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这个成语出自《晋书·乐广传》。晋朝乐广有一位交往甚密的朋友生病了。乐广急忙寻问病情,朋友告诉他说:“上次在你府上吃饭,我才举起酒杯准备喝酒,就看到酒杯里有条蛇,顿时一阵恶心,很不好受,喝下酒回家后就病了”。于是,乐广又在上次酒宴的大堂置酒,再把这位朋友请去。饮酒时,乐广问朋友说:“酒杯中还有你上次所看见的东西吗?”朋友回答说:“是的,和上次  相似文献   

2.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09,(40):86-86
1酒杯树 这款酒杯树能为冷餐Party增色不少。一棵树的每片“树叶”都是一个有开口的高脚杯搁架,放上酒杯不仅稳固安全而且极具装饰美感,如果搁置不同颜色的鸡尾酒,就像朵朵花儿开放在枝头。  相似文献   

3.
潮流新品     
“最后一滴”马提尼酒杯设计师李·费恩之所以要将这款别致的马提尼酒杯取名为“最后一滴”,就是想要让品酒者体会到美酒饮尽而意犹未尽的境界。在酒杯的正中,悬浮有一颗晶莹剔透的深蓝色“杜松子酒滴”,让人能感受到只属于“最后一滴”的永恒体验。除此之外,酒杯采用蓝色玻璃精工打造而成。  相似文献   

4.
“书圣”王羲之最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它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在东晋永和年三月初三那天上午,51岁的王羲之邀约了41位亲朋戚友,在如今绍兴市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列在溪水两旁,把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杯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  相似文献   

5.
时下,公款吃喝成风,屡禁不止,老百姓深恶痛绝。漫画家们义愤地对这一丑恶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抨击。我也曾创作过多幅这方面的漫画作品,就题材而言,漫画《干——!》并不新鲜,可以说是“大路货”,只是在表现方法上有新的突破。那么我是怎么想,怎样画这幅漫画的呢?有天早晨,我登上楼顶,去呼吸新鲜空气,抬头遥望,只见新建楼房拔地而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内心感慨万端,无意中脚踏在一个破碎的高脚酒杯上,瞬间,楼房——酒杯在头脑中发生了“碰撞”,酒杯里盛的不是酒,而是整懂的楼房,人民的血汗!这不就是一幅讽刺公款吃喝…  相似文献   

6.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06,(30):80-80
Vivavi家具;“变色”玻璃;诺基亚N73;宽幅商用彩色喷墨打印机;玻璃猫窝;“旋转”酒杯。[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3,(10):60-60
一日和领导等喝酒,激动地举起酒杯大声道:“让我们同归于尽吧”!  相似文献   

8.
生活品质     
设计品酒之乐,自酒杯始品酒的乐趣自酒杯始,所谓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都跟盛放酒的容器有很大关系。意大利一家公司推出的酒杯系列,都是以高品质的水晶为原料,确保了杯体的清澈透明,酒在杯中的挂壁性也更为良好。杯底采用独特的涟漪型设计,加大了与葡萄酒接触的面积。当品酒者轻轻晃动酒杯的时候,杯中所散发出来的芳香比普通酒杯所释放的多,喝起来味道自然更加醇厚。除了红酒杯,这家公司还为不同类型的酒或饮料设计不同的器皿,如专门喝啤酒或者软饮的大玻璃杯,另外还有烛台、玻璃器皿、醒酒器等让餐台充满情趣的附件。玩家草上飞在许多武…  相似文献   

9.
心怀憋屈.但又不敢(或不便)直言,怎么办?很多没出息没本事的男人就借酒浇愁(女人也无妨),灌他个酒水糊涂.于是乎一醉解千愁。如果碰得巧.心里憋屈的时候恰好有人赐席请酌.于是觥筹交错,端的是他人的酒杯.而浇漓的却是自己心里的疙瘩,这就叫“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相似文献   

10.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话是哲人诗性的灵光。如果你是新闻人,对工作的感受决不仅仅是美丽。不是喜欢,没人拣这份差事。苦,累,没白没黑,没有多少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年复一年的除夕。端起酒杯难以面对爱人的一脸疲惫。如果你视之为“饭碗”,值得尊重,因为没人不对饭碗怀审慎之心,但你不能叫做“新闻人”;喜欢这个差事,  相似文献   

11.
酒宴上通过行“酒令”以劝人饮酒的习俗,人们普遍认为开始于唐代。其实,其起源要远远早于唐代。本来,“酒令”是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诗经·宾之初筵》:“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所谓酒监、酒史,就是在酒席上由大家推举出来的、监督人们饮酒礼节的酒官。酒官行令的目的,在于助兴取乐,劝人饮酒。据东汉贾途所撰《酒令》载,其形式是推一人为令官,饮酒者听其发号施令,违者罚酒。酒宴上行令劝酒习俗的正式形成,当始于唐代。这恐怕与唐代诗歌的繁荣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唐代诗…  相似文献   

12.
鲁迅过年     
鲁迅过年,既有和常人相同的一面,更有和大家不同的地方。和常人相同,是说鲁迅也要休息,也要娱乐。每当春节到来,他也不免要“游厂甸”、“逛书市”、“添菜饮酒”,走访师友。1928年和1929年的春节期间,他还同许广平、柔石、周建人等去观赏电影。但是,他的过年,又确有和大  相似文献   

13.
郝远 《编辑学报》2016,28(6):557-557
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采用顿号(、),这对于处在同一层次的并列词语是正确的。如果对不同层次的并列词语之间也都采用顿 号,则是错误的。遗憾的是这类顿号使用的错误在科技书刊中屡见,应引起我们注意。例如:“临床资料包括父母年龄、身高、父亲体质 量、母亲孕前体质量、父母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情况、母亲胎次及孕期是否出现合并症。”这里一“顿”到底,混淆了并列成分的层次。正确的 应为:“临床资料包括父母年龄、身高,父亲、孕前母亲体质量,父母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情况,母亲胎次及孕期是否出现合并症。”这即是通常 所说的“逗号降格为顿号使用”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4.
<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中国古代诗人留下了无数诸如此类的关于酒文化的佳句。其实中国的饮酒之风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十分盛行了,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样式各异的陶制酒杯。其中在山东龙山文化墓葬中发现的蛋壳黑陶杯制作精致,颜色黑亮,光洁如新,其精美绝伦的制作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品!  相似文献   

15.
“看起来像水,喝到嘴里辣嘴,喝到肚里闹鬼,走起路来绊腿,半夜起来找水,早上醒来后悔!”这是过量饮酒最真实的写照。然而,新春佳节,亲友聚会,饮酒在所难免。如何把酒精对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呢?  相似文献   

16.
人到中年     
古往今来,对于时光飞逝、韶华易逝的嗟叹,是个经典而永恒的话题。晏殊在自家花园里端着酒杯叹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其实早早就以神童身份发迹的晏殊,人生的美好时光比大多数人都要长。相比起来,施耐庵就简单直白得多:“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  相似文献   

17.
只、枝、支     
“只”和“枝”、“支”这三个量词混用的现象,在报刊上时常出现,用混的原因,就是对这三个同音量词的分工不熟悉。“只”使用得比较广泛。它常用于表示某些成双成对东西的一个,如两只眼睛、两只手、一只筷子、一只袜子。它还用于指某些器具的量,如一只箱子、一只手表、一只灯泡、一只酒杯。一些飞禽走鲁的量,也用“唑”,如一只老虎、一只山鸡、一只兔子、一只小鸟。“双”是“只”的异  相似文献   

18.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他把诗集送给胡适“求教”,谁知年轻时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原则的胡适,到了晚年更较真,真的“赐教”于此公。胡适之先生对此公有如下一段谈话: 先生说:如集里《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的第一首的头两句“君子固穷耳,天道循环之。”开始就不通。接下来“日月有常轨,寒暑岂定时?”寒暑自然是定时的,怎能  相似文献   

19.
浮躁与平庸     
当今在新闻从业者中,不乏浮躁之人。浮躁者,心浮气躁,脑子里想的是见报,眼里又王顾左右,提笔坐不热凳子,抬腿又东奔西颠;总欲作洋洋万言,梦在思一夜成名,干起来潦潦草草,还自认是精品连连──这档子人,看起来甚忙,其实,心中无“主”、无“恒”,忙不到点子上,忙不出“道道”来,有的只是“电话粥”、“酒杯撞碰声”,有的只是“雕虫小技”、“敝帚自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浮躁的后果,是平庸。平庸,谁都意欲拒之。然而,因为浮躁,就静不下心来“充电”。当今社会,一日千里,一时不学,“如隔三秋”,提笔就难以逼近事…  相似文献   

20.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2):67-68
“折冲樽俎”语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仲尼闻之曰:‘善哉!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樽俎”是古代盛酒食的器具(樽:酒杯;俎:祭祀或宴会时盛放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借指宴席.“折冲”意思是使敌人的战车后退,即制敌取胜(折:反转回去;冲:古代一种战车,用来冲城攻坚).后以“折冲樽俎”四字成文,指不使用武力而在酒席宴会上制敌取胜.也泛指进行外交谈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