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每年一次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从2010年开始,中国外文局就成立了专门的气候报道小组,长期关注气候方面的宣传报道。2011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1月28日至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举行,  相似文献   

2.
这两年的国际气候会议为中国民众做了很好的环境与气候变化知识的普及,而公众的广泛关注又反过来促使中国媒体普遍加强了环境与气候变化报道。  相似文献   

3.
光明日报社国际报道的历史几乎同报社的历史一样长,往国外派遣常驻记者也有10多年历史,但在相当一个时期,国际报道并没有真正形成气候。直到1993年本报扩为8个版后才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新闻版,国际部才真正成了国际报道的职能部门。现在我们的国际报道由3大块组成:一是国际新闻,每天约9000字,二是国际副刊,每周一个版;三是国际内参,每年约200期。全年总共要完  相似文献   

4.
正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环保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环境新闻已成为传媒报道的重要类别,与环境有关的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国际合作等,都属于环境报道的主要题材。环境问题不仅与经济发展、城镇化以及人们生活、生命健康密切相关,与政治同样有着深度关联。正因如此,环境新闻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几年来,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华北地区城市秋冬季节频发的严重雾霾,并以此剖析中国面临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今年10月,"十面霾伏"三次上演华北地区,几项在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应对气候变化亦是一个需要全人类关注和全球治理的课题。全球化时代,沟通交流、合作共赢是必然选择。在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领域也是这样,不仅需要各国政府的联合行动,也需要加强学术界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研究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的学术共同体。基于此,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于10月11日至13日发起倡办了“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以期在各国学者间寻求共识,协调行动,共同推进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研究,使其达到更高水平,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推动力,使气候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渐成气候。笔者与会期间采访了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请他谈谈气候传播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如何在气候传播及更广阔的领域向外说明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袁瑛 《对外大传播》2014,(11):24-25
正相比西方媒体,中国记者(来自主流媒体)关注并报道气候变化的时间其实并不长。记得一位比我早入行的记者前辈回忆说,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环顾四周,中国记者寥寥无几。而就在那次会议上,气候变化谈判因为达成了《巴厘路线图》而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两年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由于一百多个国家的政治领袖齐聚一堂,中国记者前往现场采访的人数已经有近百人之多,在那一年,气候变化成为了关注度极高的新闻话题。也就是从2009年开始,随着气候变化报道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中国媒体开始形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议题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科学议题转变为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议题,其背后彰显着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利益和外交力量的角逐。在这种复杂利益矛盾的背景下,德班气候大会上的中国气候传播更加主动,传播策略更加多元。但德班气候大会之后,中国媒体在气候传播与环保形象建构方面仍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策略,如:进一步明确中国环保形象的定位;政府作为气候谈判和气候传播主体要积极提供信源;政府要积极参与不同社会机构、团体的气候传播活动,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要建立多层次的传播主体,形成传播合力,突出气候传播的人性化和真实感;应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推动全民传播与全民参与,等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风云气象卫星持续成为境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突发性、灾害性和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防灾减灾救灾利器。近年来,不管是国内媒体还是国外媒体,涉及风云卫星报道的数量、频次显著增加,报道质量明显提升,但报道的深度、可读性、表现形式等方面依然有很大改进空间。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报道水平,对外讲好中国气象卫星故事。具体来说,要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把该着重对外阐述的重点讲清楚;要把鲜活的故事讲出来,例如深度挖掘那些在研发和应用气象卫星方面的典型事例、有代表性的人物等等;要为境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普通外国人、海外华人等用户搭建好对外传播平台,方便其更好地传播中国气象卫星声音;此外,还要加快气象对外传播新媒体平台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的国际气象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9.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各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可以说是我国政府、媒体、NGO在国际气候谈判舞台上的一次集中亮相。经过三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哥本哈根的气候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气候始终处于波动之中,冷暖交替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应当正确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可能影响,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11.
<正>自贯穿2015年的"穿梭外交"开始,经3月亚洲博鳌论坛、9月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到年底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我国外交亮点频现,对外传播策略也展现出新的特质。例如,在官方外交通道与非官方外交通道中出现了"新渠道",传播内容更为多样化,新兴媒体传播成为重要手段。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外交热点事件为切入,观察新闻媒体的报道呈现与传播模式,从而探讨我国对外传播策略的转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虽然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纷纷扰扰中延长一天以后终于落幕,但来自各方的争论不绝于耳,其中夹杂着对中国的指责。大会传递的信息很清晰:环境气候问题,已经超越了环境本身,将成为国际社会未来争拗纷起的重要战场,是各国利益博弈的重要战场。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2,(1):20-20
潘晟在《江汉论坛》2011年第8期撰文指出,在利用礼仪、习俗等资料考察边疆地区或以往的“历史空白”区域气候变迁与环境演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要理清礼仪、习俗起源、形成、演化与气候、环境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包括礼仪、习俗中体现气候或环境变迁的指示性内容,即礼仪、习俗中哪些活动确实与气候、环境有关,关联的强弱程度等;它所代表的区域范围,以及区域范围的变化;它的阶段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14.
气候问题已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核心议题,将气候变化有意无意地等同于气候暖化,并从而与“减排”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全球化风险、国际道义与责任以及国家间利益分配和权力博弈的复杂问题。然而,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吴莎冰  李杰  丁援 《中国名城》2022,(11):11-18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作为跨文化交流典型代表的共享遗产的保护也受到了来自气候变暖的威胁,这些威胁包括但不限于大气污染、极端天气增多和气温升高。作为当下遗产保护领域的难题之一,气候问题对共享遗产的威胁及应对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近年来的持续关注,多次组织线上线下的研讨活动。以共享遗产保护的案例研究为基础,总结以往共享遗产委员会的观察研究和可借鉴的经验,探讨未来的整体应对架构,以及该领域中地方政府、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等不同角色的定位和职责。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气候的变化问题为何会引起全球如此之多国家的关注。其不仅仅反应的是对我们及后代生活条件的恶化,更应该让全球反思的是气候的变化的根源在于我们不合理的生产。而低碳经济的提出,被普遍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好的经济模式之一。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第排放、第污染,实质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节能减排和降低CO2排放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理念和目标,碳排放作为环境成本进入企业的生产函数,成为重要的外部约束力量.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气候的变化问题为何会引起全球如此之多国家的关注,其不仅仅反应的是对我们及后代生活条件的恶化,更应该让全球反思的是气候的变化的根源在于我们不合理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吕楠 《职业圈》2014,(29):125-125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新闻报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电视新闻的写作能力是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综合传播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报道的角度进行分析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以及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优势,以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苍蝇     
苍蝇是人类共同的害虫之一。苍蝇的家族非常庞大,种类也非常之多,但不是所有种类的苍蝇都有机会与人类接触。所以,我们平时见得最多的也就几种,其中家蝇最多。 在自然环境中,家蝇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可以发生好几代,它们的繁衍之快,是可以用膨胀来形容的。我国南北方因为气候条件的不同,苍蝇发生的代数不一样。南方气候温暖,苍蝇一年可以发生十几代甚至二十几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