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按:她们是媒体中的另一群人。每天,像男人一样,她们以新闻人特有的新锐和敏感,走近群众,用她们真实而朴素的情感记录着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这就是媒体女性。那么话筒后面,在新闻背后,她们的事业,她们的婚姻,她们的家庭,她们的情,她们的爱,她们的欢喜,她们的痛,又是怎样的?“三八”节到了,本刊编辑部邀请到了一些工作在一线的媒体女性,她们中有主持人,有编导,有记者,有编辑。在此,我们走近她们的内心独白,记录她们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3.
夜班编辑是日报报纸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打破了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规律,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记》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4.
李敏 《青年记者》2006,(17):21-22
2004年《超女》,让我开始关注所谓的海选,除了喜爱音乐让我关注此类栏目,当时喜欢看的理由还有三个:其一是钦佩那些个美丽的女孩、阿姨们带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勇敢地站在这个舞台上。甭管成败,首先得为她们的这份勇气与自信,竖起个大姆指,佩服一番!毕竟站在亿万电视观众的面前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当然,更需要满满的自信来面对苛刻的评委。这样一来,也算是让自己的人生不留白,同时又给自己的回忆里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其二是学习:海选中,评委虽然苛刻,但仍然会给予部分选手一些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基本功     
有些人产生误解:“网络上的信息是不需要把关的,网站编辑比传统媒体编辑要轻松得多。”其实不然,不同媒体有不同的编辑要求,同是网络媒体,商业网站和专业网站的编辑方针也存在较大差异,我认为,网站编辑的基本意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从编著合一到编著分离(上)刘辰目前,编辑史研究还处在初拓阶段,在某些问题上不免众说纷坛;但多数研究者大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见解是相同或相近的。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4点:一是认为传统的编辑界说“收集材料,整理成书”是古代特有的编辑现象,可以为编辑史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纵观时下的编辑学著作,无不将编辑一般理论和实际编辑工作作为主要表述对象。任火先生的《编辑独语》(以下简称《独语》)也提到:编辑学的位置就是多维交叉点上的应用学科,应用是编辑学的基石,应用是编辑活动的根本属性。然而《独语》还在应用研究中让人感到一种希冀,  相似文献   

8.
一、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新闻内容主题不鲜明。新闻内容是新闻的命脉,但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利益和需求,在节目形式上虽然有创新,但在内容上却随意地复制粘贴,甚至有编造的情况出现。精心创新电视新闻的  相似文献   

9.
编辑工作与汉语语法知识卢祥之许多编辑家都提倡做编辑工作的同志,要学习一些汉语语法知识,这是因为做编辑就要改稿子,改稿的目的无非是让稿子质量更好,这就涉及到要讲求汉语语法规范的问题。什么是汉语语法呢广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简单...  相似文献   

10.
马希顺 《新闻窗》2008,(2):104-104
常在报上读到一些让人感到别扭的句子,尤其是在一些标题中。这些别扭句子不符合语法规范,其产生的歧义是显而易见的,但却往往被熟视无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有些记者编辑没能准确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还有就是在新闻写作和稿件编辑时缺乏认真推敲、仔细辨析的态度。现试举几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在军事部后勤组实习近两个月以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新闻稿件是我们每个人的“名片”。从这张“名片”上,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水平和风格。而只有不断丰富这张“名片”的内涵,才能使别人愿意接受这张“名片”。一、老师帮我做“名片”新闻以时效新、内容新、写作形式新而取胜。但在编辑部实习期间,时效性不强的稿件经常见到。比如有篇通讯,说的是一位计生工作者在计生战线上默默奉献,被人们称为巴蜀大地上“不知疲倦的战士”。聂中林编辑让我把稿子改成一篇消息。稿子编好后,聂编辑对我讲,导语没有合适的由头,因为主人公被评为全…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有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就可以当文摘编辑了。”其实说的是外行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摘编辑是给编辑当编辑,甚至是给总编辑当编辑的工作,对编辑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剪刀和浆糊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那只是工具。文摘编辑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其中可分为备料(收集信息)、筛选(整理信息)、加工(编辑信息)三个阶段。编辑加工是文摘编辑流程中的高阶段,其间既有物理性的反应,也有化学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经常听到一些老编辑感慨地说:有的文章或书籍太不注意语言文字方面的质量,或者疙里疙瘩,文理不通,或者怪里怪气,乱用鄙俚俗语,或者洋里洋气,语言欧化……总之,使人感觉编辑在语言文字上不过关,未能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和纯洁。这种感慨是有道理的。语言上的疙瘩,文字上的不顺畅,好象是馒头、米饭里有沙粒似的,让人看着碍眼,感到牙碜。出现上述情况,编辑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究其原因,亦是多方面的。或许由于编辑部门管理不力,导致某些编辑思想混乱;或许由于轻视案头文字工作,对稿件马虎从事;或许由于编辑队伍中新旧交替,某些优良传统未得到继承和发扬;或许由于有的编辑缺乏经验;等等。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些报刊社的编辑在回答通讯员有关稿件的处理意见时,常常不经意间来一句:“只要肯拿钱,稿子就好办。”这使我想起前些年一些老编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掸:“只要稿子质量好,没问题!”这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只要质量好”,编辑就可以作积极的有力度的处理。这是报刊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了把报纸办好,编辑总是千方百计地求好稿,对能写出好稿的通讯员格外青睐,时不时地打个电话、写封信,或约稿,或找报道线索。那时,如果有人用钱来吊编辑的胃口,会令编辑大发雷霆!然而,近儿年,一些编辑…  相似文献   

15.
新民晚报有个版面叫《女性世界》,我有幸当上了这个版面的编辑。女同志编“女性世界”,我想有她的长处。却也有她的短处。长处是女同志最了解女同志,短处则是身在其中,有时候会云遮雾障,难识其中真面目。怎样编好《女性世界》,这是我常常放在心上的一件事。到读者中找感觉怎样让读者走进并且关注《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我去一家针织厂开女工座谈会,问她们希望在版面上看到怎样的文章。她们的工会主席小郝就说:“我就  相似文献   

16.
楚让蕊 《新闻传播》2005,(10):44-44,47
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时,一些老编辑就告诫我说:“新闻无小事”,一定要从小节抓起,编好新闻。当时还以为有些夸张,哪有那么严重的事?如今自己在编辑岗位上摸爬滚打了8年,深深认识到当初老师们的话没有虚言:编辑是个细致活儿,如果不注意小节,一不留神就可能“因小失大”。  相似文献   

17.
李建飞 《新闻记者》2006,(12):17-18
词语纠错是报纸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在已见报的文字错误中.有些错误的产生并不在来稿,而是由于编辑修改不当造成的。为来稿纠错是编辑的职责,但如果编辑不能把好稿件质量关,反而误纠,这是很难让人原谅的事。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中一提起图书编辑,有的不知道"编辑"是干什么的,有的知道一些,但也很片面。包括业内人士在内,对编辑工作的认知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的出版单位的编辑,也没充分认识到编辑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往往满足于平平庸庸地完成日常工作了事,不少人甚至认为"编辑"仅仅是个简单改稿的"文字匠"等等。正是因为有上述诸多认识上的误区,所以对"编辑"这个职业要有新的认知,要强化对编辑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20.
在1994年第12期《新闻战线》上,我曾发表《“一字未改”的编辑也应奖》的文章,文中提及一些编辑处理来稿,“为了让部主任、处长、总编看出自己编辑的‘认真’,对人家的好稿叉划叉添、满纸红墨,既是对作品的伤害,也是对编辑职业的一种亵渎。”1996年第l期《中国记者》“编辑杂谈”专栏也发表一文“《从用狗作诱饵说开去》,文中写道:“法沃尔斯基是苏联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