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以科举入仕,官至礼部尚书。他学识渊博,一生中无论是书法、绘画创作,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部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以至他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上享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书画名家请人代笔,屡见史书记载。徐邦达先生在《古代书画鉴定概论》中,就“代笔”论述中例举了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吴道子、王维皆授人代为画作设色的记载。又如:所见明人黄姬水致钱谷、米万钟尺牍中述及书画代笔事,还在“绘画的代笔”中指出:“明、清以来名画家代笔较多的,董其昌仍是‘领先’的一人。陈继儒的山水画,几乎无一不是出于苏松派画家  相似文献   

3.
潘深亮 《收藏》2001,(1):23-26
晚明四大书家之一的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又号香光居士等,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后授编修,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光宗时为太常寺少卿。崇祯四年(1631),起用为南京礼部尚书三年,后退居家乡归隐,以书画终其生。  相似文献   

4.
黄鼎 《收藏》2009,(11):70-71
笔者在多年从事书画鉴定工作中,曾数次见过一些非作者主观授意的类似名家的代笔作品,而其性质却属明显的作伪,可称之“意外代笔”或“被动代笔”。其成因大致有二:一是事实的署名者在明知某成品不是自己的笔迹时,因碍于情面或受利益驱动,竟然“违心”地补作题款(有的还添加笔墨),属有意性质地将某件(或某些)伪迹认作自己的“真笔”;二是有的书画家因年老体衰,识别能力不济,从而误将(多半也存在利益因素)模仿他的笔迹看“真”,然后签名认可。就像书画界早就有人披露的那样,海派人画家吴昌硕到晚年时,就时常在中午睡觉醒来后错把一些弟子的临习之作看作是自己的笔墨而署上“吴昌硕”的大名,令后代鉴定人频生困惑。在这里,我要特别告诫大家,在当令书画经营圈子中,就是有那么一‘些居心叵测者,专门利用年老的书画家们共有的“弱点”,设计于他们,从而形成一些“意外代笔”的书画成品。  相似文献   

5.
王飞玉 《收藏》2009,(6):37-37
董其昌(1555~1636年)是明代后期大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上海松江)人,人称“董华亭”。字玄宰、元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谥号文敏。  相似文献   

6.
李烈初 《收藏》2009,(3):44-47
明末董其昌(图1)学问渊博,书画造诣甚高,影响后世至巨。现代学者对他进行研究的很多,但似未能指出他的最大成就是什么?笔者认为他的最大成就应是草书。  相似文献   

7.
《收藏界》2014,(11):25-26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河南高考替考事件,曝光了替考的地下链条。随后,有记者揭露了"江苏省第九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幕后存在"枪手"的问题,书画代笔事件也成为艺术界热议的焦点。业内人士表示,在艺术圈,书画代笔已经成为不公开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研讨会的焦点之一是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烟江叠嶂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烟江叠嶂图》的真伪问题。李慧闻认为台北本《烟江叠嶂图》为真迹,其观点代表了目前海外董其昌研究的主流观点。而早在1992年,上海博物馆的钟银兰先生就发表过文章《董其昌烟江叠嶂图卷二本辨伪》,认为上博本《烟江叠嶂图》为真迹,台北本《烟江叠嶂图》虽为清内府、高士奇收藏并著录,但系伪品。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董其昌大展的策展人凌利中先生十分认同钟银兰先生的观点。最近,凌利中据新材料证明,台北本《烟江叠嶂图》应系高士奇临摹本,而北京故宫《林和靖诗意图》也有可能是高士奇所为。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9,(4)
正晚明杰出的书画大家董其昌(1555~1636年)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以禅喻画,及时明智地提出与倡导"南北宗论",并在实践上充分加以印证,创中国文人画理论史上又一高峰,翻开了文人画创作的新篇章。其后诸如清初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等,乃至晚清、近代300余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辐射下而成就,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元代以降,具备自出机杼、承上启下地位的唯赵孟頫与董其昌二人,故称"画史两文敏"。鉴于董其昌于画史之重大历史意义,以及董氏本为上海人,上海博物馆又是其传世书画的重要收藏与研究机构等因素,本次隆重举办的大陆首次"丹  相似文献   

10.
徐华铛 《收藏》2015,(1):94-99
明代中期,竹刻艺术在江南一带蓬勃兴起。竹刻品种不断增多,雕刻手法日趋丰富,名工巧匠各显身手,加上许多文人墨客也乐于此道,他们不仅参与竹刻制品和图案纹饰的设计,还直接操刀雕刻,从而使传统文化更多更深地渗入到竹刻艺术中去。据不完全统计,名载典籍的明清竹刻艺术家至少有180余人。清嘉庆年间嘉定人金元钰编纂的《竹人录》一书说竹刻"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吾邑朱松邻"。  相似文献   

11.
祝扬 《收藏》2007,(11):84-85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到明代,无论技法还是理论,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对清代书画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晚明画坛“松亭派”书画家——董其昌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周春倩  向前 《收藏》2007,(8):93-93
南庄位于江苏省东台市林家桥南,是历史上一个由诗词和绘画孕育的园林圣地。在《南庄辑略》《霞栖诗抄》中,颇多对南庄赞美之词。南庄主人周希贤,号竹墟,明万历贡生。其长子士奇,次子士哲。士哲字鲲溟,“磊落多奇节,士林敬禅之,成推为师表云。”(见《重修中十场志》)史志记载周竹墟、士奇、士哲颇有著述,为邑中名流。明代声名显赫的书画家董其昌曾为南庄题写匾额。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1月,上海博物馆举办"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时,有两组董氏双包作品进行了对比展览,其中一组是分藏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两本《佘山游境图轴》(下称"上博本""故宫本")。"故宫本"(图1),纵98.4厘米,横41厘米,水墨纸本立轴。上有董氏题跋:"丙寅四月,舟行龙华道中,写佘山游境,先一日,宿玩仙庐,十有四日识",落款"思翁",钤"玄宰"白文印,无递藏印。"丙寅"为明天启六年(1626年),董氏时年72岁。此作在众多出  相似文献   

14.
署名权作为著作权法上的人身权,与作者人身具有紧密联系。近年来代笔行为的泛滥与《著作权法》第17条中规定委托人可以通过约定取得署名权不无关系。法律解释认可委托人取得署名权的合法性,也导致立法与法理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为更好地实现法的指引作用和评价作用,对第17条委托作品著作人身权的原始归属应当做限制性解释,即委托作品通过约定归属于委托人的只是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原始归属于受托人且不得转让。  相似文献   

15.
郁俊 《收藏》2016,(5):145
正董家老爷倦读诗,抢罢民女画大痴,三万蚁众齐呐喊,蚱蜢舟轻载病躯。当年我在朱新建家时,发现到了他这个等级,钱什么的,都已经无所谓了。他只关心一件事情——怎么进入美术史。我就是个应伯爵,哄人,不论男女,绝对有天赋。我说:这个毋庸置疑,您肯定要进入美术史啊。后来发现,别人也这么对他说,老朱一听就高兴了,他是个人来疯啊,越画越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06,(1):46-49
为纪念明代艺坛巨匠董其昌诞生450周年,2005年9月3日至11月20日,澳门民政总署辖下澳门艺术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联同澳门基金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特携手合办“南宗北斗—澳门举办董其昌诞生450周年书画特展”,推动中华文化及学术研究,将中国传统艺术辐射至海外。谭伯源等主持剪彩仪式。  相似文献   

17.
路远 《收藏》2010,(3):78-80
古代中国皇权至上,帝王个人的好恶对某一时期的艺术潮流和风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喜爱王羲之书法,亲自为《晋书》的《王羲之传》撰写赞语,对其书法推崇备至,以为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8.
董其昌其人近来笔者对董其昌的书法及其山水画发生了兴趣,看了很多董其昌的传世作品,越看越敬佩这位明代文化名人,进而很想了解一下这位大师的生平及其背后的故事,但看过之后,震惊不已。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对艺术家及文化名人怀有一种迷信情结。如果是这样,董其昌的所做所为一定会令你大跌眼镜。这位大师的人生真相,就像一团迷雾,比他的艺术更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7,(6)
正清末以来扬州流行的象牙浅刻艺术如同扬州的园林山水一样,巧妙融合了南北两派的豪迈与婉约。诗书画印的精髓都浓缩在方寸牙板之上,行刀如运笔,不同于京、广牙雕的复杂烦琐,扬州牙刻最可贵的是于细微之中所蕴含的那一股水灵清润的文人气。什么是象牙浅刻象牙软硬适中,质地细腻,自古就是珍贵的雕刻材料。旧时文人喜用象牙精雕细刻,制成笔筒、扇骨、吊坠、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明代董其昌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以禅入画,诗、书、画结合以及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