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规训到引导:试论传统道德教化过程的现代性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道德教化以规训作为基本特征,从规训到引导是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反思规训在现代性历程中的此消彼长,提出道德教化的核心乃是个体的理性自觉,寻求超越传统规训理路的教化路径,主张把个体道德生活的基础牢牢地置于个体的道德理性自觉,在引导与激励的教化过程中培养个体“自尊自重之精神、担当责任之观念、独立自营之能力、判断是非之智识”四种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2.
规训教育是一种无视儿童天性,强调对儿童进行训化、操练的教育。这种教育抹煞了儿童的个性,压制了儿童的天性与自由,塑造了儿童一味顺从、驯顺的奴性人格,使儿童成了装配线上生产的"机器人"。规训教育在本质上是非人性、反人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规训教育的分析,揭示其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一种崇尚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主体性、能动性、敬畏儿童缪斯灵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规训与教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在此主要通过分析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特点,来阐述规训式教育所带来的去人性化的教育结果,并在反思规训式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探寻改善其负面教育结果的路径,即向教化式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毕立立 《考试周刊》2013,(49):171-172
现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规训的事实和追求自由的目的之间的矛盾。自由是教育实现个体发展的基本追求,在学校管理中规训无处不在。受教育者的主体自由在规训中被消解,自由的权利和主体的发展在规训中被压抑。  相似文献   

5.
规训约束的大学师德模式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但简单的规训约束不仅有违自由民主的大学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师德主体意识遮蔽的困境,作为社会良心守望者的大学教师,师德建设应该谋求新的模式——以爱与责任的基础的意义引领。通过模式转换厘清大学教师自由与责任的边界,观照他们的精神生命,从而构建大学教师的专业伦理,让他们回归他们真实的生活世界,并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欢乐。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理性极度膨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为非人性化的“规训教育”。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生存意义等为目的的形而上学和信仰丧失了存在的根基,生命变成了理性的存在,人因此成为“单向度的异化的人”,成为没有思想和情感、没有喜怒哀乐的技术工具。教育的本真是对生命的关照,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目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职业教育应高扬生命教育的大旗,实现从规训教育向生命教育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8.
教育思维是一个新教育理论范畴。所谓教育思维,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在教育思维中的统一是必然的,其实质是人的意识功能在教育认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从规训化到人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要求、教育的方式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规训化"的特征,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层面的也有学校层面的,这种教育对中学生造成了很严重的奴役与驯服.而如令,我们所倡导的是"人本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它主张在人的发展、人的成长、人的价值、人的个性等方面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教育者的人本教育观,同时确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0.
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训或教化是两种不同趋向的教育。道德教育由“规训”走向“教化”,意味着教育中人的由“物性”回归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回归于“人”,也就回归到了它的原点,返回了人生的原始命意。教化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善。向善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可逃避的责任。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成人之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广西教育》2008,(10):24
孟庆男、任效峰在《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11期上撰文说,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规训化很强的教育,这种规训化表现为:目标上  相似文献   

12.
规训是对人进行生产、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权力技术。规训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与泛滥导致教育的规训化,后果是人被物化。影响学生的和谐发展,造成师生关系疏离冷漠,导致教育环境的浮躁,与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3.
传统公民道德教育是一种静态化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公民道德教育变成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东西。这无疑背离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弱化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在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应当打破既定的、现成的、僵化的公民道德教育思维,推动公民道德教育从思维还原向现实还原转向,并在现实还原中优化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方法、内容、载体等,发掘公民道德教育的本真精神,彰显公民道德教育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4.
福柯通过对18世纪以来的学校教育中的规训权力及规训技术的系谱学考察,揭示了学校规训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现代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既规范人的行为,也规训人的精神,其在使学校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术研究倾向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福柯关注知识—权力问题,以谱系学的研究方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权力—知识观,认为权力和知识是并生共存的关系:权力产生知识,制造知识,规定知识,裁判知识;知识助长权力,增效权力,捍卫权力。并在此基础上,细致研究了学校教育中的"规训"现象,指出学校就是一个规训机构,学校教育是一种规训教育,无声地控制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提出,规训有四种基本方式、三种核心手段和一种机制。四种基本方式是空间分配、活动控制、创生的筹划、力量的编排,这是规训的"微观技术";三种核心手段是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这是规训的"宏观手段";一种机制是全景敞视主义。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规训教育,通过对学习空间、时间的分配与管控,"活动"控制及以"检查""考试"之名落实规训等手段得以体现。规训教育导致教育理想的散失、人的物化及师生关系紧张化等后果。  相似文献   

17.
18.
规训是对人进行生产、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权力技术。规训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与泛滥导致教育的规训化,后果是人被物化。影响学生的和谐发展,造成师生关系疏离冷漠,导致教育环境的浮躁,与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其在儿童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规训有关。康德认为的规训是把动物性转化为人性,这种规训既不束缚儿童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又不允许儿童随其心性、放纵自流,而是为了人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规训的教育价值体现在规训符合人类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提出尊重学生的自由和权利、教师要以身作则、寻求家庭教育的配合等一些基本策略,以达到良好的规训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智慧属于思维领域,是教育情感和教育思维融合的产物,是具有爱的教育思维,表现为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爱的教育观,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前提,只有以爱的视野理解了教育是什么,才能以爱的情怀设计教育怎么做;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只有形成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我们才能达到形成教育智慧的目标。教育智慧的形成,最终体现为教育者遵循具有爱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