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60次,其中用作指示代词52次,用作形容词2次,作为词素与“故”、“以”、“用”结合而成复合连词,是以、是故、是用了6次,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一、指示代词的“是” “是”作为近指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充当主语和宾语时,有指示兼称代作用,充当定语时,  相似文献   

2.
复指代词是指在句内回指有指称内容的名词短语的代词,它主要出现在汉语话题句和关系小句中。复指代词在两种句式中的分布基本一致,大致可分为三种:必须出现、自由出现和不能出现。复指代词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成分提取要遵循的等级,即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可及性较高的成分提取后,原位一般不会出现复指代词;可及性较低的成分提取后,原位必须留下复指代词。二,复指代词本身的句法属性。当空位违背句法限制时,复指代词就会出现来挽救句子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中的指示代词与地点专有名词组合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它们同地点专有名词相比,在语法功能上无甚差别。从该组合整体功能上看,有指示功能、话题功能及介绍引导功能。指示代词与地点专有名词中的量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有特殊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4.
王敬霞 《文教资料》2007,(12):90-93
以《论语》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之”字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根据统计,“之”字在《论语》中出现497次,可分为连词、代词、动词、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字的语法功能看,带“之”字的结构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还有少数充当状语、补语、定语等句子成分。附带对“之”字的几种用法和性质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5.
小议日汉指示词的区分基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婷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112-113
《日本语教育事典》对日语的指示词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的指示词是指除指示代词之外的包括この?そぅ?ぁんを等一系列词的范畴。它具有指示某一对象的功能,同时又表达了说话人捕捉对象时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7.
山西兴县方言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都由指示代词兼任。兴县方言指示代词非常发达,形成了专门指代人的指示代词,其说法多达31种。这些指人代词主要通过指示代词的多层叠置和附加词尾形成,既可以表示“单数—少数—较多数—最多数”的语法意义,也具有“亲近—中性—疏远”等语用功能,因其还具有“近指—较远指—更远指—最远指”的距离意义,所以,这些指人代词还不是人称代词,仍是指示代词。其复杂的叠置形式可能是兴县各片方言之间长期接触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国语》是记言性的史书,它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语言资料。在研究当时语言概况这个问题上,它和《论语》有着同样的价值,甚至可以说,它比《论语》更接近口语。下面仅就人称代词在《国语》中的情况,谈一点体会。 一、第一人称 《国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卬、戎、鱼、台、辞、均未出现,只有吾、我、余、朕、予等几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吾”,出现了308次;其次是“我”,出现了179次;再次是“余”,45次;最  相似文献   

9.
“其”字在《荀子》中共出现659处,它可以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等。句法位置灵活,语义和功能呈多样化。同时,作代词的句法位置除作定语外,还可作主语。  相似文献   

10.
话题链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具有相同所指对象的话题所在的小句构成的连续的小句串。本文讨论话题链话题的隐现规律,并解释了话题链上名词回指语和代词回指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指示代词是现代汉语方言代词中最为复杂的词类.它既有指示区别某种对象事物的功能,又有替代某些词类的功能.广丰方言指示代词的指示范畴不同于"三分"现象,只有近指、远指二分.而按指示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指示人、事物、处所、时间、方式、性状和程度等几类.本文在细致的描写基础上,探寻广丰方言部分指示代词词形的来源,并归纳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代词回指语先行项的可及性”、“代词回指语的功能”、“代词回指语的数量分布”等三个方面论述汉语和阿拉伯语篇章中代词回指语表现出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种语言本质上存在的不同所决定的。在进行两种语言的篇章理解和互译时,只有充分考虑到二者在代词回指语使用上所呈现出的特性,才能对篇章语义正确地理解,进而得到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所字结构中的“所”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代词。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称之为“特别的指示代词”,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称之为“辅助性代词”。这个特殊代词的特点是,有指代作用,但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将它放在别的词语前面,构成“所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或是“所……的事物”。  相似文献   

14.
"是"在《庄子》中的主要用法是指代词,核心功能是指代命题,同时还有形容词和连词构成语素两种用法;后两种用法均是由指代命题的核心功能演变出的,同时系词用法也处在演变初期。"是"在表判断关系的话题句中回指话题,演变为系词;在复句中回指命题,同其他语素构成复合连词;指代命题且单独做谓语时,演变为形容词。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7.
光山方言指示代词“恁”单用时混淆近指和远指,跟近指“这”和远指“那”并举使用时相当于中指。由基式“恁”可以派生出系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三分和混淆近、远指在方言中大量存在,指示代词三分和使用者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中指”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指示代词,跟近指和远指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9.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今文《周书》的指示代词包括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无定指代词和旁指代词四类。从称代范围、格位选择、句法功能和发展变化情况等方面对这些指示代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分析了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语用功能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