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 年5月31日晚8时 ,新华社向全国各地播发了由我采写的一篇消息———《“悄悄话信箱”解开了学生心里疙瘩》。6月1日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纷纷予以刊播 ,众多省、市报、台也同时采用 ,我所在的闽北日报在头版头条配短评醒目发表。有关一个山区小县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只小小“悄悄话信箱”的消息 ,何以能产生如此良好的传播效果?选材 :赢得时机非偶然古人讲的“文章合为时而作” ,专指文学作品。尽管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的体裁截然不同 ,但在“合为时而作”的地方上却是相通的。步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2.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下的千古绝唱。“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这是记者选择、提炼新闻主题不能忽视的着眼点。正值朝韩首脑会晤为世界瞩目的时候,新华社于2000年6月13日,以滚动的方式播发了《朝韩领导人55年来首次会面》一稿,这组新闻稿以时效快、部分重要内容独家所有、观点导向正确等特点为中国在国际新闻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了声誉。这组滚动报道的时效与西方各大通讯社相比处于领先地位。金正日到机场迎接金大中的独家新闻播发后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被多家媒体转…  相似文献   

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下的千古绝唱。“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这是记者选择、提炼新闻主题不能忽视的着眼点。正值朝韩首脑会晤为世界瞩目的时候,新华社于2000年6月13日,以滚动的方式播发了《朝韩领导人55年来首次会面》一稿,这组新闻稿以时效快、部分重要内容独家所有、观点导向正确等特点为中国在国际新闻市场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十分讲究时效性。如果时效性太差,也就不是新闻而是历史了。杂谈文章呢?它也是注重时效的。当然,它的时效性不应该像对新闻那样去作要求。如果说三五天前的事实已算不了新鲜的新闻;那么三五个星期之内的事由杂谈文章引述出来作为“由头”,也不算太陈旧。 如果说把新闻报道的时效要求称之为新闻性的话,那么杂谈文章的时效要求可以称之为现实针对性。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文章,也就可以认为具有了时效性。当然也还要求引述以作为论据、特别是作为“由头”的事实,不能是太陈腐的、人所周知的故实。 白居易有一句名言:“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这里的“合”是“应该”之意。由此可见,“为时”历来都是  相似文献   

5.
在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态势下,独家新闻、深度新闻是增加媒体竞争力的法宝,除了新闻版面,副刊的新闻性愈来愈被看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台为事而作”,与时事结合,适应时代发展、富有新闻元素的副刊文章,其社会价值和关注度,比一篇无关时局的文艺作品更吸引读者,更符合新闻纸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2009年文学类图书出版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特质,在不排斥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白居易曾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类图书,作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产品,在图书市场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反腐小说”是近年来颇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学现象。唐人白居易有句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腐小说”之畅销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现实意义,也是中央下大力气治理腐败的举措在出版上的回应。为此,我们刊发了《应势而生的时代课题── “反腐小说”出版现象剖  相似文献   

8.
新闻摄影要不要进行深度探索?这在新闻界,甚至在新闻摄影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新闻摄影是运用照相机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拍照、机械记录,还讲什么深度。这种看法阻碍着新闻摄影向深度发展。我认为,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一样,不仅要传播新闻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事实表达时代的某种思想与观点,因此必须在报道深度上多下功夫进行研究. 那么,如何增强新闻摄影的深度?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立意要高。就是说摄影记者选定的报道主题,要紧扣时代脉搏,揭示时代特征,弘扬时代精神.这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为一旨。从一些报纸上的新闻照片看,有相当多的作者不  相似文献   

9.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语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与元九书》是白居易与元稹论诗的信,也是白居易论诗的纲领,是他创作政治讽逾诗的经验总结。他在信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合:应当。时:现实生活。著:写作。白居易从文学同现实的关系着眼,认为文学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应当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相联系,积极干预生活。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明确结论,作为自己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原则。后世的现实主义作家,也多以此命题为准绳,遂成为众人熟知的创作箴言。  相似文献   

10.
2008年7月4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编辑部文章《伟大的历史担当—写在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之际》(以下简称《担当》)。“文章合为时而著”。在抗震救灾逐渐转入恢复重建阶段的关键时刻,在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时代要求面前,这篇长达7600字的编辑部文章直面新使命为我军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刊登在徐州日报2013年8月21日的《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改革试点的考察报告》,它涉及的是社会热点、难点医改民生大问题,无疑就是一篇为时而著的新闻作品。它以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导向正确,赢得了"中国新闻奖"评委们的厚爱,被评为调查性报道一等奖。从采访写作上来看,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建,它既是物质文明的重建,也是人的精神文明的重建,是富裕、进步和真善美的重建。这种前无古人的时代大变革绝不允许将昔日的丑恶和糟粕“粉墨更改”,也来个大“重建”。《怎让沉渣又浮起》这篇新闻评论正是以敏锐和理性的眼光,非常及时地揭露了当今改革大潮中的一股暗流,对那些假借“开放搞活”的时装,企图将历史沉渣“化腐朽为神奇”,将昔日丑恶“推陈出新”以谋财的利令智昏者以当头棒喝,警醒迷惘糊涂人,为真理昭辨,为正义呐喊,是一篇“合为时而著”的好评论。这篇新闻评论成功…  相似文献   

13.
2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 20年成就,巨椽大笔写不完! 如何用多彩的画面记录这场历史性巨变,是摆在国内大众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面前的光荣使命。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合为事而写;记者铁肩担道义,编者妙手著华章。九牛拉车,个个用力,才能为这伟大时代奏唱一曲响遏行云的赞歌。截至去年12月31日,解放军报围绕“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进行立体宣传。各部门运筹帷幄通力合作,1—8版密切配合推陈出新,共刊出25个专版,先后推出7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1994,(2)
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区区读到3月13日四川某报4版一篇文章:《成都人看<情人>》。文章说:“近日成都将此剧搬上了舞台,……有人称此举‘立即在锦官城刮起了大小风。’其实,那不过是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这段话把我弄糊涂了:怎么?新闻语言会不免言...  相似文献   

15.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16.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日报从7月2日以来,每天都用大量的版面,多方面、多层次地突出宣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7月4日刊登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学习“七一”重要讲话座谈会特刊。同一天,在体育新闻版和文化新闻版还刊登了体育界和文艺界学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体会。从3日到5日,“北京新闻版”用较大的版面登出各界以及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党员联系实际的学习心得。从5日至11日,在1版开辟了“学习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笔谈专栏,陆续发表署名专题文章,简明扼要地阐述讲话的要点、重点及其意义。尤其是7月9日…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20.
我为什么“赶制”这篇电讯李庄《新闻战线》1995年第7期登载《精深凝练的典型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一文,同时登载所评介的新闻:《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肩题)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评介文章写得很好。惟这篇新闻不是出自邓小平同志口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