京后创作了与新疆相关的诗作。本文从意象入手系统地整理分析了艾青的新疆诗歌,以进一步丰富艾青诗歌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谢应光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7,13(1):22-25,34
艾青的诗歌形式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自由诗前期(1928年-1941年);自由诗后期(1942年-1948年),新格律诗前期(1949年-1964年);新格律诗后期(1977年-1984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艾青所提供的自由诗和新格律诗的典型形态具有丰富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具有情感的自然律动功能,在审美上集自然之美、整齐之美、变化之美于一身。艾青诗歌形式的演变体现了诗歌自身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所决定的,它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面镜子,为中国诗坛提供了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这两种成功形式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7.
艾青新时期的诗歌,是他艺术创作道路上崛起的新里程牌。他的新时期诗歌严密观照现实,穷 极生活底蕴,在艺术上趋向自然入化、大巧若朴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唐兴和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4):54-56
艾青是Q象征意象自觉的追求,他创作了大量的意象诗。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可以发现艾青诗歌的象征意象分为比喻性象征意象和引申性象征意象。其中,比喻性象征意象又有公设的比喻性象征意象和私设的比喻性象征意象;引申性象征意象则具有自比性、暗示性与哲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艾青作为现代诗坛上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艾青的诗歌创作中,诗人对色彩渲染独具特色,可以说,离开了色彩,艾青的诗歌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由此可见,欣赏艾青诗歌,其融画于诗的色彩美必定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对于艾青诗歌英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手法,将这一色彩美生动形象地传译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论死亡恐惧--我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友静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4(5):14-17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产生死亡意识,由死亡意识导致死亡恐惧。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是“我”死,人怕因失去自我而陷入绝对的虚无是死亡恐惧产生的根本原因,克服死亡恐惧的方法主要有:长生之道、宗教慰籍、哲学思索、成就不朽、及时行乐。 相似文献
11.
吴思敬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1-4
艾青亲身经历的国家的不幸和个人的苦难,他所保留的诗人的良知,他所意识到的诗人的职责,决定了他归来后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思辨色彩。当下,距艾青所处的拨乱反正的时代已过去了30年。许多年轻人读到(《在浪尖坳等诗作中的落实政策的呼唤,已很难再激起如当年读者那样强烈的共鸣。这在让我们为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未能超越他20世纪30年代曾达到的高度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如何把伦理的内涵通过诗的审美评价表现出来,把美与善统一起来,从而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诗歌伦理。 相似文献
12.
杜雪琴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0)
论文拟从三维视野出发,以艾青在建国前后创作的诗歌为中心,具体探讨政治抒情诗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局限:一是“政治”视野,二是“抒情”视野,三是“诗美”视野。以“政治”入诗可以知历史兴衰,以“抒情”写诗可以抒写人性之真,以“诗美”为基点可以让诗达至情景交融之境。因而,只有三者的有机统一,政治抒情诗才会实现最高的思想与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14.
王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16(3):59-65
本通过对艾青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分析,论述了艾青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发展过程,说明艾青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是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深入,成功而不断发展并日渐趋于成熟的。 相似文献
15.
唐旭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
王独清与艾青都曾在诗歌中描绘过罗马这一异域形象。前者一方面以罗马形象作为民族镜像,力求借此使中华文明取得西方价值评价体系的认同,从而加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寻求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以其作为自我镜像,折射出诗人作为没落贵族子弟的内在心理。后者以本民族当下时期的精神动力为衡量标准来对作为复杂的他者形象的罗马进行阐释,以此强化民族的自我认同,并增强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论艾青早期诗歌中色彩与意象的绘画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艾青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还是一位有才华的画家。显然.留法三年从事绘画学习的经历对诗人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其间他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获得长足发展.而且在文学领域接触到了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两方诗歌流派。这一经历形成了艾青诗歌巾注重色彩渲染和注重意象表现的特点;这一点形成了艾青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在其早期创作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清中期“山左”名贤卢见曾诗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初“山左”诗歌的承继者,卢见曾论诗反对门户之见,主张抒写自己的“性情遭际”,把传达人的性情作为诗歌创作的极致,在清中前期诗坛别具一格;其诗基本内容是写官宦生涯的迎来送往、和贺赠答,以及触物伤怀、故土之思、友朋之爱、风土人情和“康乾盛世”的良辰美景。情感真挚,诗风多样而有意境;其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所体现的特点,具有对清代中前期诗歌创作总结和鼎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清代徽州妇女文学作品中,蕴含难得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文学活动中的平等意识、女性的自我映射与同性关注、抒发女性情感与生命体验、对男女不平等和女性生存困境的喟叹与反思这四个方面。这些女性意识既体现出清代女性文学的时代共性,又具有徽州地域文化的特性,对近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奠基与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