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海若 《今日科苑》2007,(19):78-81
苏联人朗道1937年代创立了液氦的超流动性理论:对液氦在2k下为什么具超流性作了理论说明,认为液体氦只存在一种流体,只不过这种液体的性质在不同温度时是不同的。他的理论奠定了凝聚态物理学的基础,开创了凝聚态物质的研制工作,也为超导研究指明方向,获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人安德森、范弗莱克与英国人莫特因对磁性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成果,获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安德森和范弗莱克创造了抗磁性、顺磁性材料,用于制造电脑上的电子开关和存储器;莫特则研制成非金属固体磁性材料,广泛用于磁带录像器、电脑和太阳能转换器中。  相似文献   

2.
光合作用是农业的基础,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灵提供食物来源。诺贝尔化学奖当然关注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的揭示:美国人卡尔文40年代末用碳-14和纸色谱法探明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步骤,荣获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3.
美国人鲍林因对分子结构的研究,特别在化学键的类型及其与物质性质、与生物体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荣获了1954年奖。他30年代初最早把量子应用到生命分子结构的研究上,利用X射线衍射、磁效应及形成化合物的热效应来计算原  相似文献   

4.
1935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颁给了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施佩曼,他开创了组织胚胎学这一新的生理学科。这位德国人用蝾螈和蛙进行实验胚胎研究,将一片背胚孔唇在另一胚胎的特定皮区植入,从而诱导了第二个胚胎的发育,施佩曼称移植的胚胎组织为"组织者",称这些组织聚集的地区为"组织中心"。  相似文献   

5.
余海若 《今日科苑》2007,(21):52-55
美国人拉比1937年发明核磁共振法,用分子束核磁共振的方法来确定核磁矩,1939年利用这个方法对质子及氘核的磁矩和光谱进行了精密测定,发现氘核具有四极矩,获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他的理论,50年代诞生了核磁共振仪,并导致了原子种、微波辐射和激光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余海岩 《今日科苑》2007,(23):54-57
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2名有机化学合成领域的开拓者。法国人格林尼亚1901年发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有机镁试剂,这种试剂是功能最多、最有价值的化学试剂之一,为大量生产醇、醛、酸烃等有  相似文献   

7.
科苑 《今日科苑》2006,(11):12-14
10月2日,2006年度诺贝尔奖评选活动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随后3天里陆续揭晓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至此,诺奖的三项科学大奖尘埃落定,美国科学家包揽所有奖项。今年的诺奖展示了哪些最新科学成就,各奖项得主又有何感想,本报对本届诺贝尔科学奖进行了一个全面盘点。  相似文献   

8.
今年正值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发100周年,本文就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设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走势及特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作用与意义,从多视角系统深入地总结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年辉煌及给人们的借鉴与启迪,仅撰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9.
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生理学家获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0年10月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以表彰他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晨曦 《今日科苑》2005,(1):28-30
倍受世人瞩目的一年一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揭晓后,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在高科技大潮的冲击下,荡涤出所有的愚昧、落后。在高科技这面旗帜的引领下,世界上不同肤色的人们用探询的目光和科技创新的意识向着人类未知领域挺进。  相似文献   

11.
云舒 《今日科苑》2005,(11):18-20
倍受全世界人民为之瞩目的2005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评选已揭晓。这些自然科学家以超凡的智慧,呕心沥血地致力于科学研究,他们的科研成果既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也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篷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行将结束。在这非凡的100年中,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超过了以前各世纪的总和。科学家们纷纷总结人类在20世纪的最大作为:有的称为“原子的世纪”,有的则叫做“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世纪”等等。总而言之,大多没有离开物理学的领域。 21世纪即将来临。在科学技术领域,谁将主宰这新的100年?对此虽众说纷纭,然多数未来学家预言,  相似文献   

13.
以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家们的成功科研经历为出发点,探讨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给予科研工作者科研创新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今日科苑》2007,(21):11-19
21世纪的生物技术:基因打靶——记2007年诺贝尔医学奖基因打靶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将使人类改造基因的梦想变为现实。2007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遗传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安德(Mario R.Capechiand)、奥利弗·史密塞斯(Oliver Smithies)和英国  相似文献   

15.
艾凉琼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229-232
从近三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科研成果来看,科研合作在同一个实验室的紧密型合作为主要科研合作形式之一,以性情融合为基础,兴趣一致或知识能力互补等构成了科研主体的合作动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的合作氛围增强了科研主体的创新能力,是一些科学家获得诺奖成果的原因之一。为此,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从政策、管理上提倡科研合作,为科研合作创造良好条件,让科研合作多一些自主性,少一些"人为"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格拉肖1960年发现对称群SU(2)×U(1);1964年提出一个新量子数(粲数)的假设;1970年将温伯格-萨拉姆理论作了推广,他证明利用粲数能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联系推广到所有基本粒子。美国人温伯格1968年与马基斯坦人萨拉姆提出"温伯格-萨拉姆理论"。萨拉姆1956年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6个年头,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诺贝尔奖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中最受人类关注和重视的奖项。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最高荣誉。无论他们属于哪个国家、民族或地区,获奖者肯定是全人类的精英,毫无疑问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诺贝尔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威望,最根本的原因是诺贝尔委员会坚持把公允、理想和平等放在首位,将荣誉颁发给"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106年历史中,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每一位获奖者的研究项目,都对世界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国人德布罗意1924年发表电子波动理论文集,首先提出电子和原子中的其他物质组成都具有波动性,并进而提出微观物质也应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物质波思想,解决了原子内的电子运动问题,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物质波理论,得到爱因斯坦的首肯,并后来成为薛定谔波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德国人海森堡1925年建立量子理论第一个数学描述—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知识与人才的传承规律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存在着大量呈"链"状模式相继传承的现象,并表现出明显的接代连续性、集聚性、扩散性、学科交叉与合作性等特征.通过学术、师生关系、科研机构等科学中介和栽体的联结、传递、延伸,一代一代诺贝尔奖成就和人才大多能够加以连接,形成一条条通向诺贝尔奖的历史传递链.为此,深入揭示诺贝尔奖传递链的特性及传递规律,对于我国的原始性创新及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