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独树一帜的“南陈”及其艺术特色谈到中国古代绘画,“南陈北崔”是两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何谓南陈北崔呢?据清代姜绍书的《无声诗史》载:“老莲工人物,衣纹圆劲,设色奇古,与北平崔子忠齐名,号‘南陈北崔’”。南陈,指的是明末江南大画家陈洪绶。陈洪绶是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之一,也是明末清初充溢着真挚感情的诗人和善于刻画世情的散文能手,又是一位不甘傍依古人而能自创一体的书法名家,更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艺术大师。其中绘画造诣最高,前人评  相似文献   

2.
2005年5月18日,我国邮政部门与列支敦士登公国联合发行了一套2枚《绘画作品》邮票,两国各选一幅古典名画入票。我国选用的是明代杰出画家陈洪绶(1598-1652)晚年的花卉绢本册页中的《玉堂柱石图》,原画27.4×30.2cm。这是陈洪绶的画作再次登上方寸。早在1982年7月31日,我国邮电部发行一套6枚  相似文献   

3.
周安庆 《收藏界》2015,(1):85-89
“清初四僧”中的石(1612-约1692年),乃享誉古今艺坛的大画僧之一。他融禅理于丹青之中,并将之付诸于探索实践,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的艺术世界,细细品味他笔下的几件山水禅画。一、画家石生平事略石俗姓刘,法名髡残、大杲,字石(亦作“溪”)、一字介丘,号白秃、石道人、电住道人等,明末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性情耿直不阿,且不善言辞和交际。  相似文献   

4.
展讯     
《收藏》2017,(6)
正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2017年5月6日至6月28日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四位僧人画家,画史上合称"四僧"。四僧的绘画在当时得到世人嘉许,并受到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等名家的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中国画坛。清代宫廷中收藏的"四僧"作品极少,该院所藏"四僧"作品都是1949年至今陆续征集的,展览选取院藏"四僧"佳  相似文献   

5.
根远  杨韵琪  王照宇 《收藏》2009,(7):56-61
回顾古代绘画之发展,人物画早着先鞭,魏晋时期已居画坛主流。然宋代以降,山水画异军突起,至晚明,画坛几成山水.花鸟画的一统天下。及陈洪绶,崔子忠出,人物画重挽狂澜。  相似文献   

6.
梅墨生 《收藏》2011,(7):48-51
中国嘉德2011年春季拍卖的《松下高士图》是一件罕见的陈洪绶真品佳作。定名为《松下高士图》,大体上是对的,但不算十分准确。笔者认为这件陈洪绶人物画应该定名为《高士炼丹图》。画绢本,高173.5厘米,宽86.2厘米,是目前所见尺幅较为巨大的陈洪绶作品,也是陈洪绶作品中画风最为繁密、人物较为众多、内容十分丰富的一件作品,它对于研究陈洪绶的艺术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绍良  杨国亮 《收藏》2012,(20):42-51
在康有为视"四王"为"糟粕"之时,"四僧"这个在中国美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概念还尚未产生。没错,在清初以来的画史画论中,牢牢占据画坛主流的是"四王"。据考,"四王"是一个乾隆中后期出现的称谓,而"四僧"作为一个艺术概念的出现,是在民国时期。旧上海上流社会大收藏家们,对"四王"作品非常青睐,以至于王原祁精品画作价值,超越宋元作品,今日上海博物馆所藏"四王"作品,无不是那些旧上海风云人物珍爱之物;而"四僧"最大的辉煌是民国以后,日本收藏家大肆收购,掀起一股"四僧"绘画收藏热潮。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7,(4)
程十发(1921~2007年),原名潼,上海松江人。作为"上海书画三杰",他不但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在连环画、插图和年画上亦造诣深厚。他创作的连环画《孔乙己》、插画《儒林外史》等,曾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其人物画取法梁楷、贯休、陈洪绶和任颐,创作贴近生活,"笔墨当随时代"的特色显著。他能广泛吸收民间艺术营养,且融会贯通, 追求"艺术一定要力避雷同"的艺术理念,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同时他的人物画有效运用了西洋透视与传统绘画的虚实处理......  相似文献   

9.
2008年底2009年初,上海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南陈北崔——陈洪绶、崔子忠书画特展",为观众呈献两位明代著名画家存世的精品佳作。论及中国古代人物画,"南陈北崔"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明代人物画的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山水、花鸟画。相较之山水、花鸟画,在人物画中图画的表现力及意涵,较受限于图像本身,且人物画的功能,也限制了画家对绘画各种表现模式的自由探索,正如万历年间《五杂俎》所言:"今人  相似文献   

10.
何海锋  朱晓清 《收藏》2010,(11):68-70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就清代绘画艺术而言,它属于中国美术发展的衰落期,世俗化倾向尤为明显。然而,在这个美术发展的衰落期里,也出现了“四僧”“扬州八怪”等大家,更重要的是兴起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指画”,并在清中期画坛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流派——“指头面派”。  相似文献   

11.
李晖 《收藏界》2011,(1):92-95
历史经验证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无不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整个清朝文化艺术中的绘画来说,更是这样。从清初的顺治年间,一直到嘉庆,这一时期政治巩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故这一时间段的绘画业,也一直处于繁茂、昌盛的景象,尤其"康乾盛世"期间,绘画业的发展最盛。画坛人才辈出,突出的如"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新安画派"、  相似文献   

12.
农夫 《收藏界》2014,(6):152-152,F0003
鱼,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绘画题材。远古时期,人们就将鱼的图形刻在石壁上,绘在陶器上,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往今来,画鱼的画家不计其数。但真正有影响的作品也是屈指可数。清“四僧”之—八大山人朱耷,现代画家齐白石、潘天寿,其笔下“大写意”的鱼就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画僧竹禅     
何江林 《收藏》2015,(5):46-53
在中国,禅画就像禅宗中用棒喝、偈谛的方法令人开悟,绘画作为宗教体验的一种缘相,画僧始终是艺术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对于禅修的僧人来说,书法和绘画都是一种方便法门。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禅画可以让人体验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因此,在此回顾清代画僧竹禅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是一件雅事,值得我们一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02年3月16日国家邮政局将发行唐阎立本绘《步辇图》小型张一枚。阎立本(?—_673)是唐初著名人物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父阎毗、兄立德皆有画名,长于建筑。阎立本自小受到家庭熏陶,曾任“将作大匠”,执掌皇宫营造,在高宗总章元年(668)任右相,故有“左相(姜恪)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称。阎立本师法张僧繇、郑法土及阎毗,画风泼辣,对唐以后绘画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6,(3)
正新安画派的画家寄情山水,主要师法倪瓒、黄公望等,在明末和清代的中国画坛中独放异彩。参与新安画派的人数众多,约有30余人,他们中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较大的有弘仁和查士标,其他画家还有孙逸、汪之瑞、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吴山涛、程邃、汪家珍、戴本孝、程正揆、祝昌、郑旼、姚宋、汪洪度、汪梅鼎、洪范、吴龙、雪庄等。弘仁自幼喜欢文学和绘画,明朝亡后出家为僧。他云  相似文献   

16.
唐豪先生据七十字辈分诗认为抗倭僧兵是少林派僧而非少林寺僧,可能有误。见于文献记载的僧兵,留下的应该是字、号而非法名。明代也没有我们今天意义的少林派。抗倭僧兵显然既有少林寺本寺籍的,也有少林寺分院籍的、非少林寺籍的、乃至游方无定籍的少林僧人。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3,(6):154-155
仇氏“抗希斋”以藏瓷著称,但仇焱之先生,对古书画鉴赏也独具天禀。蒙仇氏家族嘱托,北京匡时于2013年春拍在古代书画部分推出“抗希斋遗珍”专题,其中沈周、文嘉、陆洽、项元汴、陈洪绶等17件名家扇画作品,可一窥“抗希斋”昔日之华丽胜景。仇焱之,斋号抗希斋。原籍江苏太仓,生于扬州,系仇英十四世孙。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6,(17)
正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电国,后与中原文化互相融合,佛教的雕塑以及绘画等艺术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深远。佛像形象直观,成为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同时,塑造这些佛、菩萨像,是解释佛经、弘扬教义,也是便于佛教徒修行实践的需要。中日佛教历史渊源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初派使者到中国留学。往后的250年间,通过来往中国的使节、留学生、学问僧,隋唐两代的中国文化大量传  相似文献   

19.
石涛,姓朱,名若极,号甚多,如阿长、苦瓜、纯根、瞎尊者、大涤子、清湘遗人、伶仃老人等。曾久游于皖、苏等地,先后寓居宣城、南京、扬州。擅画山水、兰竹、花果,兼工人物,笔意恣纵,自成一家,是中国古代著名书画家之一。他曾出家为僧,与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并称“清初四僧”。这幅作于1684年的《幽溪垂钓图》是他描绘渔隐生活的佳作之一。石涛作为明宗后裔,在清初国破族灭的背景下感觉无所寄托。于是,出家为僧,参禅  相似文献   

20.
姚悦 《收藏》2010,(11):71-72
黄宾老曾在《虹庐画谈》中论日:“石涛专用托泥带水皴,实乃师法古人积墨、破墨之秘。从来墨法之妙,自董北苑、僧巨然开其先,米元章父子继之,至梅道人(吴镇)守而弗失,石涛全在墨法力争上游。”黄老深悟画理,箴言道出绘画自古承传墨法之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