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有一些通讯员和记者,在广播稿件写作中,受报刊体的影响相当严重,语言书面化,不注意口语化;句子长,用词生僻,不注意广播稿的通俗化;有些还运用文言文,语言华而不实,使播音员播送起来十分别扭,听众又难以听懂,效果很差。这是忘却了广播的基本特点是用有声语言进行宣传报道。广播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要以声取胜,做到语言通俗生动,能抓住人心,没有报刊语言文。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好稿——《田三万分家》(河南台和中牟县广播站采写)的开头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广播记者、编辑应具备灵活运用广播语言的基本功。所谓广播用语,一是要求口语化(包括改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等);二是通俗易懂,符合规范;三是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再就是句子要短,要准确、生  相似文献   

3.
广播语言是广播传播的最基本的物质手段并构成广播传播的基本特点。广播语言本身有哪些内在规律,人们正在不断地探索,认识也在逐步地深化。语言表现形式有两种:即书面语言形式和口头语言形式。两者在反映语言三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书面语言,是通过文字符号表达语义信息,故语音变化考虑不多(除了讲究韵律的诗词外),词汇要求丰富、文雅,句法要求严谨、逻辑性强,长句、复句使用频率高,等等。口头语言是有声语言,要求上口语听,不能话屈聱牙影响声音的自然流畅;词汇要求大众化,浅显明白,不能晦涩难懂;…  相似文献   

4.
广播是声音的传播,语言的魅力是广播节目的优势。广播稿的写作要努力克服书面语言环境的影响,认真解决“重书面语,轻口语化”的倾向。广播搞的写作应该有以下基本要求。(一)线条清晰,具体形象。线条清晰,一篇新闻报道只能一个主题,内容不能太繁杂。运用数字不能过多过滥,绝对数量重要的用一、两个,其他用比较的方法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如“全省参加春耕的劳力达到320万人,比去年增加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5%”。有些数字可以用换算的办法,把抽象的数字用一般人能够明白的事物表达出来,则更形象生动。如“他一年跑的邮…  相似文献   

5.
让广播新闻“活”起来,应准确把握广播新闻的语言、结构和写法。一、语言上:多用动词、口语化一是多用动词,用准动词。动词在语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因素,主要用于陈述人物和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等。不少教科书中对此还有明确的定量要求:一个句子中至少应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该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2004年亚广联最佳广播节目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唱到今天的千年史诗》中有这样一段:“炉子上烧的奶茶开了,飘起淡淡的薄雾。青春时尚的巴童和她的白胡子爷爷并肩坐在我对面,像一幅对比鲜明的图画,在渐渐散去的薄雾中愈发清晰起来。”原本静态的一个画面,经过动词“奶茶开了”、“飘起”、“散去”的点缀,动态画面的穿插,使得静态的画面立刻鲜活了起来,也表现出更丰富的内涵,比一句“巴童和爷爷并肩坐在一起”形象多了。  相似文献   

6.
寄广播稿要通俗口语化,这并不是什么新见解.远的不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光是“广播电视战线”、“新闻战线”、“编播业务”等刊物,就发表了近二十篇讲广播语言的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先后开展过“口语化月”、以通俗口语为主要内容提高广播宣传质量的活动。尽管这样,打开收音机仍然常常听到半文半白、费解难懂的词句.有人说,现在语言广播通俗  相似文献   

7.
广播体是指运用电讯技术传播的口头新闻报道。它来源于口语体,同时也来源于书面语体,兼有口语与书面语的优点。广播体不同于报刊体,它的预备形态是口语化的书面语,即尚未播出的广播稿;它的正式形态是译自书面  相似文献   

8.
陆玲 《新闻界》2000,(1):39-39
广播是凭借电波传播,以声音为表达手段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诉之于人耳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而且一听就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这里就涉及了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问题。 误区之一:将口语化等同于庸俗化 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内容。老舍曾说过,“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①但是“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并不是对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新闻用语要简洁明快、朴实无华,但不是不重文采、不重词藻。简洁明快、朴实无华与词汇贫乏,语言苍白决不是一回事。简洁明快、朴实无华,追求的是语境上的朴素美,这是极高的语言境界。对新闻事实作具体描述时,要多在动词上下功夫,尽量少用形容词,尤其是消息更应避免滥用形容词。新闻作品中必需用形容词时应十分谨慎,防止夸大其词,否则有可能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我曾在七十年代编发过一篇报道我省一艘渔轮在海上遇险的稿件,稿中有这样一句:“渔轮在狂风怒涛的袭击下”。那时,中央电视台还没有海浪预报这一节目,我则以为“狂风怒涛”无非是形容风浪很大,没  相似文献   

10.
时下,广告界的竞争愈演愈烈。广播广告怎样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怎样扬长避短?了解和掌握广播广告的表现方式即表现艺术十分重要。广播广告工作者只有制作出“语言自然亲切生动、音乐优美动人、环境音响真实可信、创意新颖”的广告,才能拥有广大的听众,拥有众多的客户,达到广播广告诉求效果,下面,笔者就三个方面谈谈广播广告的表现艺术。 一、广播广告的语言艺术 人声语言是广播广告的主体,也是广播广告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广播广告人声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既不像口头语言那样随便,也不像书面语言那样精密严谨,咬文嚼字。它更接近于生活,读来上口,听来顺耳,个性鲜明,韵味独特,一听就明白。所以,广播广告人声浯言的创作,要做到通俗口语,准确鲜明,生动形象,亲切自然。 1、通俗口语。广播广告,有如闪电,瞬间即逝。收听广告的人们又处于半收听状态的被动地位。因此,广播广告人声浯言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上口顺耳,符合一般说话的习惯和听觉的要求,要口语化,一听就明白,力戒书面语。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台是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向人民群众讲话的,它是通过电波用声音进行宣传的现代化工具。它讲的话如果通俗、口语化,人们一听就懂,那就能够收到比较大的宣传效果;反过来说,如果讲话的句子疙疙瘩瘩,很不容易听懂,那就必然不能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因此,广播稿件在文风方面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必须要通俗易懂,讲究口语化。广播稿件要求口语化,甚至比报纸还要严格些、迫切些,因为广播是用耳朵听的,用耳朵听比起用眼睛来看,在接受上是要困难一些的。一个人在看书、看报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再看一遍,或者反复看几遍,直到弄懂为止。听广播就不行了,你没有听懂,播音员还是要往下面播的。听的人一句话听不懂,或者是一个字听不清楚,就会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再说,广播听众比起报纸杂志读者来说,面是要广泛一些的。譬如  相似文献   

12.
我们收听广播,常常可以听到播音员热情的声音:“各位听众,现在请听对话……。”“对话”是广播中常见的一种宣传形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科学知识》、《讲卫生》等知识性节目里,在《对农村广播》和对青年广播等一些专题对象节目中,都常常采用“对话”广播。“对话”广播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听众的欢迎。怎样播好“对话”呢?“对话”稿有什么特点呢?大家知道,“对话”稿件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的形式来表达的。所以,“对话”广播的语言就要有人物的思想性格,它较之播其他稿件的语言要更通俗更口语化更朴实流畅。根据对  相似文献   

13.
现今的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是汉语的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应用语体、科技语体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涉及广播语言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以广播稿中的修辞格为研究的材料,因而对广播语言的运用、对广播稿的修辞不能直接起作用。广播工作者翻开现今的修辞学著作,修辞格部分看到的大都是诗歌、小说、散文、政论文的例子,很少能找到几例广播稿的  相似文献   

14.
口语化陷阱     
廉杨  顾广众 《记者摇篮》2004,(7):25-25,42
近年来,随着主持人节目的兴起.广播语言的基本形态发生了令人欣喜的深刻变化:艰涩的书面语言逐渐减少。通俗的口语表达成为主流。广播节目的语言更加生活化,更加亲切、自然、流畅。也更加易于为广大听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在使用语言文字方面,广播不同于报纸。广播由于它自身的缺点——瞬间即逝,不留痕迹——要求广播必须做到口语化,即用群众的语言写作。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方言土语、歇后语、谚语、乡俗俚语能不能上广播?一种意见认为可以,一种意见认为不能。两种意见都太绝对化了,绝对化了必然走向片面性。口语是对书面语的区别而言。书面语是一种较为深刻的语言文字,口语则比较浅淡,  相似文献   

16.
杨斌 《新闻传播》2013,(12):298
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新闻频率,传播时效越来越快,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这一转变对记者、播音员的语言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相似文献   

17.
试论“广播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淦 《新闻实践》2004,(3):43-45
“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的“文字部份”所展现的语言文体。广义的“广播体”,应包括广播新闻的声音构成、表现形式、文字语言(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部分)等构成和表现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可以说,当年的这场讨论,只是对“广播体”狭义范畴,即对广播新闻“文字语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广播语言     
1984年12月20日,日本广播用语委员会,在大阪广播电台召开了第995次会议。在会后全体委员的讲评中,吉泽、外山两位委员就广播语言问题发表了如下一些意见:吉泽委员说,让人听起来费劲儿的口头语言,无非是由于词汇难懂、句子过长或是说得太快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播音员对这三点要格外注意。外山则认为,广播语言目前还未能由书面文章体向口语体转变。自然,如果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有时句子长点也无妨。不过,正是由于句式复杂的书面语言有时能够为播音员的朗读技巧所补救,也就影响、推迟了  相似文献   

19.
当你在编写广播稿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听众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作为一个广播工作者,要把工作做好,就要努力去研究广播的特点,研究我们服务的对象——听众。当我们在编写广播稿件的时候,就要注意通俗化、口语化,适合听众的收听。听众是在什么情况下收听广播呢?有组织  相似文献   

20.
董瑛 《新闻知识》2000,(2):40-40
广播稿怎样写?给广播电台写稿和给报纸写稿有什么区别?一般情况广播稿和报纸稿大同小异。所谓大同,是指广播和报纸对稿件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所谓小异广播稿是给人“听”的,报纸是给人“看”的。所以广播稿件为了适应人们的听觉就必须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广播电台近30年的工作经验,就广播稿的特殊性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广播稿,尤其是广播新闻稿要主题鲜明。一篇稿件只能有一个主题。记者采访的单位大都是先进单位,所以被采访单位的领导常常希望把每个方面的工作都能宣传一下,单位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