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史机构和太史令的功能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仅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通过参验历法、占候天象、掌记灾祥等方面,深刻影响了政治局势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人多认为司马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为了半面之交又千夫所指的李陵仗义执言差点身败名裂。我倒觉得他糊涂一世聪明一时,从郎中到太史令,侍从数载也未参透宦海浮沉,欲以一言之辩挫败众口一词,触怒龙颜在所难免。司马迁用如椽之笔让一个个呆板的名字名垂青史震古烁今,无愧太史之名。然而他让自己卷入一场无妄之灾,迅疾被历史洪流湮没,乃至生卒年无从查考,人生结局成谜,《史记》残缺不全,愧对太史之名。  相似文献   

3.
刘枢尧 《中国教师》2014,(11):30-30
<正>古往今来,群雄逐鹿。天下之雄,其类有三:起于乱世,统天下猛士、骁悍雄杰者,枭雄也。甚得人心,弄权欺世,登万人之上者,奸雄也。唯有凌云壮志,斩毒棘而以身辟其路者,英雄也。杨雄曰:"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公,自少时励志于父业,为撰通史而苦修数年,洛阳相会后,承父职,任太史令。迁以人之耿直,谈吐之才起立于朝中,竟因护将李陵,以反逆而落狱。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一直被视为沟通“天”“人”的桥梁。作为仰观“天意”的国家机构,其创建、沿革与政局变动密不可分。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在名义上仍属龙凤政权管辖时便创设了朱明政权的第一个天文机构——太史监,初创未久的太史监在职能上已具备日后钦天监的雏形。至洪武三年(1370年)更名为钦天监之前,太史监先后被更名为太史院、司天监。在短短的十数年时间内,明初天文机构的名称进行了多次变更。明初天文机构名称的频繁变更不仅是出于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的客观需求,更是朱元璋天学态度的体现及为应对当前政治环境变化而进行主动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郭守敬的卓越贡献李铁社郭守敬,号若思,元初邢州(今河北邢台)人,1231年生,是我国元代杰出的科技专家、他一生的官职并不算高,历任都水监、同知太史院事及太史令,晚年授昭文馆大学士等职务。由于在科学上的建树,他一直受到高度的赞扬和崇敬,而尤其受人推崇的...  相似文献   

6.
《史记》,西汉司马迁作。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生。先祖曾为周室之太史,父司马谈,为汉太史令。迁继承父学,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考察史迹,搜集史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三十五岁那年,父谈病死。谈临终前以自己生于海内一统的汉代却未能写就一部史书为憾事,遗命司马迁完成这件工作。三年后,迁继任汉太史令,并着手修史。司马迁写《史记》约始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降匈奴事,说了几句为李陵辩白的话,被囚于狱三年。在狱中,司马迁受了极残酷的腐刑。他痛不欲生,但因修史的壮志未  相似文献   

7.
一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雏型,最早起始于夏朝。夏朝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国家机构的朝代,当时除设其他职官外,还有太史。太史的职责权限是记事,兼管天象、历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察。相传夏朝末年,有个名叫终古的太史,看到桀暴虐无道,不理朝政。于是,便“出其国法,执而泣之”。后来,夏桀暴乱愈甚,他毅然弃官而“奔如商”。终古铁面无私,以尽其监察职能。这个例子说明,夏朝的太史正是后来御史的雏型。此后,各  相似文献   

8.
在周代,“官箴王阙”是一种政治制度,或太史令百官作箴,或专司箴谏之官作箴,箴文既成之后,由常在君主之侧的乐工“诵”于王耳。周代而后,“官箴王阙”成为一种历史传统,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未衰败过。扬雄的箴文是“官箴王阙”传统中产生的代表性作品,其箴诫对象是君主,而非今天一些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百官,这可从扬雄箴文创作的初衷、模仿的对象、后人续补时进行的说明,以及文本本身的解读、扬雄箴体与辞赋的联系等等诸多方面得到确切证明。  相似文献   

9.
升庵石刻像,在建水县福东寺。这是云南省内仅存的一块升庵遗像。去年我去建水,城里有条太史巷,为什么叫太史巷?我想总有个来历。就在巷口发现墙壁上嵌着一块石碑——《重建太史巷过街楼碑记》,为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所立,碑文一开头就回答了我的疑问。文云:“从来巷未有以太史名者,名曰‘太史,何故?前明吾邑之登甲选词林者,始于本街李公遇元,实启建阳文献之瑞,至先后登甲成  相似文献   

10.
小官人     
太史某翁,忘其姓氏,昼卧斋中,忽有小卤簿,出自堂陬(z u)。马大如蛙,人细如指。小仪仗以数十队。一官冠皂纱,着绣襆(f ),乘肩舆,纷纷出门而去。公心异之,窃疑睡眼之讹。顿见一小人返入舍,携一毡包大如拳,竟造床下。白言:“家主人有不腆之仪,敬献太史。”言已,对立,即又不陈其物。少间又自笑曰:“戋(ji n)戋微物,想太史亦无所用,不如即赐小人。”太史颔之。欣然携之而去。后不复见。惜太史中馁,不曾诘所来。āúō译文:有个老太史,白天躺在书斋里看书,忽然看见一支小小的仪仗队从堂屋角落里走出来。仪仗队的马只有青蛙大小,人只有手指头大…  相似文献   

11.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名著,故而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其中“太史公”一词是关键词,它不但涉及到《史记》百三十篇各篇的著者、思想及史实内容,而且前后出现达一百五十二次之多。指称不一,有时指司马谈,有时指司马迁,有时又指称官职(与“太史令”、“太史”同)。因此古往今来研读《史记》者多有释名、考辨,然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今不揣浅陋,略陈臆说,以就正于方家。历代对“太史公”的释名、考辨大致可分为三类,兹列于下,并逐条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12.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武帝发现太史令这个职位,已经空缺快三年了。除了司马迁,似乎没任何人适合担任。武帝果然任命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从此,司马迁结束了“皇帝家仆”的郎中生活,成了官居在士大夫之列的太史令。他迁出皇宫中,紧接着就投入了太史令工作。按照规定,太史令主管宗教活动、天文历算、公文档案,并负责记载国务活动。各级政府给中央的报告,必须同时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小篆字体的产生,历来有秦丞相李斯作和程邈作两种说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在提及王莽时六书,三日篆书即小篆一句下,又  相似文献   

14.
两汉徐州经学探论王健徐州的两汉文化内涵繁富、成就卓著,其中儒家学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历两汉四百年中,徐州经学昌明、大师辈出,学派林立,著述众多,在古代文化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然而岁月沧桑,学术历变,加之历史记载的残缺,当年地方儒学的盛况,久已湮而不...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就命令他的重臣、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进行统一文字的工作。李斯作了《仓颉篇》、赵高作了《爰历篇》、胡毋敬作了《博学篇》。这几部书中的文字,《汉书·艺文志》评为“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秦篆”就是我们所说的“篆字”。篆字是秦代的标准文字。那么,秦代的篆字到底是多少呢?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 ,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 ,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 ,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 ,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 ,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 ;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 ,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 ,首开排斥异己之风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汉代,以“三合”及“生旺”等为代表的五行理论已完全成熟,这一理论成为包括择吉术在内的传统术数的理论基础。由于择日办事世风之炽烈,两汉时期出现了建除家、五行家、堪舆家等多家择吉流派,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择日专历,最后导致择吉日书与历书相结合,使汉代成为我国择吉黄历草创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一些开明人士主张薄葬,给当时的社会风气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气息。与之相应,主张薄葬的遗令也大为兴盛。两汉薄葬遗令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紧密相关的,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死观、丧葬观、孝道观等。探析两汉薄葬遗令,对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世风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赢政自号"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同时他在地方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故夏曾佑称:"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就文字而言,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由此可知李斯、赵高、胡毋敬各作一篇字书,都有可能对秦朝小篆改定而做过文字规范统一的整理工作,而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