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这是1917年时的周恩来。最近,我看了一本《伟人之初:周恩来》的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生活学习的那段经历193年,周恩来参加了南开学校的人学考试,被录取后,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的学习生活,他暗暗下定决心~定要做到五个“不虚度”,即:读书不虚度,学习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带着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开始了在南开中学为期四年的中学生活。在学习上,由于他刻苦勤奋,成绩十分优秀。在1915年至1917年期间,他不仅获得了国文传观、化…  相似文献   

2.
读书     
其实“读书”在我们中国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广义的,指学习,即上学、在学校里学习,比如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二是狭义的,即翻开书本看书。我们今天就第二层的意义来谈谈“读书”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3.
书虫之家     
我们家共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妹妹和我。因为我们全家有三个人都爱读书,所以爸爸称我们家为“书虫之家”。我的爸爸是一名小学教师,他不抽烟、不喝酒,惟一的爱好就是读书。爸爸读书有两个特点:一是读得勤。上班前、下班后,只要有时间,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晚上是爸爸读书的黄金时间,他很少看电视,吃罢晚  相似文献   

4.
人民的好总理(1月3号)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曾担任新中国总理26年。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他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周恩来人小志高,12岁时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1911年,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校长在一节主题为“立命”的修身课上,向学生们提出了“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有人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只有喜欢读书,他才会去读书.“问渠怎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广泛地阅读无疑是这神来之笔,源头的活水.写作离不开素材,而生活就是一本最大的素材书.只有融入生活,笔下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时常拿起笔来,把我们所看、所听、所悟写下来,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提高.这样,在我们的笔下流淌着的不再是支言片语,不再是一些干瘪的文字,而是充满生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相似文献   

6.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少年时代周恩来坚守的信条,这一座右铭影响了周恩来的一生。 周恩来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人,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县城驸马巷周宅家中,号翔字,幼名周大鸾,别名“周少山”、“伍豪”。 周恩来自幼非常热爱学习,刚满5岁时,就开始识方块字,练写毛笔字,为了把字练好他经常站在木桌前,悬肘握笔,勤学苦练,手臂抬酸了,大人劝他休  相似文献   

7.
读书本来就是学生们天经地义的事。当人类的文明不再以口口相传而是以书籍为主要形式进行传承以后,尤其是当人类有了学校教育以后,一个人的成长史几乎就是他的读书史。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要务。今天的孩子们,除了在学校上课读书学习,在课外还要读各种各样的书。“读书苦,读书累,读书真是活受罪。”有童谣这样流传。常常有家长埋怨孩子不爱读书,只喜欢看电视,打游戏。如何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许多家长面临这个难题。让孩子们从小享受阅读的乐趣吧,让美丽的文字美丽孩子们的心灵吧——但愿我们这个专题能给家长朋友们一点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回韶山》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堂层靠里的板壁上供着一个神龛。随行的人问毛泽东同志:‘当年是这样的吗?’毛泽东同志笑笑说:‘是这样的。’”这段话,朴实地记叙了毛主席回旧居时的情形。用心读书的学生可能会问:毛主席当年也信神吗?老师怎样解答学生的疑同? 《周恩来选集》(上集)有一篇《学习毛泽东》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与此有关,可供我们教学时参考。周恩来同志说,毛主席“最不同意晋察冀一个课本描写他在十岁的时候就反对迷信,说他从小就不信神。他说恰恰相反,他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厉害。当他妈妈生病的时候,他去求神拜佛。”“那个课本把事情反过来,说他从小就不迷信,打破迷信,生而知之。毛主席说,这是不合事实的。”周恩来同志的这段话,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很好教材。我们要使学生懂得毛主席小时候也曾迷信神的原  相似文献   

9.
儿子对我说,你们怎么就喜欢生活中让人不愉快的事情,而不去做些愉快的事情?他所说不愉快的事情包括每日机械的日程安排——对我而言,经常是写作;对他来说,则主要是读书。他还不能理解,写作于我有大快活存焉;而他讲的读书只指课堂上的学习,至于看闲书,对他也是快活的事情,乃至不忍释手。  相似文献   

10.
吴非 《生活教育》2010,(3):69-69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习”,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的孩子品格就有缺陷似的。可是我一向反对“刻苦学习”,反对“发愤读书”,更不用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之类。看从古到今有关读书学习的种种说教,我终于有所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落后,乃至于文化文明的落后,很可能与中国人把读书学习当作苦事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句话明确阐明了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的深刻道理。在我们日常  相似文献   

12.
语丝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青年是黄金时代,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周恩来造就一个讲文明的人,有两种力量最起作用,那就是艺术和科学,而在书里,这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了。——高尔基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相似文献   

13.
张明杰 《留学生》2014,(13):49-49
读书学习是一生的事,每个人都要终生学习。听完各位同志的发言,我首先一个感受就是,每个人确实都认真准备了,而且书也认认真真地看了,尽管看的地点不同,有在地铁看的,有在家看的,有在办公室看的,这也确实说明,我们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生活习惯。这是特别重要的。一旦学习、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你自身需求的一部分,看书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  相似文献   

14.
80多年前东北的一所小学校中,老师问同学们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站起来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件事告诉我们,人民总理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以振兴中华为已任的爱国理想。80年后的今天,在小学里,老师给我们讲了周总理的这个故事。从此,这个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很想详细了解周恩来以后的事迹。终于有那么一天,我有幸参观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使我比历史课本上更清楚地了解了周恩来年幼时发奋读书以及后来留学法国,在法国召集中国留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怎样进行中国革命;了解了周恩来参加领导了向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虽然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他那伟大的形象,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志不忘。 周恩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子,顶天立地的英雄。 他从小就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他12岁读小学时,就树立了读书“为中华崛起”的雄心壮志。19岁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时,给同学留下了  相似文献   

16.
《广西教育》2006,(7C):53-53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相似文献   

17.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知识就是力量。读书,能够使人萌生智慧,明辨是非,酌理富才。鲁迅在读书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宝贵的一生是把读书活动与文学创作,革命斗争看得同样重要,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他经常孜孜不卷地读书,读过数以万计的书,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现在,让我们回顾和研探一下鲁迅怎样读书和怎样与青年谈论读书问题,将会获得十分有益的教育。(一)为正确对待政治与业务关系而读书。鲁迅从青年时代起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刻止,他的学习有着明确的目的,即为了振兴中华而发愤  相似文献   

1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篇课文结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亲眼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自从那次修身课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像风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