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国柱 《收藏》2021,(3):126-131
瓦当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活化石”,其中的文字瓦当更为藏家所推崇。文字瓦当最早见于战国,汉代十分流行。从唐开始,很少有文字瓦当,明清时期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前些年,西安市西门外沣镐东路189号院内,发现了一方清代文字瓦当(图1、图2)。该瓦当面径14厘米,边轮宽1.5厘米,当心饰九叠篆“佛”字,当面未分格,饰6字篆书“重修大崇圣寺”。  相似文献   

2.
古“化”析     
邹志谅 《收藏界》2013,(5):74-75
早在两三千年前文字就已经出现在我国古代钱币上了,名目繁多,文体各异,研究古钱币上的文字已成为我国钱币研究工作者和广大钱币爱好者的一个必然课题。这里先就古钱币上经常见到的"化"字,谈谈它的来龙去脉。(如图"市左小化"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在各种体系的钱币上几乎都出现过"化"字,如  相似文献   

3.
正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世界上其它几种古老的文字早已消亡,唯独汉字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不断发展传承至今。在农历马年到来之际,让我们通过观赏邮品上汉字"马"的字形演变,从另一个视角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甲骨文"马"字。圭亚那发行的《农历马年》小全张中的第一枚邮票(图1)就是以甲骨文"马"字为主图。甲骨文,主要指  相似文献   

4.
王舒乙 《收藏》2015,(3):94
唐末王审知任闽王时期铸过一种特殊的钱币,面文为"开元通宝",背穿上有一"闽"字用以纪国号,穿下有一巨月纹,以示祥瑞。币材为铅质,钱体厚重,文字粗犷,铸工粗劣(见图)。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王家有兄弟三人在当地以勇武出名,哥哥王潮在固始县担任县吏。唐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起义,黄巢起义军王绪攻占光州后,听说王家兄  相似文献   

5.
陈根远 《收藏》2001,(5):24-26
秦汉瓦当同商周青铜器、明清瓷器一样,是我国最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图案瓦当的丰富变化,图像瓦当的天真奇肆,文字瓦当的舒卷自如,都是庄子“道在瓦甓”的绝好图证。  相似文献   

6.
一位藏友转让给我一枚当十牙雕"天启通宝"(见图)。老象牙质,直径5.4厘米,穿边长1.2厘米,缘宽0.7厘米,厚度0.65厘米。"天启通宝"四字为真书、直读(即"通宝"二字在右、左方)。"通"字为二点通,"启"字为横  相似文献   

7.
真乎 假乎?     
正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枚实寄封(图1、2)时,立马蹦出一个十分俗气的词:扯淡!虽然我认同邮商"邮票是真邮票,邮戳也是真邮戳"的说辞,但是将民国邮票与解放区邮票混贴在同一枚信封上作邮资,这怎么可能呢?本来就对此封真伪犯嘀咕的邮商见我如此质疑,就更加没有底气。我也知假买假,权作趣味品将此封买下。尽管我以邮票发行政权的性质判定此封为假,但实事求是地说,仅凭这  相似文献   

8.
瓦当,又称“勾头”,是覆于屋檐具有蔽护作用的一种瓦件,一般与筒瓦连制在一起。瓦当上雕刻的各种纹样又使瓦当有了装饰的功能。d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瓦当与滴水瓦相间排列在檐口,一阳一阴配合使用,统称为“勾头滴水”(图1,台湾邮票,筒瓦,边纸为瓦当图)。  相似文献   

9.
"百家姓"是热门集戳专题,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用一个个姓氏地名戳呈现出来,颇具成就感。有的同好追求极致,仅仅收集姓氏后带有"家"字的地名戳,更显得纯粹和富有挑战性。虽大家集戳方式不同,然皆是趣味盎然。本文所展示的,是一个姓氏地名戳的拓展。杨桥,乃今河北省大名县下辖的一个镇,图1是杨桥邮局现行的95式邮戳,戳文:"河北大名杨桥营业1"。图2也是一枚95式邮戳,戳文为"河北大名楊桥营业1",所不同的是"杨"字为繁体字"楊",这在普遍使用简化字的今天  相似文献   

10.
许多集邮者都知道,日本1999年发行了《佐渡的朱鹮》邮票一套两枚,其中一枚以我国赠送日本的一对朱鹮"友友"和"洋洋"为图(图1)。笔者日前发现,我国2006年发行的《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通邮资封(以下简称"朱鹮封"),邮资图上的朱鹮(图2)极有可能也是"友友"、"洋洋"。  相似文献   

11.
筒瓦尾端带圆形或半圆形的部分 ,即古代建筑物檐部椽头之筒瓦尾端的遮挡叫做瓦当。瓦当实用美观 ,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精美的艺术品。瓦当很早就是金石学家 艹鬼集和研究的对象。建国以来 ,考古工作者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 ,获得了大量的从西周至宋元时期的瓦当材料 ,而秦汉瓦当多出土于陕西省关中各县的秦汉宫苑、陵园等建筑遗址内 ,其主要为花纹和文字瓦当。而文字瓦当究竟始于何时 ,学术界一直没能达成共识 ,本文想就文字瓦当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以求教于方家学者。过去学者大都认为文字瓦当始于秦 ,或至战国时代 …  相似文献   

12.
金培 《集邮博览》2014,(8):44-46
正拜读《集邮博览》2012年第11期刊登的《企业贺年有奖片不都叫金卡》(以下简称"叫金卡")之后,笔者认为,其中有关企业金卡的若干说法不太确切,现根据所见资料谈谈自己的见解。一、关于企业金卡的起源"叫金卡"称:"当年在筹印1993年贺年有奖片时,中国邮政广告公司(以下简称中邮公司)联系了15家获得国家金奖产品的企业,在贺年有奖片背面加印广告。由于这些企业的产品都获得了国家金奖,所以在广告图的下方印上一行文字—贺年(有奖)明信片企  相似文献   

13.
袁像嘉禾银元(俗称袁大头,以下简称袁像银元)的版别繁多,其中有一种在纪年文字"造"中口字呈开口状,故称"开口造",也有人称为"缺口造",但称"缺口造"容易误解为社没有口字,所以称"开口造"比较贴切。  相似文献   

14.
一位资深藏友赠给我一件"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矾红款粉彩瓷盘,让人一眼望去,赏心悦目,今天拿出来给众藏友饱饱眼福。这件白地粉彩瓷盘(图1)直径29.4厘米,高5厘米,足径18.2厘米,圈足内有矾红"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图2)。  相似文献   

15.
李云 《收藏界》2011,(8):100-103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面瓦垄檐口的装饰,正面刻印有多种图案纹样,也有的刻印表示吉祥的文字。最初,瓦当多为半圆形,称为半瓦当,秦汉时开始出现正圆形瓦当,此后一直延续至今日。  相似文献   

16.
葛天越 《收藏》2015,(3):95
笔者在当地古玩市场地摊上挑到一枚稀少的北宋"熙宁元宝"目熙版小平钱(图1),该钱直径24.5毫米,厚1.3毫米,重3.7克。其主要特征是钱文上繁体"熙"字上部左侧的一竖和"臣"简化成了目字旁;右侧的"巳"字或因笔画隐起不清,几乎简化成了一个缩小了的竖弯钩"L"。该版除"熙"字外,其余3个字与《北宋铜钱》所著录的第1046号"熙宁元宝"俯宝版(图2)基本一致。综合考量钱文风格和形制,笔者认为两者具有极近似的"亲缘"关系,当为同一钱监所铸;目熙版应为俯宝  相似文献   

17.
李训刚 《收藏界》2013,(4):67-67
这枚"光绪元宝"北洋库平一两重36.73克,钱面:珠圈内汉文"光绪元宝",圈外上环满文四字,下环"库平壹两",左右分别为"北"、"洋"二字,字上一星点。钱背为中心蟠龙图,上下环英文,左为阿拉伯数字33,左右下侧各一圆点星。背景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北洋银元局试铸清政府制定"银币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银元为库平壹两后,铸行"库平壹两"、"光绪元  相似文献   

18.
正1955年9月,邮电部发行了以漓江等风景为图案的美术明信片一套6枚,按发行顺序来分,这是邮电部发行的第8套美术明信片,俗称"美8片"。明信片的正面为横式(图1),规格为140mm×90mm,文字、线条均为棕色印刷,明信片的中央上方印有"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图名印在左下角处,右上角处印有"贴邮票处"文字及虚线方框,中央印有由文字和线段组成的垂直分割线,相关的文字是"右边写收件人及寄件人姓名地址"。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20,(10)
正天成元宝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亶天成年间(926~930年)所铸,一般能见到的都是青铜材质小平钱(图1)。制作颇为精整,钱文较为清晰,正面隶书旋读,"元"字右挑,存世极少,是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笔者见到的这枚天成元宝为铅质(图2),出于广西桂林一带,直径25.5毫米,厚0.7毫米,重3.2克。文字朴拙,亦为旋读,"元"字也是右挑,存世亦为稀少。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且铸造的天成钱为青铜材质。  相似文献   

20.
寇尚民 《收藏》2013,(9):104-109
"龙洋"是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流通的银币,正面铸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有小满文,并有铸造地名和"库平七钱二分"计重;背面为龙图,四周铸有外文(见图)。这种既有龙图又有外文的银币被称为"龙洋"。此银币首先由广东造币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开铸,后各省陆续铸造。关于各造币厂铸成"龙洋"之数量,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