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家林  郝勤建 《收藏》2008,(5):88-91
铜镜是湖北省博物馆的特色藏品之一,保存完好的铜镜多达400余面,它们大多源于考古发掘,也有部分为传世品。其年代上白战国下至明、清,纹样绚丽多彩,琳琅满目,极显时代特征。在这些馆藏铜镜中,最具典型特色的当属战国时代的铜镜。  相似文献   

2.
姚晨辰 《收藏》2014,(5):50-53
纵览中国青铜冶炼铸造技术之辉煌历史,铜镜是最好的见证,从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至明清,每一时期的铜镜都折射了当时的生产力和审美情趣,这些信息都表现在铜镜背面华美的纹饰和精致的铭文中。铜镜形成一门独立的工艺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的铜镜依其制作和装饰,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体系。北方铜镜,质朴简略,较少装饰。南方铜镜,精巧纤细,多花纹装饰。铜镜铸造发展到汉代,由于政府专设管理铜镜制作的官员,铜镜铸造得到规范,其造型、纹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其其格 《收藏》2019,(1):98-101
辽代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疆域相当于今河北、山西、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 黑龙江等北方广大地区。契丹族原来信奉萨满教,立国后为巩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其中也包括对佛教的信奉。  相似文献   

4.
《收藏》2020,(8)
正在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馆藏众多佛教造像中,密宗题材石质造像以其造型硕大、雕工精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旧时的工匠们借用艺术形式,诠释了藏传佛教繁奥的教理,展现出了神秘的佛国世界。这些造像也成为展陈藏品中独有的一道风景。在此择部分馆藏精品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内蒙古通辽地区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深受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及辽金文化、蒙元文化的浸润,玉文化底蕴之深厚,文物之精彩,有目共睹。本文将介绍通辽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精品玉器,以飨读者。新石器时代内蒙古史前玉器的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地区、科尔沁地区及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遗存中都出土过数量较多、不同类型的玉  相似文献   

6.
《收藏》2020,(8)
正鲜卑源于北方一个强大而古老的民族——东胡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入主中原,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游牧民族,一度活跃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4世纪以前,鲜卑主要活动区域在内蒙古地区,这里也是鲜卑不断发展壮大时期的重要活动地域。因此,内蒙古地区所发现的鲜卑遗存,出土的鲜卑遗物,在数量上相较其他省份十分可观。其中造型多样的金牌饰,在继承匈奴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作为比较能突出鲜卑文化特点的遗物之一,金牌饰造型、纹饰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考古价值。鲜卑动物纹金牌饰  相似文献   

7.
正鼻烟是舶来品,但鼻烟壶却是中国人发明。明代时,鼻烟从国外流入我国。到了清代,吸食鼻烟流行,科尔沁蒙古部与满清世代联姻,于是吸食鼻烟、欣赏烟壶的新时尚迅速传播到科尔沁草原。乾隆中期,鼻烟壶制作艺术达到巅峰,玉石、玛瑙、翡翠、琉璃、陶瓷等材质纷杂;琢碾、彩绘、内画、雕漆等工艺变化无穷;扇形、方形、葫芦形、瓶形、荷包形、桃形、人物形等式样繁多。值得一提的是,青花加紫,俗称"青花釉里红",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其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定",又增  相似文献   

8.
家藏铜镜     
刘勇先 《收藏》2008,(10):86-88
我是一名退休百姓,没有多余的资金收藏高档古铜镜,但几年来也收藏到多面普通铜镜,常拿出来把玩,同样增加乐趣。  相似文献   

9.
10.
汪玉堂 《收藏》2014,(3):88-92
战国蟠虺纹镜(图1) 1972年扶风县召公镇灵护村墓葬出土,直径11.5厘米,重250克,二级文物。三弦钮,圆形钮座,饰变形蟠虺纹,边缘斜坡状,外沿直立。蟠虺在古时指一种弯曲的小蛇。传说中虺500年后可以变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韩非子》:“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相龅也。遂相杀,因自杀。”蟠虺作为纹饰多出现在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上。  相似文献   

11.
李慧净 《收藏》2010,(8):28-34
宋代是我国陶瓷烧造异彩纷呈的时代。与赵宋政权同时,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与中央政权的对峙与战争中,各族文化也得以交融与碰撞,并在陶瓷文化上有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2.
洛阳博物馆藏汉代铜镜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岩 《收藏界》2010,(12):118-121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从齐家文化开始历经了战国、两汉、唐代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体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强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昌盛,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我国铜镜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铜镜制造工艺也相应地有了新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陈晓友 《收藏》2006,(6):85-85
扬州铜镜有悠久的铸造历史,汉高祖刘邦封宗亲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史记&;#183;吴王刘濞列传》记:“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丰盛的铜矿,闻名天下的能工巧匠,使扬州铜镜质精艺良,品种繁多。从笔者家藏的四枚铜镜,也可窥见扬州铜镜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4.
苏强 《收藏》2013,(5):112-129
铜镜是古人照容的用具。根据考古资料,我国铜镜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经过商、西周、春秋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发展成熟。汉、唐时期,我国铜镜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性上发展到繁荣和鼎盛。之后,铜镜的艺术性逐渐降低,实用性增强,至清代逐渐被玻璃镜取代。  相似文献   

15.
苏强 《收藏》2013,(9):112-129
铜镜是古人照容的用具。根据考古资料,我国铜镜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经过商、西周、春秋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发展成熟。汉、唐时期,我国铜镜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性上发展到繁荣和鼎盛。之后,铜镜的艺术性逐渐降低,实用性增强,至清代逐渐被玻璃镜取代。铜镜虽然只是日常生活用具,但它却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铸镜工匠将多种  相似文献   

16.
李贞  江用虎 《收藏界》2011,(3):110-113
中国铜镜历史悠久,它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虽小,但其方寸之间却凝聚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同时铜镜又富于生活情趣,随时可以拿在手中观赏,从而窥见古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心理,用来借鉴启迪自己,并可得到古代艺术的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苏方军  宋康年 《收藏》2011,(2):108-114
多年来,安徽望江县博物馆陆续征集到本县出土的一大批铜镜,其时代包括汉、六朝、隋唐、宋金乃至明清。这里拣选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作一简介。一、汉镜蟠螭纹规矩镜(又名博局镜) 1986年10月原翠岭乡(现为雷阳镇)城北村黄花园出士。直径16厘米,缘厚0.5厘米(图1)。半球形圆钮,圆钮座。  相似文献   

18.
王聪  肖丽媛 《收藏界》2011,(8):97-99
新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和2500年的郑韩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称雄,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辉煌时代,郑韩文化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9.
王卫东 《收藏》2008,(8):121-121
霞帔坠子 霞帔为我国古代妇女的帔服,出现在南北朝,隋唐盛行,宋代将它列入礼服,明代续有发展。因其美如彩霞,故名霞帔。霞帔亦称“霞披”“披帛”,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各绣禽七,随品使用。一品二品,褙子用云霞翟纹;三品四品,褙子用云霞孔雀纹;五品褙子用云霞鸳鸯纹;  相似文献   

20.
张剑  郑华 《收藏》2010,(12):24-28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形胜,钟灵毓秀。镇江博物馆富藏3万余件文物,积淀传承,其吴文化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代金银器、宋代丝绸服饰、明清书画、清代宫廷瓷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