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综合与实践"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还对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实践能力起到明显的促进与推动作用。通过明确问题、关注过程、注重综合等策略,就促进"综合与实践"的有效性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与实践领域不同于其他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知识点,其素材是来自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们熟悉、感兴趣的。凡是能引发学生数学的思考或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综合与实践的学习素材。  相似文献   

3.
韩景娥 《成才之路》2014,(24):88-88
正作为新课程最为亮点课程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伴随新课程的脚步在课堂中落地生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整合理念的应运而生,为综合实践活动和数学课程找到了契合。以"做"为第一要义的数学教学,尤其需要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把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不仅能体现其具有实践特点,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  相似文献   

4.
正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与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并列,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正日益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而"综合与实践"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一、概念解读1.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  相似文献   

5.
数学综合实践课与普通的数学课不同,一个是用数学,一个是学数学.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为数学教学带来生机,更能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理解和把握这个新的领域,对于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标准》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提出的总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不是在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现实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相似文献   

7.
"Handson"就是"动手做",在新课程标准中,它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Handson"方法强调学生动手实验和思考,并为理解实验结果而进行讨论,以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下面就是"Handson"两例:  相似文献   

8.
张菊 《广西教育》2012,(32):41-44
“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知识领域突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的整合与衔接,体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共同作用,强调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而言,这个学习内容是一种具有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新型学习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所以理解和把握这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在初中阶段强调以“课题学习”为标志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对一些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题,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强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在"课程实施发展年"的活动中我发现,当前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新增的重要学习领域。作为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必须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数学"。如何上好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数学实践活动课该以什么样的模式呈现?这个全新的学习领域无论在内容设计、组织形式还是呈现方式上,都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的基础,综合应用是实践活动的归宿。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在"实践活动"中就自然蕴涵"综合应用"。因此,研究"实践与综合应用",就应该重点研究怎样为学生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活动背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解决生活或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进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欲望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此,在学生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安排了这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希望在开放式的教学中,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在以全面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的背景下,不少教师对当前"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发展认识还不足,教师为了完成课程任务而教,往往只重视基本的数学知识,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与实践"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体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新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让它发挥真正的作用,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探索。一、综合实践的意义"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还指出:"综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综合与实践"领域,是数学课程设置的一个全新内容,也是新课程的特色之一。这一领域的设置,有机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数学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精选的教学内容使得数学各领域之间和某一领域内的知识交织在一起,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教学过程的组织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整  相似文献   

17.
在"理性化"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通常需要一个理解数学知识的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是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包括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事例、生活表达等。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适时去到生活的源头处,找寻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找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让知识进入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显本真。  相似文献   

18.
"综合与实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生活为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教师依托教材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感知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数学理解"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与前提,数学教学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教师可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关联处和错误处设计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20.
<正>课程标准在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新的数学课程中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的数学课程中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课".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看法.一、综合实践课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课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