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何读书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常人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求学是为了自己,如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然而其言本意应为:古代学者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品德;而如今的学者读书却是为了使自己有一个知识渊博的外表炫耀给别人。仔细想想,我们究竟为何而读书呢?我想目的有三: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固然是为了求知,为了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把读书当成一件受益终生的事对待。书中的知识岂止千千万,要想尽入囊中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博学正需要多读书,即便有些书中之理一时无法顿悟,…  相似文献   

2.
慢读法     
<正>你们看过"速读术"或"快读法"这类书的广告吧?我想这种书是那些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出于某种理由才不得不看的吧?成人之前没怎么读过书的人,有时为了要改变自己,会变成爱看书的人。但是这类人,更不应该运用"速读术",在某段时间里看很多的书,而是应该慢慢地、扎实地读书,在今后的人生里,作为真正的读  相似文献   

3.
<正>读书是把人带向远方的过程。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读书当然可以为了眼前和当下,但不能仅为了眼前和当下,而没有"诗和远方"。张越也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读书为何或者说怎样把人"带向远方"或"放飞灵魂"呢?第一,读书是求"道"铸魂的过程。道是什么?"道"一个"首",加一个"走之",是  相似文献   

4.
雷达 《中学教育》2007,(7):14-15
常问作家为什么写作,也就常问作为评论者的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了心灵?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在我看来,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读书的人。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  相似文献   

5.
守株待兔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前些日子,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这句特别雷人的话曾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读书目的的激烈争论。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挣大钱",为了"孝顺父母",还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或"为了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娓娓道来,耐人寻味,值得一...  相似文献   

6.
读书不神圣     
史峰 《生活教育》2011,(11):60-61
小的时候,被老师安排去参加学校里的一次演讲比赛,题目是:努力读书,报效祖国。演讲稿是老师给写好的,我"带着感情"背诵一遍就成。至今还记得稿子的大概内容:有的人说为了自己的前程好好读书,有的人说为了父母的期望好好读书,我却说为了报效祖国而努力读书……因为有了这次演讲比赛的经历,所以我把读书一直视为非常神圣的事情,我也常常因了自己是个"读书人"而感觉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是个"神圣"的  相似文献   

7.
<正>1.讨论热热闹闹,"读书"哪去了?教师问题一个个提出,学生或两人小组或四人小组讨论,热热闹闹的声音不绝于耳,而读书声却"黄鹤一去不复返"。就语文课堂的"小组活动"而言,只是在于更好地营造读书氛围,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更方便地交流读书感悟。与其把时间花在不断地让学生前后左右扭动,以凑成形式上的"活动",那不如在课堂上给时间让学生好好读书。2.活动熙熙攘攘,目标丢哪了?有些教师在提出论题时没有认真思考,没有在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论题,导致整节课偏离轨道。还有  相似文献   

8.
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人得以完善,因为人需靠后天知识以补其先天的不足,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枝叶。当然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验证,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也不可轻信书中所言,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书不妨吞咽…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的高度,读书的效度决定人的深度。"一个人不读书,必将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从小处说,读书是为人的生命奠基;从大处说,读书是为民族的兴旺发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应该读书,但应该怎样读书呢?从前诸葛亮读书有个特点,叫做"略观大意"。陶渊明读书有个特点,叫做"不求甚解"。倘从字面上看,似乎主张读书不必深入细致,更不必刻苦钻研。这种说法不是误人子弟吗?清朝人阮葵生对这两句话有过解释,他说"略观大意"的意思是"即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之义";"不求甚解"的意思是"盖不敢穿凿附会"。这个解释很有道理,似乎也不尽然,从这两句话里我们还可以有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误解了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为了完成学业,是为了研究某个问题:如果这样看待读书,就大大降低了它的价值;如果这样理解读书,就会丢失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13.
写书的是写书的人,读书的是读书的人,这话等于没说。但要做一个真正写书的人和真正读书的人,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幼时读书,对书很崇拜,至于某一天会见到写书的人,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书给了我们道理和知识,书陪伴着我们长大;我们长大了,对书的看法却慢慢改变了。 首先知道了书有好书和坏书,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些书是有些人为了赚钱专门把人朝坏路上引的。如果不是坏书,还可以把它分成若干档次,评论某某书是有档次或无档次的书。 其次是认识了一些写书的人。大学里的教授大多用讲义编成书,又拿书当讲义,书仿佛成了一个过滤器,把前人的学识思想和自己几十年的努力加在一起,滤出的精华就是书。有时候看着一些教授斑白的头发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误解了读书的意义。在一些人看来,读书,不过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另一些人认为,读书,仅仅是为了研究某个问题。如果这样看待读书,就大大降低了它的价值。确确实实,为了完成学业,我们需要读书。因为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为了研究问题,我们也需  相似文献   

15.
<正>归有光19岁时写《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小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破败的"百年老屋",也是"余稍为修葺"而成的书屋。它见证了"我"的读书之"可喜",也见证了家破人亡之"可悲":伯叔分家,母爱不再,祖母遗愿不遂。归有光32岁时补写《项脊轩志》,项脊轩又见证了"我"的婚姻的幸福与不幸。归有光写读书短暂的喜,不过是为了衬托人  相似文献   

1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仿佛这就是阅读的终极目的.我不知道杜甫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自身处于何种状态,但这句话达到了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我们,读书是为写作服务的,读书是输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写作效益,甚至是为了出人头地.我从不反对读书为写作服务,因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交融是水到渠成的关系,但如果仅仅为了写作而去读书,那读书就成了苦役,而且这苦役就没有了尽头.  相似文献   

17.
读书小议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很难停下匆忙的脚步,在古道长亭外沏一壶香茗,拿起书,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很多人则是为了升学、为了工作、为了金钱名利而读书,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人有三宝:精气神。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立图书馆开展了一项“读书支援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帮助读书困难儿童(即读书低能儿童或读书不振的儿童)理解读书的意义或乐趣、由公共图书馆组织社会事业自愿服务者进行的读书个人辅导。 有些孩子不愿读书,或者想读但没有阅读能力。培养孩子们的读书能力,的确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有些孩子偏不学习学校开设的语文,致使阅读能力低。这种孩子的补习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旨趣和选择,就像逛商场一样。衣食住行是人生活的必须,所以人们要买东西。同时人还有精神需要,所以,人们还要买书、读书。具体来说按周国平的说法,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如因职业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的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获得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教养难说。你问我,多读书是否就是有教养?不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吗?我笑了笑,不敢说什么。这事,也对也不对。有时候,还得看读的是什么?或者该这么说吧,有些书,是必读的,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乃至一个华人,最好都能翻翻读读。这,或者就跟教养有关了。这些书,多半已成经典,譬如《史记》、譬如四大奇书;有些不好说它必是,但也几乎就是了,譬如《唐诗三百首》、譬如《古文观止》。前一类,那是"天",是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