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今年9月9日,上海市广播电视学会、上海市语言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演讲学研究会联合举办了“陈醇从事播音工作四十年学术研讨会”。陈醇同志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会上,范蓉、赵兵、王家熙等同志就陈醇的播音艺术特点、播音技巧、播音语言应用等作了专题发言。上海市新闻界、广播电视界、文化艺术界有关著名人士1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万学远、张瑞芳、刘元璋等10多位同志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拥有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真情则是无限的、永恒的。真情还可以给人以无穷的艺术创造力,给作品以无限的生命力。我的师母杨沙林所著的《用生命播音的人──忆齐越》,就是用真情写成的。 齐越是我国人民广播第一位著名男播音员,我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年代,他播出了许多重要新闻和通讯,他的播音激励和鼓舞了两代人,他为中国播音学的建立,为播音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中国播音界的一代宗师。 《用生命播音的人──忆齐越》是一本较为真实、全面地记录齐越播音生涯的传记…  相似文献   

3.
山石 《报刊之友》2010,(8):173-174
罗京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周年了。而我时常会想起他准确、规范、庄重、儒雅、昂扬、稳健的播音,他的这种播音风格让人久久难忘。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罗京老师的播音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播音时字正腔圆、音质纯正,富有磁性、共鸣效果好。声音控制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4.
山石 《今传媒》2010,(8):173-174
罗京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周年了。而我时常会想起他准确、规范、庄重、儒雅、昂扬、稳健的播音,他的这种播音风格让人久久难忘。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罗京老师的播音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播音时字正腔圆、音质纯正,富有磁性、共鸣效果好。声音控制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5.
“我”的辩证观韩泽主持人方式和播音方式之间,明显的区别之—是说话人身份不同。在主持人方式里,“我”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因为是“我”在叙述和评说;在播音方式里很少听到“我”,因为说者只是转述。许多年中,我国通行的是播音方式。其范式大致如下:稿件(一般不是...  相似文献   

6.
张庆 《声屏世界》2004,(11):31-32
在央视新闻频道的众多栏目中,康辉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播报风格,让观众很快就接受他的风格并喜爱他的播音方式是有一定原因的。这原因除了他本人的相貌清新、诚恳,有着一股学生气质,让人倍感亲切以外.独特的播音发声特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几年,播音理论界对播音主持风格、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新闻播音始自1923年美国人在上海建立的广播电台,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闻播音的诞生。七十多年来中国新闻播音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历程,从播音的内容到形式,从技术到信息,新闻播音都在丰富和发展。但是,新闻播音作为社会主义的"喉舌"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也是新闻播音的新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播音语言规范化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播电视传播,无论是声音广播还是图像广播,都离不开语言,而播音语言当然是其主体.新闻播音、专题播音,体育解说,节目主持……哪一类播音都必须规范,似乎已经不成问题,取得大多数人的共识了.我国的广播电视传播,除外语、少数民族语、方言等节目,主要是普通话播音.我们认为,广报电视播音语言,不是相声、小品,不是戏曲、电影,更不是山东快书和上海滑稽,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以普通话的标准加以规范.我在公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一书中提出:“语言现象,正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映照着当代文…  相似文献   

9.
张蓓 《今传媒》2011,(11):1-2
上海广播电视台作为中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台之一,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最有价值的优质媒体平台和播出机构,自1993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节目主持人委员会举办第一届金话筒评奖以来,至今已有30多人次播音员主持人获得"金话筒奖"。2010年11月,在此届"金话筒奖"评选中,上海广播电视台共有3人获此殊荣,其中,施琰以《文化主题之夜—我从少先队走来》获电视主持作品"金话筒奖"。本期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优秀节目主持人,2010年"金话筒"的获得者——施琰。施琰,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甘肃兰州人,艺术硕士,曾先后供职于甘肃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上海广播电视台。2006年在主持《新闻报道》期间,荣获上海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二等奖;2009年主持《密码情书》栏目,获得上海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同年,她揽获上海传媒人播音主持一等奖;2010年10月获得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2011年其主持的《市委书记俞正声专访》报道荣获上海广播电视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江琛 《声屏世界》2005,(9):36-36
作为一门艺术的播音,必定有“我化”的印记。播音艺术的实现过程便是播音员“我化”了的有声语言的表现过程。这个“我化”凝聚着播音员的创造性劳动,包含了播音员对稿件的准确理解和感受,对社会生活、播讲对象及各门知识的了解,以及播音态度的正确确立和播音分寸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1.
我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作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播音离不开情、声、气。虽然这之间各有要求,但重点应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只有重视它们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稿件重点,有效的提高播音质量。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在播音创作中的“情”“声”“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强化播音员主持人的素养——从齐越的“播音三戒”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越是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六十年前,他成为我党第一位著名男播音员,三卜年前,他成为我国第-位播音学教授。他成功地播出了一篇篇党和政府的重要文告,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播音生持人才,堪称播音界的一代宗师。今天,齐越的塑像坐落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园里,塑像的庸基上,镌刎着他的“播音三戒”,即:“一戒自我表现,二戒随心所欲,三戒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13.
(二)逻辑夏青政论性稿件播音中所体现出来的严谨庄重、稳健大度的风格,也同他播音中显示出来的逻辑力量密切相关。一提起夏青的政论文播音,人们马上就会说出他具有逻辑严谨的特点,有人也试图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总结他的特点。然而夏青说:“有人说我是播逻辑,我看不是。”这说明,研究夏青播音创作中严谨的逻辑,必须从“大逻辑”的观念出发,防止陷入狭窄的形式主义的泥坑。因为,这里夏青播音创作所体现出来的逻辑,并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概  相似文献   

14.
与13年前在上海种下第一棵蔬菜时一样,62岁的美国人朗杰士始终在媒体前保持低调。朗杰士在上海被称作“洋农民”,他的“农场”是外国人在此地投资时间最长的“常青树”。尽管如此,他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大部分时候都报之以“NO”。不仅对媒体,对于其他中国社会中常见的“参观”“评比”之类活动,他也一概拒绝。其园艺场所在的乡镇农业部门曾有意把他300亩大小的种植基地列作“现代农业示范性基地”,朗杰士同样谢绝了。他的理由十分简单,因为在上海种菜,是“我的实验”,也是“我的生意”,更是“我的享受”,是“我自己的事情”。与上海共发…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忠实的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听广播不看电视。逐渐地对播音产生了一些想法。播音应是和听众观众的对话李瑞环同志讲得好;“广播电视节目……只有吸引人,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播音怎样吸引人?我觉得根本的是不能从自我出发,而要从受众的需要出发。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之窗》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全国31家省、市、自治区电台于1995年5月合办的一个专题类华语节目,每期10分钟。受众对象主要是国外的华侨、华人。外宣播音在二度创作中,对播音情感的表述,受众对象心理探求及稿件内容的准确把握上,我想谈一些感受。调动情感,找准基调。《中国之窗》节目的播音,最重要的一点是,抓住民族感及以情动人这个有利条件,使之更有针对性。改革开放为播音界带来勃勃生机,曾一度以“高、平、空”一统天下的格局被彻底打破。播音风格色彩纷呈,形态各异。每个人的播音风格都离不开本人的性格气质、…  相似文献   

17.
华东六省一市电台播音业务座谈会于7月25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这个座谈会是由安徽和上海两台联合发起的。参加座谈会的有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安徽、上海七台的播音组长和播音员共15人。中央台播音部副主任林田、北京广播学院副教授徐恒应邀到会指导。  相似文献   

18.
王玲 《中国广播》2009,(12):57-57
2009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盛典11月14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是中宣部批准的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等级的大奖。该奖项每年一度,每年40个(件)名额,分别为:广播播音员主持人10人,  相似文献   

19.
孙凯 《新闻爱好者》2008,(8):107-107
言语交流传播既强调张口说,更强调侧耳听,所谓“闭目吟诵者有,掩耳朗读者无,就是这个道理”。如何让人更好地听必然牵扯到对象的信息接收问题,而播音创作中的对象是虚拟的,有其特殊性,因此对播音创作中对象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播音学著作中对播音创作中的对象、对象感问题已经有了很多论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觉得关于对象感的有些问题仍有进一步研讨的空间。比如说,对象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在播音活动中,传播对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心中有人”中那虚拟的、想象中的“人”又到底是如何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夏青(本名耿绍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4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夏青同志曾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会长、名誉会长。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八届委员。夏青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播音艺术家,是我国播音员、主持人的楷模。他在播音岗上勤恳钻研奉献40余年,呕心沥血全身心扑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出色地完成各项播音任务,为播音艺术的发展,为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