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乐府里的《陌上桑》,太守是作为一个厚颜无耻、肮脏下流的色鬼出场的,是罗敷高贵品质的陪衬物。这似乎已成了定论,但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我发现此说并非站得住脚。首先,太守登场时是“五马立踟蹰”,老师说是太守垂涎罗敷的美貌,立马停留,想打她的鬼主意,充分暴露了这个色鬼的嘴脸。如此说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个个都是色鬼了,并无一个好东西!实际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行者可以“下担捋髭须”,少年可以“脱帽著悄头”,耕者可以“忘其犁”,锄者可以“忘其锄”,作为一个有审美品味的太守就不能“五马立踟蹰”,欣赏一下这个倾国倾城的绝…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被贬滁州知州,真是一落千丈,是厄运,是逆境。然而《醉翁亭记》流露一点逆境心情吗?丝毫没有。欧阳修到底是欧阳修,他是乐天派,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洋溢在醉翁亭所在的一片山水之间。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朝中措》中的"文章太守"多被认为是"作者自谓"。但根据题序可知,刘敞是词中被送行的主体,作品层次的展开无不与之有关,且层层切合主题。综观北宋送别词,不乏称赞被送行之人才德者。刘敞学问渊博,为人坦荡磊落,深受欧阳修推重。此"文章太守"应指刘敞。  相似文献   

4.
从北宋庆历六年问世至今,《醉翁亭记》所享有的崇高声誉掩盖了其接受史中的异议和批评,文风"滑稽"论便是尚未受到关注和深入阐释的重要观点。此论实包含多重深刻内涵:从文体思想看,揭示了此文"以文为赋"、"以文为记"的结撰手法,且反映了"尊体"与"破体"两种文体理念的冲突。从主体感受看,欧阳修有意突破"古文"与"时文"的文体界限,融合骈、散,实继承韩愈"以文为戏"传统,寓庄于谐,自我调侃,而刻意突出"乐"之体味,调和人生苦境,"苦中强乐",表现了政治上的挫折感以及超越人生苦难的努力。文体界限的突破和苦乐感受的交融,根源于欧阳修在北宋党争中的沉痛体验,亦契合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普遍遭遇。鲜活的体貌特征和深沉的情感张力,赋予此文文学经典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廉洁奉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虽贪官甚多,却也不乏廉吏。东汉时的杨震就堪称廉吏。杨震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时人誉为“关西孔子”。他五十岁才登仕途,渐迁为东莱太守,上任时途径昌邑,县令王密以前曾得到杨震荐举,乃于夜间怀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竟由一名堂堂的参知政事(副宰相)贬为一介区区滁州知州。这在仕途上可谓一落千丈。就在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然而欧阳修在文中始终自谓“太守”,却不自称“知州”,其用意何在呢?首先,古人有袭用前代州郡的行政长官称号的习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到隋唐时县以上的行政单位仍然是郡。千余年来,称郡的长官为太守。而到了宋代,撤郡设州,因此不再有“太守”这一官名,取而代之的是“知州”。另外,欧阳修在创作上承袭唐代韩、柳遗风,是北宋古文…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自然人格、社会人格、文化人格。在不同个体那里,构成人格的三个部分的具体内涵及表现方式有着较大差异,因而对应性地呈现出不同的外在人格形象。就欧阳修而言,其自然人格对应的外在形象是“情痴”,其社会人格对应的外在形象是“太守”,其文化人格对应的外在形象则是“醉翁”。正是“情痴”“太守”“醉翁”三者的融合,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欧阳修。  相似文献   

8.
<正>如今,每年高考都会产生一批奇葩怪诞的作文,颇为吸人眼球,这当中也有一些被改卷老师看好而得了高分。在大宋朝仁宗年间,也有个喜欢怪诞文风的读书人刘几,敏捷有才学,他在国子监里读书时,经常考第一。他自恃才高,好标新立异,以行  相似文献   

9.
“简洁先生”欧阳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运用语言文字,不论中外古今,卓越的作家,都在简洁上煞费苦心。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有一次,欧阳修和两个青年在一起谈论修辞的问题,刚好外面有匹飞奔的马,把一条躺在路边的黄狗踏死了,三人目睹了这番景象。欧阳修问他们道:“如果要把刚才我们都看到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不少传世美文都写于作者人生出现重大变故(被贬官)之后,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一样,写于自己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琅琊山的奇丽环境和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他悠然自得的旷达乐观情怀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此文盛传不衰。与其他文章不同的是,《醉翁亭记》并不是以第一人称来写。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知识,就连同学们所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也是学习语文的好素材。好歌词具有独特的魅力,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并与之产生深深的共鸣。有的歌词讲究修辞,有的歌词意境优美,有的歌词引经据典,仔细体会,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2.
自“滇王之印”出土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有人评为“轰动中外的重要考古发现,确证了那里是滇王贵族的墓地”。“滇王之印”于一九五六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六号墓)中挖出。此印纯为黄金铸成,方形,蟠蛇纽,大不逾寸,印面为凿成的白文,字体是“摹印篆”。按汉朝印章制度:皇帝称玺,(诸侯王也有称玺的,如“淮阳王玺”)臣下称印,玺乃玉制,王印金铸,“印”字入章,始于秦代。汉印的篆法平正庄  相似文献   

13.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中学语文经典篇目,其中对为报倾城随太守的解读,历来存有争议:教材流行的解释或云为了报答全城官吏和百姓,快来随我一起打猎吧;或为替我传告全城官吏和百姓,快来随我一起打猎吧。窃以为,为报倾城随太守中,倾城释为全城的官员和百姓,不妥,即使称夸张也不当。试想:一个地方长官去打猎,有全城出动尾随的吗?那么多人出动,如何看得清打猎;那么大的动静,怎能不吓跑猎物?这不是给打猎  相似文献   

14.
宋代有个纨绔子弟,以“诗才”自居。人称“酸秀才”。他听说欧阳修吟诗作赋如流水,就想找欧阳修比试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进行高三物理复习时,经常发现,对同一问题,不同同学往往给出不同的解答,但最后结果却一致,我们称之为“殊途同归”.但经深入研究却发现有些貌似正确的解法却存在本质上的错误.现举两例,以示警戒.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宋文化的指导者和推动者,欧阳修(1007—1072)在诸多领域里都有新的开拓。文学史上,他是公认的最早创作“诗话”——诗的随笔和评论的人。 在那部《诗话》中,欧阳修介绍了与他志同道合并常怀敬意的友人梅尧臣的两句诗论: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诗句义理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 然而,欧阳修本人对这一说法并不完全赞同。《诗话》中又说: 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病也。  相似文献   

17.
在宋代,欧阳修无疑有着一个多彩的人生。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积极参与范仲淹庆历新政的革新,又与韩价一起,赞立美宗,维持了朝局的稳定。他代念国事,体恤民漠,立朝春春,知无不言,虽累遭挫折,历尽坎坷,而刚正之性,终不少贬,深为后人所敬仰。作为著名的文学家与学者,他不仅是北宋第一个在散文、诗、词方面都取得较高成就的作家,而且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经学研究,不拘旧说,颇多创见;金石学研究,亦开风气之先,成绩不凡;史学造诣尤深,自编了(新五代史),与宋祁合编了(新唐书),在二十四史中,他竟拥有两部著作权…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35页:“1933年初,美国……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至1700万人。”实际上这一数字应是失业及半失业人口的总和。课本第36页:“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实际上胡佛政府已采取了许多反危机政策。课本第36页“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的提法不严谨,应用全称“富兰克林·罗斯福”。并非“完全”$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王才清  相似文献   

19.
幼儿在得到一种新玩具后,往往只是玩上几天,有的甚至只玩了一会儿,便开始对它“动手术”了这里拆拆,那里掰掰,好端端的玩具被弄得支离破碎。有的家长对此十分恼火,认为这是“破坏”,于是,不是责骂一通就是在小屁股上揍几下,甚至干脆把玩具  相似文献   

20.
时下,一些文章作者爱用“不忍卒读”,然而又大都用得不够贴切。笔者手头不乏其例,为避繁冗,仅从较近的高品位的《新华文摘》上摘取两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①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写出来的作品,竟到了不忍卒读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