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视的启示     
东视的启示姜依文去年12月,我同几位同志一起去率先实行改革的上海东方电视台观摩学习。几天下来,获益匪浅。他们的改革精神,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我们方方面面的启示。现择要整理成篇,以作交流、探讨。走出神圣殿堂这几年,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电视传播出现了很大...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系列报道《北约空袭南联盟》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此前,这组报道已在99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同时,中央电视台前线记者发回的电视短消息《朱颖父亲痛悼女儿女婿》也获得了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的一等奖。我们曾评介过《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写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有两篇取自同一题材的作品同时获得一等奖,这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说明了1999年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三大斗争”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两篇新闻作品各有特点,有异曲同…  相似文献   

3.
电视文学的出现为电视文艺百花园增添了诱人的色彩,而电视散文作为电视文学的一个品种,更以它独特的魅力而受到电视工作者和电视观众的喜爱。前不久,看了电视散文《小路曲曲弯弯》,颇受感动。一是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爱的柳小丫形象;二是作品向我们提出了儿童辍学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编导运用电视手段和散文的文本有机结合,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电视散文《小路曲曲弯弯》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以小主人公柳小丫的视角反映了她辍学的前前后后。“故事”很简单,情节也不复杂,但柳小丫的命运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随着她命…  相似文献   

4.
时统宇 《青年记者》2007,(13):76-76
在收视率的驱使下,美国电视自身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集中地体现在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方面。从本期开始,我将用三篇小文章介绍这方面的情况,使我们获得必要的警示和清醒。  相似文献   

5.
我们稍稍留意这两年中国电视的荧屏,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革命性的变化一“电视对于人的关注”,我们已走过了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的过渡,并开始大规模地关注人、各种各样的人的命运、人们的内心和不同的感受,关注他们的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电视对人的关注不仅集中在个体,还有群体的反映,更可推而广之到整个民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上海电视台在去年11月21日播映了一篇电视评论:《三千户居民为什么买米难》。这篇评论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来信热情赞扬电视台为群众评理解忧,做了件好事;有的来信反映他们那里也有类似的问题,要求记者去拍片子。11月27日,电视台又播出了《三千户居买米难得到解决》的新闻片。拖了半年的问题,电视评论播后一个星期就解决了。这篇电视评论为什么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7.
记得我在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时,有位教授这样说:“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项技术工种,那么其‘产品’就是电视画面: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种艺术创作,其‘作品’还是电视画面。”但在电视画面诸造型元素中,用光是第一位的,它承载着电视画面的基础功能。但我们一些初入行的电视摄像记仅仅重视画面造型,而对画面造型中的首要元素——“用光”用心不够,由此造成电视画面的质感大打折扣。鉴于此,本人结合八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浅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与初入行共勉。  相似文献   

8.
今年七月底,我国自己迄今摄制的最长的也是最受欢迎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首先由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播映完毕。首都广大电视观众还沉浸在“《四世同堂》热”中。八月初,新华社连续播发了三篇关于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稿子,一篇是转发《瞭望》的通讯,另外两篇是我采写的消息,即《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首都播映受到热烈欢迎》和《小杨家胡同居民评说电视剧《四世  相似文献   

9.
大众媒体的发展历经百年沧桑,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都曾拥有辉煌的鼎盛时期,那个时候人们也都肯定的认为他们是这世界上的主导传媒,并且他们的地位将不会改变。但不管人们如何想象,市场的生命周期规律永远存在。如今,主流媒体的旗帜又插在了电视这个令人心动的领域。我们电视人在历经风雨,开创了这个辉煌的事业之后,在电视媒体处于它生命的最高峰时,应当静  相似文献   

10.
论电视散文产生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第一篇 (部 )正式以电视散文样式播出的电视文学艺术片 ,最早产生于何时 ?片名叫什么 ?由哪家电视台制播 ?目前尚无人明确指出 ,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或中国电视文学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 ,第一篇 (部 )电视散文的何时问世 ,固然有其重要的标志性意义。然而 ,我们如果只把研究电视散文的目光停留在这一个细节问题上 ,不去作更深的探究 ,那么 ,我们的视野就会因为受到局限显得过于狭小 ,我们所作的研究也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而变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电视散文经过近 10年的蕴育、生长与完善 ,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遍及全国的文学 (文化 …  相似文献   

11.
当人类刚刚跨入21世纪门槛的时候,有一群穿军装的电视人,用全新的电视理念,全新的采访形式,先进的传媒手段,以7个月的时间,分南北两路把中国周边做了一次全程“扫描”。这就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世纪初年走边关”大型电视系列采访活动。世纪之初的新创举这是一个全新的创意。“世纪初年走边关”这一重大宣传选题,是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在2000年下半年研究思考如何把新世纪第一年的电视宣传搞得有声有色时酝酿产生的。节目定位是以中国4万多公里陆地边关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为背景,以国防教育为主要目的,强化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惑和改革的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新世纪之初,中国电视业经历了一场静悄悄的却又意义深远的变革。这场变革以二级电视、频道专业化为中心内容。这无疑是既符合世界电视发展趋势又结合中国国情的一次改革。 频道专业化是全球电视的潮流,也是中国的实际需要。这既表现为中国受众日益明显的分众化,也表现为经销商需要专业化频道作为他们的宣传窗口。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频道专业化一开始就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3.
尊敬的各位老前辈,尊敬的各位嘉宾和朋友们, 尊敬的同志们: 今天是一个欢庆的日子,这里高朋满座,喜气洋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山东电视台建台45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山东电视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 山东电视台已经走过了45年。当年,创建电视事业的年轻人已经越过中年、步入老年。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奋斗和不断开拓,我们山东的电视事业才有了辉煌的今天。这也使得我们每一个后来者,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做得更好。我们必须永远铭记老前辈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永远感激他们,我们将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我们会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更好地发展山东的电视事业!  相似文献   

14.
2006年4月底至5月初,我和一个同学到昆明市五华区的郊区沙朗白族乡的一个自然村里做一项关于“大众媒体与少数民族精神生活”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开放式问题“你家哪年买的电视机”,我遇到两位村民都回忆说“大概就是看《霍元甲》那年吧。”当然我不能单就这两个村民的答案推论说《霍元甲》这部电视剧成为了这个村一部分村民形成集体记忆的工具,但我想这也许是他们与电视结下的一段奇缘吧。这个经历直接触发了我对电视与集体记忆的兴趣。能力所限,我将就看电视的方式及活动与集体记忆的关系这一剖面展开探索性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对于互联网还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从21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美国很多公司发展互动电视以提供受众反馈,电子处理(如家庭账户),视频点播(VOD),网络电话和信息检索服务。到90年代末,他们开始将网络引入互动电视系统。但是,互动电视不仅是一种美国现像,90年代初,加拿大和许多欧洲国家,例如,英国、德国、瑞典、法国、意大利郜尝试开展VOD业务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电视发展日新月异.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突飞猛进,队伍不断壮大,有不少新生力量加入到这一庞大的电视新闻专业队伍中来.他们当中,有的是在大、专院校学电视新闻摄影和一般新闻专业的,而更多的则是从大、专院校文、史、哲等非本专业毕业分来的或从社会招聘来的新人。应该说,在我们这支充满新鲜血液、朝气蓬勃的专业队伍里,大多数同志有事业心、进取心、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他们勤学苦练,很快适应了事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支专业队伍水平的另一面,有的还苦于难以入门,有的一知半解,有的眼高手低,有的甚至连电视制作中的ABC都还没有弄懂,就在那里滥竽充数,这怎么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专题节目,特别是精品力作来呢?这是专题(专栏)节目生产中,待解决的一个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在电视专题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感受,谈谈对专题的认识和创作  相似文献   

17.
我们拍电视就是在做文章,用电视手段“写文章”。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是在写一篇枯燥无味的材料、一篇干巴巴蹩脚的通讯,还是一篇生动活泼、真实感人人的小报告文学、一篇上乘的纪实散文。从创作者的愿望来说,当然是后者。这里就有一个精彩的问题。精彩,顾名思义,精:精华、精悍、精萃,很少但很好,好到了极处;彩:光彩、风采、神彩,五彩缤纷,很美。这两个词联在一起,当然很精彩。它意味着最少但最  相似文献   

18.
997年7月1日,有多少新闻工作者在为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报道忙碌着!在那个中华民族载歌载舞的历史时刻,香港的会展中心、添马舰码头、维多利亚湾畔,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海的外滩,南京紫金山下的静海寺……到处都有他们奔波的身影;编辑部里、电脑屏前、传真机旁、直播室内,记录着他们和所有中国人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事业的人们一道欢庆回归的深情。为我们撰写这组稿子的作者们刚刚从竞争激烈的新闻战役中走出来,在征马尚未下鞍、疲劳远未消退的7月5日之前,纷纷给我们赶写来这一篇篇稿件,从他们质朴简短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听到那些版面背后、镜头后面、话筒以外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首欢庆回归的歌。  相似文献   

19.
于燕枝 《青年记者》2007,(14):71-72
曾经,报纸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那个时代的报纸阅读者我们不妨称作“报刊人”。“电视人”的概念早在上世纪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就已指出,所谓“电视人”就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视的普及,节目主持人已成千家万户熟悉的陌生人。而在一个电视文化日渐成文化主流、电视节目近乎民众教科书的年代,这些主持人对公众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这种被传播、被影响、被感染的过程中,我们对主持人的比较和选择,既是受众主体意识的一种觉醒,又有利于电视文化的发展。正缘于此,我们写下了这篇零散的品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