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基础教育参考》2009,(4):96-96
教育生态观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教育生态涉及的问题很广,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结构、教育生态功能等等,都是教育生态学研究的范畴。高中阶段教育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高中阶段教育生态问题,探索适合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对促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而要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最主要的是加强国民的生态观教育,提高国民的生态素质。高中生物教学在提高国民的生态素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不断挖掘适合进行生态观教育的素材,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简论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扎扎实实地做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现状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开设环保课程,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  相似文献   

4.
何媛 《学周刊C版》2011,(3):138-139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环境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通过高中教学实践活动对我国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以加强中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教学实践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菊英 《成才之路》2020,(11):121-122
高中生物学是与生态文明教育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其中涉及大量有关生态教育的内容。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学生生态知识的掌握、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和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两方面,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培养"绿色"公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学会对生态环境负责,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职业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并且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对青少年实施生态意识教育,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应当在课外活动中广泛地开展,还要引导学生投身生态建设实践。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生物与环境知识是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教授好这些理论,就能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生态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物教学》2019,(12):42-43
分析了高中生物学教材涉及的生态问题,教学时采取有效手段,提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巩固生态文明知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92):41-42
时代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初期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直至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可以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教育的价值。基于此,本文字对小学生生态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探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生生态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具体策略。通过利用技术设备,为学生提供情境体验、充分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教育素材、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的语文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珍惜,并构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小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接班人,因此,能够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从长远来看,对小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质上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针对广东省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在小学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一线教师的相关建议提出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62):7-8
文章重点分析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策略,结合中小学生目前生态环境教育现状,从自主进行管理、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结合主题活动,进入大自然中、激发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情感,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指引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促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小学生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中小学生生态环境教育水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环境的高尚品德和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2.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突显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生态问题,树立生态意识。生态意识并不是自发产生的,是需要经过培养、教育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基于这一理念,生态教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将生态教育有机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并准确把握渗透点,能够培养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13.
刘歆 《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61-262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涉农高职生态环境课程肩负的责任愈加重要。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本文从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为生态环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以期将生态意识内化为涉农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教育已经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视.但其从理念到教学活动都未上升到生态意识的高度.本文认为生态意识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并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渗透生态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生态观。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生态构建,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文章概述高职教育教学生态,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生态构建的必要性和构建现状,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生态构建措施。要创造高职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建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主体;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善考核方式,完善评价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对高中生物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此,我国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文章主要对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提高两者的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7.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研究教育生态学的意义之一,就是把生态意识整合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促使课堂与社会以及课堂内部关系的转变.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微观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多种生态因子组成的.组成课堂教学的生态因子主要包括生态主体、生态信息、生态环境三大类.生态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更为深入的渗透。生态意识的具备不仅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同时,这也是学生价值体系中构成的一个方面。教师应当加深对于教学素材中生态环境文本的挖掘,并且更为高效地展开对这些内容的开发利用。一、挖掘课本中的环境教育素材生态环境教育非常适合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展开,这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课本中涵盖了大量展开生态教学的有效素材,这很好地为生态环境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代冬梅 《考试周刊》2011,(19):155-156
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课题,是道德教育活动中急需研究的重大问题。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发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生态道德意识,积极参加生态道德实践,对生态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开展生态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含生态环境知识,承担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使命。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探讨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