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子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有关语言的论述,人们看法不尽相同。在讨论先秦诸子有关语言的用语问题时,首先要注意用语有古今之殊,各家又有自己的用法特点和特殊理解。其次要明确古书不是手,先秦诸子的作应是他和他的弟子们共同写成的。还应该注意讨论问题时应就事论事,不宜过多发挥。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框架去硬装古代学的论述,往往不可能得到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家哲学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道德经》中有着许多独到的社会主张和人生感悟,尤其是它的和谐观能给社会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智慧资源。老子对实现社会和谐作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只有遵循道,万物共存才会协调,人际相处才会融洽,社会运行才会健康、稳定。现代社会更加多元,各种矛盾更加复杂,老子的和谐观对于消解矛盾,实现和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谐观     
刘亮 《华夏文化》2006,(2):11-14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和”,或曰“和谐”。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儒家和谐观正是一种以正确  相似文献   

4.
传统"和谐观"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遂虎 《寻根》2002,(4):23-25
现代既可以看做是传统的对立面,也可以看做是传统的延续体,传统化的优秀根须,可以给我们源远流长的精神滋养。比如“和谐观”就是其中之一。黄土地孕育了早熟的农耕化,而农耕化奠定了东方特有的和谐观。农业化不同于早期的采集和游牧,也不同于后来的工业明。它不是简单地、即时地向自然索取,而是需要一系列操作环节,需要较长的间隔时间,才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 ,虽然没有关于理想人格的系统的专门论述 ,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都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的标准 ,并以身作则地进行了实践。他们的主张不尽相同 ,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对理想人格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先秦时期作为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轴心时代",基本奠定了后来文化的发展历史与格局。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景象,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阐发政治、哲学、文艺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儒家关注文学与道德、政治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先秦儒家有关文学的思想认识也引起了国外汉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上,引申到“和谐校园“的构建,并把它作为大学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就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明确的定位,实践中也能起到提纲挈领、有的放矢的作用。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历史责任。和谐校园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累,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而发展。本文主要想从建设“和谐校园“的实践和理论视角,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国硕  齐磊  石艳艳 《寻根》2008,(4):30-35
先秦城址在中国古代城址的发展史上属于早期阶段,它作为中国城市起源与发展阶段的重要遗存,成为学者经常探讨的对象。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展开,先秦城址越来越多地被发现,随之而展开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具体到城市防御方面,众所周知,先秦时期在军事防御方面除了盛行守在四边的政策之外,还施行城郭之制的防御模式。  相似文献   

9.
有和无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思想家向来深思的根本问题。”先秦道家的有无论使中国哲学可以毫无愧色地立身于世界哲学之列。把先秦道家的有无论与西方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有无观念相比较,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先秦道家哲学的超越性及其并非“虚幻的深度”(黑格尔语)。虽然道家  相似文献   

10.
张连伟  薛炎 《中华文化论坛》2022,(6):42-50+153-154
先秦时期月令思想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早期先民在观察自然、从事生产的同时,形成了“以时系事”“以月系事”的月令思想,并建立起时间观念,用以规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先民将社会秩序的根据建立在自然秩序之上,“推天道以明人事”。《尚书·尧典》《诗经·豳风·七月》《大戴礼记·夏小正》《逸周书·时训解》以及《管子》诸篇的相关记载,呈现了月令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最终,《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以四时十二月为纲,阴阳五行为纬,纳入天象、物候、节气等自然知识,涵盖农、林、渔、猎等生产实践,规范礼、乐、兵、刑等社会政治活动,从自然秩序中演绎出社会秩序,建立了“以月系政”的月令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辉 《华夏文化》2012,(1):13-15
梁武帝萧衍(464—549),南朝梁开国皇帝,在位48年,崇信佛教,甚至戏剧性地三次假意舍身寺庙,最后由臣下赎回,也正因此,后人往往用佞佛来评价他。然而在他佞佛现象的背后,不仅没有忽视儒学和道教,而且坚持三教兼存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杨博 《华夏文化》2011,(1):40-42
齐太公,后人一般称为姜太公,本是周初重臣与齐国始封君,在民间却以点将封神的传说而妇孺皆知。我们初以为这不过是元明以后的评话传奇为猎奇哗众而肆意虚构的结果,史籍所记应该可信。但近读正史《史记·齐太公世家》已觉疑窦颇多,参校两周时记载更觉离奇且抵牾互生,方知顾颉刚先生所言“层累的造成古史”不虚。所以,本文依循顾先生的思路,将从西周到战国时所叙太公之事,按时代加以分类辨析,以探求不同时代太公的形象以及背后时代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崔建华 《寻根》2010,(4):113-119
在现存的中国复姓中,“阳成”氏已经十分稀见,虽然通过互联网检索,的确能够零星地发现以“阳成”开头的人名,如2005年9月19日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载:四川南充市“高坪区高坪镇北斗坪村阳成国、阳成俊等68位村民围着果树专家请教”;又如2006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里有一个受访村民叫阳成谷,家居四川南充市“西充县北斗坪村”,等等,但我们无法确定他们究竟单姓“阳”,抑或复姓“阳成”。  相似文献   

14.
孝是人类对父母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先秦儒家通过对人类孝意识和孝行为的反思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把"孝"纳入人类伦理道德体系,使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之一.由此所形成的庞大思想体系,代表了孝内涵的初义和孝道德的原型.先秦儒家的关于孝的哲理化论证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对人类道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5.
<正>儒家,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派别,自孔子开山后就在传统社会绵延不绝,其发展形态既是动态的也是历史的,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交往方式、日常生活、思维意识等方面均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因而,要谈儒家学派,首先离不开对儒家人物的品评,对于身处政治局势大变动的儒者而言,除了要关注其游学交往、  相似文献   

16.
陈来 《中国文化》2014,(1):39-49
仁是什麽?这不能不从古来仁说的传统谈起。推原仁字之说,古人称为“原仁”。仁学本体论之建立发明,不能不从原仁开始。  相似文献   

17.
学习思想是思想家对现实人为“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而形成的理论学说,它包括对学习的价值、学习的条件、学习的对象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探讨。儒家学习思想的产生可以孔子的学习思想为标志。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的和谐理念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既是"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儒家和谐理念包括"和而不同"和谐价值取向;"仁者爱人"的和谐处事态度;"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和以"修身"为道德准则的儒家身心和谐思想。儒家文化的和谐理念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渡河中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先秦时期的亚文化区,本地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大致有三类,先秦文化演变序列可初步划分为三期7段,第一、二期遗存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其间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第二、三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社会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并辅以捕捞业、狩猎业和采集业,流行采用燧石为主要原料的小型石器打制技术和传统.对资源的需求与争夺以及对交通要道的占领与控制是麻家山类型遗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