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霍懋征老师紧扣这一组课文阅读训练重点项目“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在读书之始便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随即板书“抒情”,并在课题的“爱”字底下加上着重号。这就直观而明确地向学生揭示学习的重点,准确地引导学生学习中的思维方向,做到目的明确。  相似文献   

2.
《别了,我爱的中国》(五年制小语第九册30课)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描述了自己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全文紧扣住题眼“爱”字来抒发感情,其中第一、二、三节是侧重于借事借景来抒发感情的。我把这作为教学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课文内容的分析,不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语言文字;只讲语文知识,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现象.这是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去年暑假,我们有机会听北京海淀区讲学团柳文华老师教小学语文第九册30课《别了,我爱的中国》,深得教益.  相似文献   

4.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北京李明新教学要求: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  相似文献   

5.
关于课文:五年制第九册30课《别了,我爱的中国》是篇讲读课文。课文写了作者在解放前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惨案后,被迫赴西欧前的离别情景。作者郑振铎通过即将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愿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决心。全文可分为三段,课文的第一、二段是叙事写景抒情,第三段是作者的联想。课文提示的第一题,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是怎样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的;第二题是课  相似文献   

6.
《别了,我爱的中国》的作者是著名学者郑振铎。1927年5月21日作者由上海乘船出国。离别祖国那天,到码头送行的有作者的亲人,还有他的朋友叶圣陶等。作者究竟为什么要离开祖国呢?叶圣陶先生回忆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进行大屠杀,在上海,成百上千的工人和青年被机关枪扫射,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包括郑振铎在内,激于义愤,联合写信给国民党的几位元老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等人,希望他们站出来说几句话。但实际上,他们不但无能为力,事态反而发  相似文献   

7.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体会作者怎样一层比一层强烈地表达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以抒情为主的记叙性散文。文章所在单元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提供了极好的范例。本课的教学目的和重点可确定为: (一)通过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深刻认识正由于旧中国的政治腐败、积贫积弱,才导致了亲爱的祖国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践踏。作者在暂别祖国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  相似文献   

9.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我国现代作家郑振铎写的抒情散文。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当时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当年5月离开中国,旅居巴黎。课文描述了作者在离别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坚强决心。教学时可先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自学生字词,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五年制小语九册3O课《别了,我爱的中国》,这是一编以抒情为主的记叙性散文,作者郑振铎。文章所在单元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本文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提供了极好的范例。我们的祖国,作者所全心爱着的中国在那积贫积弱的旧年代里,是有着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之忧心忡忡,为之浴血奋斗,为之英勇献身的。今天,当着灿烂的五星红旗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空高高  相似文献   

11.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抒情散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著名学者郑振铎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出国时写的。文中通过“我”乘船离开祖国时所见所闻的描述,抒发了自己真诚地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达了作者为驱逐帝国主义,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而战斗的坚强决心。文中借事、借景抒发  相似文献   

12.
《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文章以准确、凝炼的词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的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教这篇课文时,应在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又绝不能让话满堂飞,应该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领会爱国主义的内涵,把爱国主义的教育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我国现代作家郑振铎写的抒情散文。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当时,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当年5月离开中国,旅居巴黎。课文描述了作者在离别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坚强决心。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节)讲作者乘船离岸时的见闻和感受;第二段(第二、三、四节),讲作者沿途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第三段(五至九节),讲作者  相似文献   

14.
《别了,我爱的中国》记叙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后,作者被迫离开祖国赴西欧时的情景,其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连绵成线,表露出作者的抒情脉络,形成“爱”的主旋律。这条感情之线层层推进,由依依  相似文献   

15.
语文第九册第34课《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抒情散文。作品中倾述了作者在大革命后离开祖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的心愿,抒发了“我”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根据“我”的情感发展过程,全文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我”离开祖国时所耳闻目睹的具体事实并由此所激发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部分叙述了作者出国的目的,表示了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决心。本文仅就第一部分的情境教学,谈几点粗浅体会; 课文的第一部分相继展示了三个典型场面,并用挚爱祖国的红线相串。  相似文献   

16.
结合教材实际,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条途径。我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中做到“五抓”,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7.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相似文献   

18.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郑振铎同志在二十年代被迫只身离开祖国和亲人远涉重洋时写的。细读这篇课文,作者的真挚而又深沉的爱国之情充满字里行间。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感人的文章,我们又怎样把这种感情让学生有所体会呢? 我们知道郑振铎同志(1898—1958)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五四”运动后,他和茅盾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从“五卅”运动到“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期间,和茅盾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的罪行,又和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并参加了上海  相似文献   

19.
本刊组织“小学语文、数学教案征集评选活动”以来,收到大量应征稿件。从这一期起,我们陆续选登部份教案,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20.
郑振铎二十年代的散文名作《别了,我爱的中国》(见小学语文第九册),以其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强烈感动读者。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复迭咏叹的写法,收到回环曲折,反复低昂,一往情深的艺术效果。开头即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的反复呼告句振起全篇。作者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四·一二”大屠杀后的黑暗现实,决定出国以“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然而当此离别祖国、即将远渡重洋之际,满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