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为政))篇二十三章的解读,第一个重点应该是子张所问者为何。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却未见有多大的争议。或者论者中其实也并没有谁真正注意到子张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是孔子,而非子张。若对孔子之意的理解仅止于“礼”,那么孔子所谈论的,“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历史发展观”的问题。这似乎是许多论者所不能接受的事情。那么,将这一段话引申到政治的高度,也就无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4.
雷红霞 《文教资料》2011,(15):98-99
老子哲学饱含睿智,他特别崇尚水的品德,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对现代人做人处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智慧     
《中学教育》2007,(10):63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崇俭节欲的思想,在当代同样具有时代价值。三件宝贝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相似文献   

7.
《老子》五千言的旨意所在,就是说明“不言之教”,它主要说明在作为人的现实存在方式的“言”与人之存在的超越性根据“道”之间有着矛盾,以及提示其解决。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属性,作为万物始基的恍惚不清的真实存在。老子“道”范畴最重要的哲学意义在于:他第一次以普通存在物作为世界的始基,这反映了先秦时期人类抽象思维的深化,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是一个贡献。老子以玄妙的道哲学解说社会政治现实,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伦理和治世思想。  相似文献   

9.
窦豆 《中文自修》2010,(3):52-52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老子见周王朝衰落,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坚持请老子留下著作再走,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司马迁说了五个字:莫知其所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2500年来,《道德经》无为的思想影响巨大,它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他卓尔不群的智慧闪耀辩证的光芒。《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劝告人们说,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其实老子的无为,只在强调顺应万物的本性而不去人为地干扰。《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又进一步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悖论,其实不然。不为,即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则遵循自然规律,又无所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用世的,因此西汉才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才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傅佩荣说: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的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切都是无谓的盲动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深邃的。《老子》关于教育的论述也是发人深省的。其中“不言之教”可以理解为一种隐性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体系可以包括“道法自然”的教育规律;“起于累土”的教学原则;“无弃人”的师生关系;“以身观身”的自我检测。这四方面对于我们在教育中按规律办事、教学循序渐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关注细节,及时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思想的育人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尽管所有的学问最终都通向自由,也就是人的解放(佛教叫“解脱”),但惟有道德才是最直接的途径。道德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因为道德所关涉的是人的灵魂之中最深沉的部分。那么,德育就可以理解为“解放教育学”。然而,现在作为一个学科的德育,基本上只在学校里说话,也只在德性上说话,并且把德性狭隘化了,这样,学校德育工作就成了一个以否定规定的过程。德性与智慧是人类全部文化的精髓,共同形成人类的伟大观念。德育应该用人类的全部文化培养完整的人的德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12.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Recent reflection o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has been marked by a shift away from more reductive competence and skill-focused models of teaching towards a view of teacher expertise as involving complex context-sensitive deliberation and judgement. Much of this shift has been inspired by an Aristotelian conception of practical wisdom (phronesis) also linked by Aristot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e and character. This has in turn led recent educational philosophers and theorists – inspired by latter-day developments in virtue ethics and virtue epistemology – to investigate the contribution of various forms of virtue to the effective practice of teaching. In this light, the present paper undertakes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logical geography of virtue, character and practical deliberation in teaching.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具有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作为主体的人,因而教育的价值落实到个体身上就体现为智慧的启迪和德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梳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与财富有关的德性论,厘清了钱财之德与德性论整体的关系。并且从它的内涵、外延以及价值尺度入手,证明财富之德是一种实践智慧,从而进一步得出培养与涵养财富之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学的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爱智之学。教育学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命状态,关注的是师生在教育生活中显现的教育智慧,即如何促使他人和自我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智慧。教育学智慧不同于教育智慧,教育学的智慧就是关于“教育的智慧”的智慧,是把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作为热爱、追究、拷问、批判和反思的对象。教育学智慧的本质是对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的反思和系统化。教育学的智慧产生了特有的力量,表现为理解力、反思力、想象力、转化力、创造力等。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来自于“置身式的爱”这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来自于对教育生活经验与细节的敏感与体悟。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智慧是人类智慧的故乡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校发展过程中管理与领导的关系存在四种状况,其中最理想的状况是“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型。因此,光有常规管理不够,还必须拥有杰出的领导者,提升校长的领导力,将传统的“控制型”管理和“变革型”领导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道德智慧是教师把握人生、洞悉社会、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智慧.教师的道德智慧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合作精神、反思能力和易获得职业幸福感等特性.这些特性对教师自身的发展能产生重要影响.回归道德智慧需要教师不断地在学习中获得自主存在的意义,在反思中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辨上,可以把智育与德育适当划分开;事实上,智育与德智并不分立地存在。好比一个人,思辨上,可以说他有血有肉,能分开;然而,事实上,没有一个只有血的人,也没有一个只有肉的人,分不开,否则,人也不在了。本文将简要地讨论道德智慧这一概念,似乎这一概念对于理解德育及其与智育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