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明阳 《现代语文》2009,(8):160-160
昊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鲁迅的《孔乙己》、《白光》等小说都以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中心内容,表现了他们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就具备了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可能。本文主要从“匡世”思想、对科举制度的否定与批判、对封建礼教的揭露与控诉三个方面对二者的作品进行考察,对他们作品中的主题思想的联系和区别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围城》与《我是猫》分别是中国、日本现代小说史上长篇小说的佼佼者,这两部小说在题材选取上有着相同之处,都选择了将普通知识分子作为描述对象,通过对年轻知识分子的学习、工作和爱情的讲述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不只能代表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也能作为当下知识分子心灵的反映和投射。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特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学业、事业都牢牢粘上了时代和社会的标签,他们的爱情也总是不如意,尽管他们对爱情有着强烈的追求和相当高的期许。本文拟从知识分子的学业、事业和爱情这三个方面对知识分子的人生进行说明和剖析,以解释为什么知识分子的人生如此荒凉。  相似文献   

3.
巴金《寒夜》的比较研究呈现“三维”意义: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品里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古今叙事文学作品里“婆媳冲突”、“恋爱悲剧”的情节模式;可以将《寒夜》与鲁迅小说《伤逝》、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文本互读.在《寒夜》这一中心点上辐射出更宽大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人们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了解与研究走向深入.以巴金《寒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视角的比较,既是为文学史“知识分子(文人)形象小说”专题之建设,也是为《寒夜》研究的成果深化、空间拓展作尝试.  相似文献   

4.
李琨 《鄂州大学学报》2014,(4):44-45,53
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题材的写作是一脉相承的,巴金的《寒夜》与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也是此类作品。他们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及精神困境方面,并向我们展现出各种人物的悲剧命运。理想与现实、反抗与妥协、幸福与痛苦的交织,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描绘得非常生动,也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利奥塔及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对罗斯的最新作品《垂死的肉身》进行分析,尝试揭示出该作品中蕴含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特点:知识以及知识分子的沦落以及沮丧与焦虑的盛行。作品人物均试图利用肉体放纵来消解精神危机,但他们并未丧失精神的固守,只是以他们的独特方式来表达他们的逃避、愤懑与批判。  相似文献   

6.
《红豆》与《人到中年》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不同的去留,同是对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一种考量,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无论他们做出哪一种选择,都是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表达,我们要为他们的敢于选择去鼓掌。两部作品同将留下的人们作为作品的主要主人公来描写,说明留下人的选择代表作者的态度。她们在作出艰难选择时的那种坚定也是我们所赞赏的,是充满正能量的。  相似文献   

7.
杜少卿与贾宝玉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两个叛逆者形象,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不同之处。由于他们都含有作者的影子,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吴敬梓与曹雪芹两位伟大的作家以及《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伟大的作品,从而进一步认识清末进步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轨迹和封建社会崩溃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伤逝》与《寒夜》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双璧。鲁迅和巴金在作品中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命运的描写和思考,达到了各自时代的高度。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作品所涉及的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而且揭示问题的方式——组织矛盾冲突的形式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从而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这使我们能够通过对其中一部作品的研究来加深对另一部作品的理解。通过这种互为参照的方法,可以从作品中读出启蒙主义的局限,女性解放的悖论,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等。近期,我们组织博士生进行了一次《伤逝》与《寒夜》的专题讨论,讨论后由主持人对主要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归纳,再分头撰写文章。现在把成果发表出来,以表达我们对鲁迅和巴金这两位文坛巨匠的敬意和纪念。  相似文献   

9.
周霄 《学周刊C版》2010,(2):197-198
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高校知识分子的地位以及形象也在悄然改变.因此,反映高校知识分子生活与精神面貌的小说开始陆续涌现,、《桃李》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不仅描写了这些高校知识分子如何在金钱和欲望的磨碾下.把自己逐步打造为快乐的消费者.还深刻地反映出了他们对自身功能与身份归属的困惑与迷茫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几乎占了五分之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两类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作品,一直是与时代同步的.在其系列长篇小说中,作者敏锐而深刻地感觉到了这个变革时代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价值危机以及边缘化后的失落感.《废都》、《白夜》、《土门》中的知识分子苦苦追寻后得到的是幻灭的感觉.《高老庄》中作者为知识分子设计了一种出路,但这出路也是前途未卜.到了《怀念狼》这部作品作者相承的几乎是相同的主题--对知识分子现状的忧患和思索.不过,这一次却是一次深层次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身处都市中一批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剖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文化乡愁,是解读作品时不可忽视的意象。本文将作品中描写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乡愁结合起来研究,探讨相关知识分子的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13.
孟晖 《运城学院学报》2010,28(4):97-100
邹韬奋先生在一生不同时期撰有《经历》等三部自传性质的作品,以其内容客观、语言生动而成为现代知识分子自传中的典范。这三部作品真实揭示了一位著名文化人的成长历程;与同类作品比较有其鲜明个性;并且具有"信史"的性质,为知识分子传记写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和丁玲的早期小说都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生命体验,《沉沦》中的“他”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都是经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追求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上面临着“灵”与“肉”的冲突。然而,他们所经历的灵肉冲突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郁达夫和丁玲透过作品传达出的对个性解放的不同追求。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的作品,一直是与时代同步的。在其系列系篇小说中,作敏锐而深刻地感觉到了这个变革时代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价值以及边缘化后的失落感,《废都》、《白夜》、《土门》中的知识分子苦苦追寻后得到的是幻灭的感觉,《高老庄》中的作为知识分子设了一种出路,但这出路也是前途未卜、到了《怀念狼》这部作品作相承的几乎是相同的主题-对知识分子现状的忧患和思考,不过,这一次却是一次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丁玲到解放区后,作品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减少,仅在小说《入伍》、《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几部作品中出现少量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虽然人物少,但这些人物塑造的视角却是较为复杂的,其中有文化先驱者与懵昧大众的冲突而生出的慷慨悲歌,也有从大众视角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批判,而最终主宰作家视角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两部出色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有许多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塑造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面貌和精神,集中概括了极其深广的历史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精当独到的结构艺术,来展示其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和灵魂剖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伤逝》与《寒夜》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双璧。鲁迅和巴金在作品中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命运的描写和思考,达到了各自时代的高度。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作品所涉及的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而且揭示问题的方式——组织矛盾冲突的形式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从而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这使我们能够通过对其中一部作品的研究来加深对另一部作品的理解。通过这种互为参照的方法,可以从作品中读出启蒙主义的局限,女性解放的悖论,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等。近期,我们组织博士生进行了一次《伤逝》与《寒夜》的专题讨论,讨论后由主持人对主要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归纳,再分头撰写文章。现在把成果发表出来,以表达我们对鲁迅和巴佥这两位文坛巨匠的敬意和纪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在路翎1940年代创作的小说中,除了《财主的儿女们》与《饥饿的郭素娥》这两篇名作,其他作品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分析这些作品发现,它们大致包括了三种类型和主题,从中可以看到路翎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体现了1940年代左翼文学的新变化:暴露了精英知识分子的脆弱与自欺欺人的幻想;在"主观战斗精神"的发扬中,他们所倡导的"个性解放"的难产;最终借助无能的知识分子和被压迫的社会贱民这两个主题的糅合与连接,市民阶级知识分子无力改造社会的现实通过一种投射的方式被表现出来。它们对早期的左翼文学作品的偏离还体现在集体性抗争的涌现上。但是,在此之中也显现了市民阶级知识分子阶级分析视角的缺乏与抗争的不彻底性,由此体现了由批判现实主义向革命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作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将《无名书》与同时代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发现《无名书》在使用非常用字、自造词和专业术语方面呈现出繁难、浓缩、精专的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根源乃是《无名书’以张扬知识分子精神为指归的精英意识,但这种过分的精英化,也使《无名书》失去了许多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